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船避战」战术真的是错的么?从日本联合舰队和北洋海军的军舰对比上面来看,日本军舰的航速要高于北洋的铁甲舰,比起硬刚,避战才是更英明的选择吧。


北洋水师覆灭的时候,李鸿章还在想办法托人传消息给丁汝昌,让他强行突围撤往青岛等港口

虽然这个想法已经过于不现实,丁汝昌的抗命是正确的,但是李鸿章从来不认为避战保船是窝在港口里,而是反复强调相机继续决战。

虽然他的意见是错的,但人家真没让船不出港。


历史上「保船避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也不并是所有人理解中那样。。具体可以看专门分析.....如陈悦等人的书。

李鸿章对清日争霸的认识是不断变化。80年代末北洋成军,而日本刚开始大力购舰,此时李鸿章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到90年代初,日本经过一大波购舰实力开始突飞猛进似增长,清廷这边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军建设停滞发展,李鸿章此时对北洋水师已经很悲观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李鸿章和丁汝昌的指导思想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局势也并不会以某种认知而改变,特别是朝廷内和驻朝鲜军队的压力下,指导思想显然要依据局势变化的。

比方以丁汝昌战前拟定的方略,要与日军一决雌雄,决战海上。李鸿章的政策是舰队在渤海口游动以威胁在朝日军后路,这样日本海军就不能置陆军的后路不顾而西进。丁汝昌的策略先不说对错。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下,李鸿章做出的布置没多大的问题。有些人老说他是投降派和扯淡没什么区别。莽一波才不是投降派嘛?

真正的问题是朝鲜清军撑不住了。丰岛海战是海军护送陆军爆发的。大东沟之战也是护送陆军登陆爆发的。日本一方起先也是拦截战,结果没想到爆发了主力决战。

按木桶理论来说,决定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他最短的那块木板。陆军的不能战,必然让海军失去决策主动权。最后演变成硬实力的对抗....

所以不管用那种策略,最终都会变成主力决战,北洋水师依旧会战败.....


要说战争,那你就要明白战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是一个利益集团与另一个利益集团的博弈的是种手段,也可以说是终极手段。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是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强的一方获胜。需要指出的是,综合实力不仅仅包括武器装备、综合国力,也应当考虑统帅水平、军人素质等等。

那么好了,回到问题本身。甲午战争,到底是哪两个利益集团的争斗呢?我们常说的是中日之间或者大清王朝与日本之间。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欠妥的。比较搭档的说法应当是「朝廷的战争」或者更贴切一点的「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

这里先要提一个概念,那就是现代国家的概念。现代国家指的是有明确的边界、有较为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有中央政府且中央政府有现代的统治手段、国家的建立具有合法性。现代国家的上述特质可以使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调集资源去做政府认为必要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战争、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等。

日本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是基本符合一个现代国家的特征的。所以,仅从战争动员上就可以做出全国捐款买「吉野」的行动;军队出征的时候父老乡亲是夹道欢送,等等。这让日本可以动员一切手段来打击对手。

而大清是一个典型的一盘散沙似的古典国家。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国家缺乏对国民的统治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宗族、家族来对最基层的百姓进行统治。那么,在面临战争的时候能够调动的资源就有限。

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大清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无力将足够取得胜利的资源投入战争,而日本可以将包括武器、士兵、战斗意志等等资源全部投入战争。双方在战争投入上的巨大差别,导致了清政府输掉了战争。

再稍微说一下李鸿章避战策略的对错。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战争中李鸿章无论海陆都采取了防御的策略,如果其时中日双方军队战斗力相当的话,这个策略是没多大问题的。整个战争中中国军队出动不超过20万,如果能够守住各个要冲,那么日本将面对劳师远征而无成果,国内消耗过巨无以为继的情况,拖也能拖死日本人。事实上,在攻克威海卫之后,日本也确实出现了无以为继的现象,但清朝已经无法承受战争损失而求和。至于北洋舰队,战舰虽然贵,但只要战争能胜利,总会有钱买的。


战略无知

自丰岛首战失利后,李鸿章不仅无报仇之意,反而主动命海军退守渤海,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与日人。七月九日,日舰出现旅顺口外,清廷大惊,认为丁汝昌畏葸无能,巧滑避敌,难胜统带之任,拟将其撤换。

李鸿章因此在二十九日,上《奏海军统将折》为丁辩护。折中有云:「现在密筹彼等情势,海军战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敌之方。」 可能为「保船制敌」思想之正式发表。李鸿章在其奏折中指出: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船行之迟速为准,而中国快船不敌日本。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拚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奏折原文明确显示李鸿章所谓「保船制敌之方」,实即西方海军战略思想中之「存在舰队」观念。若能正确付之实施,则应既能保船又能制敌。但结果却完全相反,不仅不能制敌,而且连船也不能保。

李鸿章在其奏折中所提出之「保船制敌之方」,虽然即为「存在舰队」观念,但事实上则言行不一致。其所作为与其奏折内容不符合。简言之,李鸿章并未依照奏折中所说明之「存在舰队」观念执行战争指导。

奏折中明确指出应令北洋舰队「游弋渤海内外」,此即为「存在舰队」观念之精义。舰队必须在海上游弋,始能监视敌军,并使敌军在海上或岸上不能有任何企图。但丰岛首战失利后,李鸿章即命舰队退入渤海,并未命其「游弋渤海内外」。此处最应注意者即为「外」字。所谓「外」即黄海,中国舰队必须在黄海中游弋,始能监视日本舰队,发挥「存在舰队」作用,此即奏折所谓「猛虎在山之势」。如果猛虎不在山上,而躲在山洞中,则无异于不存在。「倭」自然不会「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李鸿章为何言行不一致,其原因应归之于思想错误。李鸿章以陆战起家,只有陆战经验,对于海军战略虽非一无所知,最多也只是一知半解。简言之,以陆战思想指导海军作战,如何能有效?由于未能真正采用「存在舰队」观念,始使黄海海战在李鸿章意料之外发生。黄海战后,北洋舰队虽损失惨重,但日本联合舰队也同样损失不少。如果会战之后,中国海军仍继续巡弋黄海,则日本海军将不能获致制海权。当海战结束时,北洋舰队尚保留定、镇、靖、来、平、丙六舰,再加上早已逃回旅顺之济远、广甲二舰,全部兵力共有八艘,用以继续在黄海中巡弋,执行「存在舰队」任务,至少并非不可能。但李鸿章愚昧无知,执迷不悟,仍坚持其所自认为正确的「保船制敌」观念。实际上,李鸿章头脑中绝无积极「制敌」观念之存在,其真正考虑仅为消极的「避战保船」和「株守海港」观念。此种消极思想遂终于使中国一败涂地,舰队全军毁灭。战略理论认为「消灭敌人为保存自己的手段,保存自己则为消灭敌人的结果」。所以正确的战争指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保存自己为从」。李鸿章反其道而行,其最后失败实乃必然。然则李鸿章为何如此重视「保船」,而实际上则从未考虑「制敌」。其根本原因义是什么?简言之,只有四个字:战略无知。

文字来源:《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


有一个学生,虽不是学渣,但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平时上课复习不算认真也不算懒惰,考前一天的晚上,隔壁家的孩子发烧,哭了一整夜,影响了这位学生的休息,最后成绩出来,这位学生没考上某所学校。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学生没考上某所学校,是因为考前被隔壁发烧孩子哭泣影响的吗?


摘自《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莱特湾海战前:

栗田无法说服这些下属,说出了最后的话:「联合舰队的现状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无法和美国舰队战斗,无法取得制海权,杜甫有句诗是『国破山河在』,但是决不能『国破军舰在』。如果从海军军官的自尊心出发,认为打击运输船队是耻辱的话,那么联合舰队在战争失败以后,还有军舰继续存在才是最大的耻辱。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消灭了麦克阿瑟的运输船队,菲岛防御战有可能进行得顺利一些。而我们在行动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抓住敌人舰队进行决战。」应该说栗田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军令部是给了联合舰队一个坟场,但联合舰队能够拒绝去这个坟场吗?」话虽然没说出口,但大家都明白了司令长官的意思,士气又突然高涨了起来,既然军令部和联合舰队那么关心我们,连坟地都帮忙准备好了,那干吗拒绝上级领导的关心,就去死吧。

一句感叹:如果甲午之战时的北洋水师,也有「不能国破军舰在」的想法,可能历史也就不会给日本帝国崛起的机会。

我是个标准的日黑,但是,如果北洋海军有IJN的一办勇气,也许历史就会不同。

大东沟海战输了,不是世界末日,论程度赶不上中途岛和马里亚纳,如果大东沟以后北洋舰队还能鼓起勇气找IJN拚命,就像邓世昌做的那样,IJN把这个叫「玉碎」「神风」。。。如果陆地上的清军能多一些勇气,不在稀里糊涂溃败。。也许旅顺就不会有后来的大屠杀。。

为了马关赔款,又逼死了多少老百姓?日俄战争多少中国平民死亡?给俄国人当探子被砍头,还被鲁迅骂,,不当探子就不用死了是么?日俄哪个把中国人当人了?是啊,你们自己的军队望风而逃,宁可亡国也要保著船,谁又会在乎这些老百姓的生命呢?


避得了吗?躲哪去。北洋舰队在黄海损失不大。而是在港里被全歼。


你的疑问这要从当时战局来看,清军情况是陆战不行,希望海军能干扰日军的海上补给线来补上陆战不行的坑。海军认为仗都打到东北去了,我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你陆军战五渣的现实不如苟到战争结束更现实。但日本人觉得你苟到威海是不是还想著搞我的补给线,派海军带陆军去干掉干掉。然后北洋海军就被干掉了,日本人再回过头来收拾清军陆军了。要是北洋海军主动出击拼个鱼死网破会怎样,大概结果也是一样的,只是显得壮烈了点,甲午战争结果是没啥改变的。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与入侵帝国主义者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也是失败最惨的战争,如果将甲午战争归于李鸿章,遭罪归于一身,不过是找替罪羊的行为!


北洋水师最后的覆灭是陆战溃败之后被关门打狗,所以到底是冲出去继续莽一波还是什么没太大区别


甲午战争是一个旧式军阀对基本现代化国家战争,是全方位的差距,陆军差距尤其巨大。李鸿章知道这点,也知道无论如何都打不赢,所以一直在研究怎么尽快结束战争。

但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并不是代差,如果应用得当可以给日本海军一些打击,至少能让最后的和谈顺利一些,甚至从旅顺撤出后直接开到上海避免被全部俘虏也行。但李鸿章却让北洋水师呆在港口里,不战不逃不降不走,这就是严重的骚操作了,只有校长才能相比。


中国近代革新 ,随便一说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什么好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革新的里程碑,造就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由于后续经费不足,以及清朝政府的腐败,各中原由很多就不一一道来了。

甲午战争开始,先谈国力,在谈军事。

日本从明治维新后,革新教育,发展工业,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单从这一个方面来看 日本就能打败清政府,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从甲午战争开始一直掠夺我资源,攫取我领土,杀害我同胞。

清政府由于闭关锁国,错过两次工业革命。教育,工业,没有一样能比过日本。加上各国的赔款,使得国民负担不起,甲午海战 北洋水师无论从装备,还是人员素质来讲真的不及日本,即使有邓世昌这样不畏生死的将领,也是没办法力挽狂澜。

归根到底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腐败,北洋水师装备已经很久没有更新。而日本呢不得不说各个方面都很强。清政府怎么打的过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