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是杜甫诗里常见意象,为何这句却不用孤舟而用沙鸥,因为孤舟距离作者太近吗?念到这句诗的时候下意识感觉最后一个词念出来就应该是孤舟的


第一,与危樯独夜舟一句重韵了。

第二,舟是漂,不是飘。


不是……颔联写天地辽阔,颈联写功名无望、不如休矣,尾联不是归入天地自然,而是回到人间那条船?这有点儿连不上吧。


不能。

格律上来看,改成「孤舟」则与第一联重韵,且舟应为「漂」而非「飘」。

内容上来看,杜甫早年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结末写到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彼时他37岁,旅食京华,四处投诗求官,作品之中亦不乏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慷慨自负之语。而《旅夜书怀》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以为依靠的好友严武死去,他决计离蜀东下。面对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境况与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的李唐王朝,当年所写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终成空话。「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如今自己却如沙鸥一般,垂翅为客,不可谓不悲矣!在这里,「白鸥」是自由翱翔、一展宏图的形象,「沙鸥」则是无依无凭、落魄迷茫的形象,无疑比「孤舟」更富动态感、更契合作者所处的境遇。


可以,但远不如原诗。

诗圣杜甫,以「工」闻名千古,改他的诗,而且改的「孤舟」与首句「夜舟」重复…我觉得题主可能是和其它诗混淆了,就是其它答主说的,背窜了。

先看诗圣的整首诗是怎么写的: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旅途中的景,大气磅礴,尤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千古名句、雄浑壮阔。后两句主要是感伤自己既老且病且穷、漂泊无依的寂寞心境。

以乐景衬哀情,以大象落小象(这里象指的是寓意之象啊),沙鸥自古有独、随潮而走、无巢的寓意,「飘飘」寥寥二字,由外及内完美地刻画出一只小沙鸥在天地间落叶无根、随水而飘的特点,完美,不需要改。


孤舟有可以蜷缩的船舱,有坚实的甲板可以站著。

沙鸥呢,除了越来越酸痛的翅膀,一无所有。

流水比起空气,还是坚实一点点。


沙鸥与孤舟相比,更加让人认为无所依靠。舟行在水,至少仍有水能够支持著舟,虽然漂泊但还是有可以寄托的东西。沙鸥在天地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支撑著它的东西。

或者,天地就是指天与地,沙鸥可以在天上,但孤舟不能。


首先题主需要理解原诗的内容,这首旅夜书怀是杜甫的名篇,是年正月杜甫辞官投奔朋友,四月朋友病死,杜甫感怀自己官场失意无依无靠,故写下当时的心情。杜甫的遭遇像极了的天地间的沙鸥,寂寥,失意,无依无靠,随潮而来又随潮而去,而孤舟泛指孤独之感,明显与沙鸥相差甚远。最后说一下我第一次真正理解这首诗是我辞去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毕业后就去了那家公司,我背井离乡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奋斗过,失意过,离开时的那种心情真的是既感觉前途宽广,又恋恋不舍,心里觉得这些年的辛苦都白做了,好多老朋友也很难再相见了,像沙鸥一样逐利而来,又随利而又走,最后什么也没有剩下。这是我理解的沙鸥。所以不能改。


沙鸥更飘渺,更切思绪的浮动,孤舟略显呆滞


灵动不足。


不能

风吹雨打羽毛散尽的模样我想想就不忍泪流


反问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能否改成:天若有情天亦爽?


你读过这首诗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是第一联。


一,人本来就在舟里,然后还像孤舟一样,要我感觉…那不需要像啊,那就是孤舟。

二,韵用过舟了

三,假设前面两个都不成立,尾联是和颈联有关的,鸥这种意象经常代表著自由。前面说的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句表明自己写文章是希望自由自在的写,不为功名,老了也不当官了,有无官一身轻之感。所以后面才自比沙鸥意为可以回归自然,从自由的角度来说,沙鸥这个意象肯定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而孤舟比人,有浮萍随风之感,常表孤独且有一定的随波逐流之意,放在这里与颈联建立不起联系。


是可以的

一,从格律看,五言诗上一句是

飘飘何所似

平平平仄仄

下接的一句是

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

天地一孤舟

也一样是合格律

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第一字是平仄不拘的)。

二,从句义上看

上句是飘飘

如一沙鸥,可视为在天空中飘

如一孤舟,可视为在水面上飘。

凡诗句变动,只要合格律,合文义合就可以了。

如飘飘何所似,远望一孤山

格律虽合,但文义不合。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就不恰当了。

上面说的是部份句子的改变,但如果整一首诗,这样改又不妥,一定要改第二句配合全诗意思才可以。

唐。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要这样变动,全文文意才恊调。

改第二句危樯独夜舟。

为危樯伴海海鸥。

海鸥伴髙樯而飞是合情理的。

最后一句

天地一沙鸥改

为天地一孤舟则有奌欠佳。

(苏先生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但整个语言环境不同)

所以改为

日夜一孤舟

较妥。

但这一改,与原诗逊色许多了。


不能,沙鸥的意象更符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联已经用了「舟」的意象和韵脚,在格律诗中,是不会重复用了。

从「比」的手法来看,沙鸥的意象更有漂泊无依之感。毕竟在风中翻飞,上下左右都没有依靠,孤舟只是没有同行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