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的人腦迴路怎麼開的。

我掛我老師名字了嗎?沒有。如果不是對他的說法有質疑,我來問問題找罵?

對了就是對了,錯了就是錯了,對錯都不是絕對的。我說真理不辨不明,不是說,張治中的問題可以辯,因為某些原因他的屬性已經被確定了。

真理不辨不明,是有疑問才去問去辯,不是來找罵的,不是有問題你來知乎幹嘛?約炮?我也沒有為我老師洗白過,有的人為什麼可以心安理得對一個素昧平生的人開罵,我只是一個學生,我沒有什麼屁股決定腦袋的因素。有些人非要把這個上升到人品、階級的高度,難道不可笑?


從大局上來看,張治中是國民黨中的親共分子,當然他的親共是公開的,不能算共諜。畢竟再交惡的兩個陣營也需要能對話的人,文白就扮演這個角色。至於和談之後該不該留北平不重要了,他畢竟只是個談判者的角色而非投降的將軍,談不上氣節上的爭議。況且他在國民黨陣營盡自己能力釋放了不少政治犯,幫共黨不少忙,最後的歸宿是隨蔣還是隨毛從一個普通愛國者的角度看談不上變節之類的問題了。如果在戰場上帶著部下投敵這就要另當別論了。

從個人上來看,有這麼幾個小細節:

第一,他一生從一而終且沒有花邊新聞。

第二,張治中任職國民黨高官時曾數度諫言蔣介石,離開國民黨後則從不批評蔣介石,正如中國古語所言: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他的回憶錄寫於大陸1959年,即便是那種語境下,也沒有抹黑老蔣。

第三,文革期間,當大家都批鬥彭德懷偽裝艱苦樸素故而是「偽君子」時,他站出來說:若說一個人在短時間裡搞偽裝,還能夠說得過去;但若說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搞偽裝,就很難說得通了,一個人「怎能偽裝一生呢?!據一個原人大附中紅衛兵頭目回憶:在當年被他們抄家的那一個個名人政要中,絕大多數者都對他們這些「紅衛兵小將」點頭哈腰,低聲下氣;只有兩個人不買他們的賬,非常硬氣,令他們感到很是威嚴。在這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就是張治中。
張治中貧苦出生,這個人的經歷確實傳奇,在國民黨里可以算是元帥級人物,解放後也差點成了共產黨的開國元帥(被婉言拒絕),這樣矛盾的經歷難免傷害了一大批國民黨愛黨人士,在解放後的國民黨輿論里,被稱為「張逆治中」,「喪國辱權」,國民黨高官陳誠乾脆直接把文夕大火的罪責全指向張治中。張治中的戰場抗日無能更是被放大(人家好歹也是上過前線,寫過遺書的),連張治中親弟弟張本禹與日軍戰死沙場,卻無法得到烈士應有的待遇,張本禹的烈士稱號是80年代大陸追認的。

評價一個人,一定要看人品,我覺得這幾點可以拋出來,大家自己評價:

1、張是國民黨里唯一只娶一位妻子(相貌平平並且不識字)的高官。2、張治中很重視教育,身為黃埔教育長,從黃埔畢業名將都得叫聲老師,張治中在自己的家鄉仿照陶行知的曉庄師範創辦了一所師範學校,並且投入很大精力去辦鄉村教育,深知教育改變農村的道理。3、嚴於律己,張的五女兒曾經回憶,小時候有次上學坐了父親的汽車,被父親發現,受到嚴厲批評。「家裡的汽車是公家的,汽油也是公家的,小孩子不可以坐汽車上學」(想想現在國內真是太腐敗了,公車公款用的理所當然)。張治中非常痛恨黨內的奢靡腐敗,多次面諫蔣介石。4、新疆解放,新疆有兩次重大危機由張化解,第一次危機是伊利暴動事件,伊利事件的爆發,新疆分裂出去近在咫尺,後來由張治中神奇化解(不贅述),第二次危機是49年解放,西北幾個大省包括新疆在國民黨手裡,如果真的要槍杆子解放恐怕新中國就不會49年成立了,張治中利用自己多年在西北的人脈成功和平解放。

5、面諫毛澤東,敢於挑戰文革批鬥。張治中晚年執意要見毛主席,當時他的身體很不好了,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毛主席後他說:「毛主席啊,你老人家走得太快我跟不上了。現在被打倒的幹部早就超過5%,黨內我有許多老朋友都被打倒了。他們被打倒,你老人家怎麼辦?」這句話意味深長。對家人和機要秘書余湛邦說:「今後若干年,這將是一個大笑話。」(神預測啊)


張治中在淞滬會戰里的表現並不算差,這個鍋不能都讓他背,他打的態度還是比較堅決的。也沒有怎麼瞎指揮,可以說是一個有名的抗日將領了。不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親自騎自行車穿過日軍封鎖到前線,總覺得這很喜感。

讀民國史的時候,張治中這個人物一直是個讓人一言難盡的角色

一方面,他的人品真的很不錯。

在KMT整體貪腐的大背景下,張治中一不貪錢二不好色,一生就是原配夫人一位老婆,國府歷次貪腐案件中也從無他的身影

張治中的權力慾望也不大,各個派系人物的回憶錄中,很少看到張治中捲入到民國各派系的互相暗算上去。

「一·二八」淞滬會戰的時候,他擔任比他級別低的蔡廷鍇的副手,帶領第五軍(兩師一總隊+稅警總團,非後來的杜聿明第五軍)和十九路軍互相掩護。這在中央軍高層中很少見。(中央軍將領別說張治中這種高級別的,就算是胡宗南這樣的後生,薛岳這些地方派系的大佬指揮合作起來也特別費勁)另一位跟地方派系將領合作比較順利的將領是宋希濂,而宋希濂和張治中是老上下級了,很可能也是受了張治中這方面的熏陶。

張治中後來作到人大副委員長,但是他的回憶錄中對蔣介石陳誠等人也沒有口出惡語。

建國後的歷次運動中,雖然他公開說話很少,但是還是為彭德懷等人公開說過話,而且一直沒有為了苟活毫無尊嚴的對其他人潑髒水(就這一點,別說KMT留在大陸的,就是TG自己那些建國將帥們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相反,很多人為了保全自己……)

所以,單論為人,稱他一句謙謙君子不為過


但一方面,他的軍事指揮素質確實一般,即便是在KMT高層這些整體指揮水平堪憂的群體當中,單論抗戰期間的表現,不但傅作義(五原),李宗仁(台兒庄),薛岳(萬家嶺,長沙),王耀武(上高,雪峰山),宋希濂(富金山)這些人比他強,就連大家公認軍事素質平庸的陳誠表現也比他更好。

淞滬會戰期間,張治中的中路軍部隊組成不比陳誠的左路軍差甚至猶有過之(36,87,88三個師,加上鍾松的獨立旅,這幾支部隊都是早期的調整師,裝備最完整),但是中路軍的表現比左路軍差很多。這也直接導致張治中提出辭職的時候蔣介石也沒有挽留。

具體指揮上的失誤有不少,比較被人詬病的就是沒有集中兵力,尤其是炮火沒有集中使用。當然咱也不是專業的軍事學者,不多說了。

不過這裡小小的為他辯解一下,張治中原本計劃是提前一天發起進攻,結果因為蔣介石要等外交調解耽擱了,給了日本一天時間做準備。多多少少影響了戰果。

文夕大火這件事也是張治中軍事上的一個失誤,對戰局判斷完全失誤導致過早的執行了焚城的命令。(不過這裡也要說一下,長沙一旦失手立刻焚城的命令是早就有了的,張治中的失誤在於對戰局誤判,原本正常情況下,完全有時間在日本逼近長沙的過程中先行把百姓和留守人員撤出之後最後再焚城,主要的破壞目標也是機場和橋樑等交通要地,結果因為戰局判斷錯誤,導致倉促行動,後果一發不可收)


不戀虛名,一心為國的儒將。所謂的敗類也許是說他代表國民黨和共產黨談判,卻最終留在大陸不願出走台灣吧。但是這能算敗類?挑起戰爭,禍害百姓的戰犯反而是民族英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