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出现"用进"很正常,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用的少的器官退化的情况?

假如鼹鼠的祖先拥有的是正常眼睛的基因,虽然后天可能因为长时间在地下而受到影响导致眼睛萎缩,但也并不会改变她正常眼睛的基因,即使有时候会基因突变产生了对眼睛不利的基因,但因为在地下有无眼睛影响都不大,所以正常眼睛的基因和不正常眼睛的基因都应该可以遗传下来,但为什么现在的鼹鼠眼睛普遍退化了呢?


第一,能量消耗,复杂器官的发育要耗能,楼上的兄弟说的很到位了。如果这么说你没有直接体会,就请参考小孩长身体时的饭量,当复杂器官的功能不再必要时,这种能耗会在资源短缺时造成负向选择压力,要知道,就算是号称当代霸主的人类都有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类说法,何况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这句俗语会有更加残酷的体现形式。

第二,复杂器官的背后往往是N多基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坏,就和越精密的仪器越容易故障一样,能让这类器官的功能削弱的变异远多于能够改进其功能的变异。在随机突变造成的系统崩溃和将有害突变剔除并将有利突变保留的选择压力这两只推手的夹缝之间,这种复杂的多基因系统往往是「不进则退」的,需要一定的正向选择压力才能维持其稳定存在。一旦这一复杂构造开始变得无用,那么名为选择压力的推手就消失了,此时原本被持续筛除的有害突变将会在种群基因库中逐渐积累,最后造成无用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


我们知道基因组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随机突变动态平衡。一般如果没有生存压力筛选的条件下,有些基因变异会被容忍下来,最后完全丧失原有功能。

比如高级灵长类合成维生素C (vitamin c)的基因GULO因为缺失掉了部分外显子片段(I-VI以及xI),原因是长期灵长类长期以植物果实花叶根茎为主食,并不需要多余的维C,所以GULO失活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比如最经典的,高级灵长类因为白天活动而且是视觉主导的,嗅觉快速退化。这个背后就是人类负责嗅觉受体基因的大规模突变和失活。

类似的还有食肉目一些动物的甜味受体,也是突变失活的,比如猫。因为不吃植物果实,用不到,所以突变被容忍然后遗传下来了。


其他人说的有道理,我另外提供一个方向:

正常人眼盲了,他脑中原来负责视觉部份会转移于其他作用,如辅助听觉。在黑暗里,专注在听觉等的个体生存机率较大,因为牠全神贯注于此。


废出来的器官消耗能量,天天能吃饱饭的你可能没往这方面考虑


因为不用了还带著他就是累赘呀,比如人类进化过程中尾巴没有了,因为没有用,在进化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有尾巴,有一部分没有,那么可能在打猎时,有尾巴的因为尾巴长被绊倒了,挂在野兽口中了,然后有尾巴的基因又缺失了一个,久而久之,有尾巴的人因为这个累赘被不同的事情搞到挂掉,最终有尾巴的基因就没有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求赞求关注

发布于 2019-05-06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黄记黄记

这比较有意思。是身体机能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改变。就像看书,久了忘记了。现在手机打字,有时要自己写出来突然不记得。如果身体系统的能量有限,如果选择倾向有利方面,那用得少的就会慢慢退化。在脑神经有种说法,大脑有时为了避免消耗能量或者过载会超出自我意识去屏蔽和回避些事情。变成本能机制。如果要找到原因的话,就要从分子和原子结构,到粒子层面来作为底层系统来分析这种机制。如果物质保持运动,交换能量和各种物质原料,不同的遗传信息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是否可以认为生物上学术描述只是种表象,而本质离不开运动的各种形式和集合?能否用数据去精确描述推演各种可能性?各种学科到最后都会归于一种,M理论?


这比较有意思。是身体机能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改变。就像看书,久了忘记了。现在手机打字,有时要自己写出来突然不记得。如果身体系统的能量有限,如果选择倾向有利方面,那用得少的就会慢慢退化。在脑神经有种说法,大脑有时为了避免消耗能量或者过载会超出自我意识去屏蔽和回避些事情。变成本能机制。如果要找到原因的话,就要从分子和原子结构,到粒子层面来作为底层系统来分析这种机制。如果物质保持运动,交换能量和各种物质原料,不同的遗传信息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是否可以认为生物上学术描述只是种表象,而本质离不开运动的各种形式和集合?能否用数据去精确描述推演各种可能性?各种学科到最后都会归于一种,M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论是被摒弃的,详情参阅高中生物教材(任意版本)


没有用的东西没有存在的必要

没有必要的东西自然会消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