前幾天看到一個問答,說的是現代戰爭中射擊要不要瞄準頭部,然後回答里說一般沒必要,都是儘快的射出所有子彈。那麼抗戰時期我軍彈藥普遍不足,也要這樣儘快發射所有子彈嗎?


這是兩種情況。

現代戰爭兩方的步兵交鋒一般在400米內,用的是能連發的突擊步槍,經常會突然遭遇敵軍,因為距離短所以反應時間有限,先開槍火力壓制保命要緊,所以先朝好瞄好打的軀幹部分打。而且殺敵不如傷敵。打傷敵一個,拖住三個。現代戰爭以高科技重火力殺敵,沒太指望全靠輕步兵輸出傷害。

而抗日戰爭時期,作戰形式以野外作戰為主,雙方交火距離較長,用的是單發的栓動步槍,強調精確射擊,崇尚槍槍爆頭。但八爺們沒那麼好的裝備,步槍以膛線磨平打不準的爺爺槍為主,子彈多是復裝後準頭堪憂的復裝彈。既然手上多是打不準的槍彈,那麼把敵人放近了打,百米內或者50米內快速射擊,怎麼快速殺敵怎麼打,反正手上子彈不多鬼子也快衝上來打白刃戰了。或者是游擊戰,打一槍換個地方,反而強調一槍一個。


打得慢不慢和瞄不瞄頭沒有必然關係...瞄得慢也是大致上瞄個人就摟火,別想太多...畢竟現實中打身上哪基本都一樣危險,就算打胳膊打腿一樣能打中大動脈,根本沒有必要瞄頭。

實際上到了抗美援朝後志願軍才開始強調射擊技術... 抗戰時其實能冷靜不瞎開槍就已經算了不起了……

壓力環境下把準星對準敵人開槍沒想像中容易...


那個時候的步槍射速普遍不快,可以瞄準。

在子彈少的時候更要節省。

不過當時的我軍,槍和子彈真心少,而且還不如日本的好,一般拼槍我們是輸的,只能儘可能地靠近拼刺刀。

然而拼刺刀還是不如人家……

現代要把子彈快速射出去,是要壓制對面,讓我方能夠前進。

還有就是雙方射速都差不多,而且還有防彈衣,那就看誰射中對面的子彈多,誰就更有可能殺死對面。所以要快速射完。

但抗戰的時候是不能這麼玩的。


你說的國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

國軍的話王耀武在一份報告里提到過士兵胡亂開槍以槍聲壯膽。


攻堅拔點作戰肯定得做充足的彈藥準備

一般的伏擊作戰基本就是埋地雷,拖住敵人,神槍手子彈分配的能多點進行精確射擊,然後再放近了扔手榴彈,然後打一輪排槍,最後吹衝鋒號拼刺

看看老電影就知道了,比如董存瑞,基本子彈每人就三五發堅持打完一場戰鬥

鬼子也不是美軍,自動武器少,而且游擊戰精髓是掌握主動權,想打就打,想撤就撤,不等你重火力展開就撤,零敲碎打,積少成多

步兵三大技術,射擊,拼刺,投彈。就是我軍在彈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點出來的天賦


人比槍多,槍比子彈多,兵工廠產量跟不上,唯一跟得上的東西就是手榴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