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出現"用進"很正常,但是為什麼會出現用的少的器官退化的情況?

假如鼴鼠的祖先擁有的是正常眼睛的基因,雖然後天可能因為長時間在地下而受到影響導致眼睛萎縮,但也並不會改變她正常眼睛的基因,即使有時候會基因突變產生了對眼睛不利的基因,但因為在地下有無眼睛影響都不大,所以正常眼睛的基因和不正常眼睛的基因都應該可以遺傳下來,但為什麼現在的鼴鼠眼睛普遍退化了呢?


第一,能量消耗,複雜器官的發育要耗能,樓上的兄弟說的很到位了。如果這麼說你沒有直接體會,就請參考小孩長身體時的飯量,當複雜器官的功能不再必要時,這種能耗會在資源短缺時造成負向選擇壓力,要知道,就算是號稱當代霸主的人類都有半大小子喫窮老子這類說法,何況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這句俗語會有更加殘酷的體現形式。

第二,複雜器官的背後往往是N多基因相互作用構成的複雜系統,而越複雜的系統越容易壞,就和越精密的儀器越容易故障一樣,能讓這類器官的功能削弱的變異遠多於能夠改進其功能的變異。在隨機突變造成的系統崩潰和將有害突變剔除並將有利突變保留的選擇壓力這兩隻推手的夾縫之間,這種複雜的多基因系統往往是「不進則退」的,需要一定的正向選擇壓力才能維持其穩定存在。一旦這一複雜構造開始變得無用,那麼名為選擇壓力的推手就消失了,此時原本被持續篩除的有害突變將會在種羣基因庫中逐漸積累,最後造成無用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


我們知道基因組在複製的過程中會有隨機突變動態平衡。一般如果沒有生存壓力篩選的條件下,有些基因變異會被容忍下來,最後完全喪失原有功能。

比如高級靈長類合成維生素C (vitamin c)的基因GULO因為缺失掉了部分外顯子片段(I-VI以及xI),原因是長期靈長類長期以植物果實花葉根莖為主食,並不需要多餘的維C,所以GULO失活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比如最經典的,高級靈長類因為白天活動而且是視覺主導的,嗅覺快速退化。這個背後就是人類負責嗅覺受體基因的大規模突變和失活。

類似的還有食肉目一些動物的甜味受體,也是突變失活的,比如貓。因為不喫植物果實,用不到,所以突變被容忍然後遺傳下來了。


其他人說的有道理,我另外提供一個方向:

正常人眼盲了,他腦中原來負責視覺部份會轉移於其他作用,如輔助聽覺。在黑暗裡,專注在聽覺等的個體生存機率較大,因為牠全神貫注於此。


廢出來的器官消耗能量,天天能喫飽飯的你可能沒往這方面考慮


因為不用了還帶著他就是累贅呀,比如人類進化過程中尾巴沒有了,因為沒有用,在進化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有尾巴,有一部分沒有,那麼可能在打獵時,有尾巴的因為尾巴長被絆倒了,掛在野獸口中了,然後有尾巴的基因又缺失了一個,久而久之,有尾巴的人因為這個累贅被不同的事情搞到掛掉,最終有尾巴的基因就沒有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求贊求關注

發佈於 2019-05-0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黃記黃記

這比較有意思。是身體機能和適應環境變化的改變。就像看書,久了忘記了。現在手機打字,有時要自己寫出來突然不記得。如果身體系統的能量有限,如果選擇傾向有利方面,那用得少的就會慢慢退化。在腦神經有種說法,大腦有時為了避免消耗能量或者過載會超出自我意識去屏蔽和迴避些事情。變成本能機制。如果要找到原因的話,就要從分子和原子結構,到粒子層面來作為底層系統來分析這種機制。如果物質保持運動,交換能量和各種物質原料,不同的遺傳信息會出現不同的現象。是否可以認為生物上學術描述只是種表象,而本質離不開運動的各種形式和集合?能否用數據去精確描述推演各種可能性?各種學科到最後都會歸於一種,M理論?


這比較有意思。是身體機能和適應環境變化的改變。就像看書,久了忘記了。現在手機打字,有時要自己寫出來突然不記得。如果身體系統的能量有限,如果選擇傾向有利方面,那用得少的就會慢慢退化。在腦神經有種說法,大腦有時為了避免消耗能量或者過載會超出自我意識去屏蔽和迴避些事情。變成本能機制。如果要找到原因的話,就要從分子和原子結構,到粒子層面來作為底層系統來分析這種機制。如果物質保持運動,交換能量和各種物質原料,不同的遺傳信息會出現不同的現象。是否可以認為生物上學術描述只是種表象,而本質離不開運動的各種形式和集合?能否用數據去精確描述推演各種可能性?各種學科到最後都會歸於一種,M理論?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論是被摒棄的,詳情參閱高中生物教材(任意版本)


沒有用的東西沒有存在的必要

沒有必要的東西自然會消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