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匈奴不是強,是膈應人。

只有冒頓單于時期,借著中原內亂的機會,高光了一段時間而已。

草原的承載力很弱,北方游牧民族人口一直都很容易到達瓶頸,草原的生產力不足也是促使他們南下「民族融合」的一個主要動力。

匈奴人口少,冒頓縱精兵30餘萬圍困劉邦,按一比五的比例推算,匈奴此時有150萬左右的人口(事實上匈奴的軍民比例應該是高於一比五的),而此時的漢朝呢?由於長期戰亂導致人口銳減,漢朝建立之初人口僅剩1300餘萬。。。到漢武帝要翻臉的時候,人口已經達到了3600萬。。。雙方的戰爭潛力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武器裝備更不用說,匈奴不會冶鐵,相當比例的軍隊使用的是青銅武器,甚至石器骨器。漢軍再怎麼說,人手一把鐵質環首刀還是沒問題的。

一漢當五胡真不是祖宗吹牛逼,匈奴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按在地上反覆摩擦的主兒。

中原民族對匈奴為代表的北方民族大部分時候是碾壓的態勢,打贏幾乎沒問題,但是遼闊的草原給了它們極大的機動空間,我們很難打出殲滅戰,他們就像想小強一樣,你能輕易踩死,但是殺不盡宰不絕,然後人家放幾年羊就春風吹又生了。


沒多強。除了打仗(打劫)別的都乏善可陳,當面對農耕民族建立的統一帝國的建制軍隊,就沒多強了


對歐洲人來說,第一次上帝之鞭的稱號已經足夠了

對於中華來說,從先秦到南北朝,你算算這個時間跨度,除了蒙古和滿洲基本都算是曇花一現的少數民族,匈奴從生命力上來說就不是一般的強了,更別說有直接關係的幾個民族了。


冒頓單于帥軍將數萬漢兵圍了個裡外七層,然後開始和親。


一個簡單的事實。

漢武帝時期,匈奴人口200多萬,單于控制的人口只有幾十萬。

漢朝人口3600萬。

漢匈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一百年,雙方各有勝負。

戰爭初期漢朝的國庫就已經空了。

匈奴確實被打垮了,但西漢很快也滅亡了。


想到一點東西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

青銅甲對箭矢的防禦效果


下面貼亞麻甲和水煮硬皮


希臘銅甲因為材質問題厚度在1.5毫米和2毫米左右,而且重量遠比其他材質大且脆(白榮金認為銅作為甲胄材料並不很優秀)

再貼一下鎖子甲的

羅馬公元前三世紀末換裝的鎖子甲的防禦效果

考慮到沒有羅馬的實物和復原品,就貼一下其他的

西歐九世紀的騎士九毫米鋼製柳接鎖子甲對70磅複合弓的防禦效果(加上亞麻內襯)

十毫米的水煮硬皮在13米對60磅長弓的防禦效果

水煮只是皮甲硬化最簡單最原始的措施,地中海的戰士們貌似沒有資格嘲笑匈奴騎兵


匈奴最強時期是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時期。向西擊敗月氏,向東滅亡東胡,北抵貝加爾湖與肯特山,南邊接受漢朝和親與金錢布帛。即便有和親,也還是不時去邊境劫掠一下。但軍臣單于死後匈奴內亂,再加上漢朝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武帝時期匈奴打不過漢朝也很正常了。


前期從來不敢和漢軍的主力決戰,中後期漢軍主動出擊除了面對李廣利之外再沒有贏過


只說一個事,匈奴的血統和文化繼承者依次是突厥汗國,蒙古帝國,金帳汗國,俄羅斯帝國。西突厥後期建立賽爾住和奧斯曼帝國,稱霸歐洲幾百年,實力是當時全球最強。西匈奴在歐洲統治日耳曼民族500年(公元4世紀到公元9世紀),德國的前身普魯士是由匈奴後裔容克貴族統治的。有空百度一下德國首相興登堡的真實照片,你會發現他是一張蒙古臉,他其實也是希特勒的頂頭上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