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怎么在大学忽视了(或者中学小学)我们的文化遗产?

很想上一所大学是有浓厚的中华底蕴和艺术氛围,有古琴、围棋、书法、中国画、诗词、国学、插花、茶道、香道、古典舞、古建筑、儒释道、中国功夫、京剧昆曲等等专业,可以任选一科至三科作为主修,其他的爱好作为辅修。【以上是我美好的设想和愿望】不知道是不是会有和我一样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真的想在大学里学习这些喜欢的东西不惜赴汤蹈火。这些「专业」,显然不是功利性的、商业性的,(也有可能和音乐美术类培养出的孩子们一样,一部分是其中大家,另一大部分适合当老师继续教导后来的学生,还有的以专业为为人之本,去做其他与之有联系的设计、电影等等行业)学习传统文化人们感受到的是清心、豁达、淡定、从容,是否有原因之一是无法适应需要飞速发展经济的中国?还有我想问有没有这样的学院(学校、学堂之类)(能代替大学的教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以国学教给你如何做人,以琴茶香等以清心,如何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看待花草山木……暂时就说到这里为止,继续深入话题会偏离主题。欢迎广大知乎好友们踊跃发散思维,继续深入话题。


别的不说。

如果按照传统来讲,凭什么把卖艺(把式)、赌博(围棋)以及戏子(京剧)的玩意……

跟秀才们要学的东西放一起?(狗头)


道理很简单,你所说的这些只能用来装逼,让人看上去觉得高大上,但是实际上,却没多少可以实际应用的价值。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些实打实可以成为生产力的东西,或者可以直接兑现财富的东西,你所说的这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反而是消耗财富最大,又无法立即兑现的东西,所以没人会去做这些,除非中国所有的老百姓都已经不再为生计和未来发愁了,那么这些或许可以成为了社会文明推进的主流,不然就只能作为爱好,爱好而已。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

补充一下,在中国老百姓还没有解决富足的前提下,在中国人自己都没有对中国文化抱有十足的信心和自信下,这种所谓的中国文化类教育不会成为主流。之前做采访的时候,也去听过一些所谓的儒释道、太极、禅修之类的课程,老实说很坑。教的人在我看来就是这些江湖术士。真的能人,我不否认没有,但绝对不会在这种类似的国学院里工作,这些国学院,不过是商业化的产物。

纵观如今的中国,很多没文化的人都在做文化产业,而很多有文化的人更专心于自己的参悟和理论研究。教化这种职业,只是师傅领进门的行业,而不是不断精专的提高班,即使有这样的提高班,在没有产出的提前下,提高班也站不住脚的。产、学、研是连成一体的,只有学、研,没有产出,如何实现互补?所以这样的提高班说得难听点就是装逼班。


看了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吐槽┐(『~`;)┌

首先我觉得题主你对大学这种教育机构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个采用现代学制的国家里,大学(普通高等教育)设立的目的是培养特定专业的专精人才,而不是培养毕业之后说不清自己到底学了啥的人。

传统文化,国学,古典学术,这些名词看起来意有所指,说起这些词,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头脑里浮想出一些具象的东西来,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我们能给它讲清楚的,就拿「传统文化」一词来说,我们既说不清什么是传统,也无法定义「文化」,到底什么可以算我们的传统?那些很久以前从西方传来的文化,但被我们中国人长期接受的文化因子可以算作我们的传统吗?还是必须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东西能算我们的传统?到底多久以前的东西可以算我们的传统?如果无论多久远,那么那些基因里没有尼安德特成分的非洲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算我们的传统,这明显和我们的常识相违背,另外,传统是不是必须一直传承至今中间没有断层才能算传统?如果这样想,那么我们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传统,或许我们还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但是我们的语言,明显和古汉语有差异,我们听不懂中古时期长安人说的中国话,更听不懂孔子讲课所用的「雅言」,我们写的字,不管繁简,都是对籀书的简化,可以说,只要时间足够长久,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经历几千年毫不变样地儿保留到现在的,你可以争辩说,传承就要包括演变,但是怎样的演变,才能说没有变成另一个东西?这就是一个「忒修斯之船」,毫无标准可言。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怎么定义?你能想像有一个大学设立了一个「文化学」专业吗?文化本身里面包含的东西就太过宏大,即便加上一个「传统」的限定词(这个限定词本身还不清晰),也于事无补就像你问题补充里面那些类似古诗词,茶道,古琴一样的东西,这种词条我可以加一千个一万个,但仍然无法填满「传统文化」这个坑。

一个无法被准确描述的概念,必然是无法被准确理解的,反之也是一样,就像「一阴一阳之谓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算有文言文基础,也不能得出一个绝对准确的答案,因为从语意学上来讲这句话本身就没有说清楚。

在大学专业越分越细,大学的定位越来越清晰的趋势下,不会有什么大学以「国学」命名,更不会有「国学」这种不知所云的专业,因为分析起来国学这个词的靠谱程度(即能够准确解释)的程度还不如「传统文化」。

另外,你说的那些项目,比如诗词,茶道,古琴,香道什么的,实际上有些大学有这方面的专业,我记得云南农业大学就有一个茶艺专业,像诗词这样的N级学科(就是不知道应该定位成几级学科)实际上是包含在古代汉语课程里学习的,古琴也是一样,学民族音乐的就可以学到。

也就是说,不是没有教的,只是教的方法变了,学科变了,体系变了,都被归纳整合到西方的学科体系里去了。

那么有没有必要恢复传统的教育制度呢?私以为没有必要,就像 @Johann Faust 大神说的一样,中国的哲学,如果不借助西方的术语体系,就无法准确表达自身,那些其他的传统文化「项目」或者「个体」(我找不出合适的词描述这些琐碎的东西和「传统文化」这种大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类推的道理,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外国的学科体系不先进,我们为什么要改掉自己的呢?

最后,我们现代中国人也无法像古人那样用他们特有的世界观思考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国家需要的是对国家建设有帮助的人才,而这些包括音乐美术并不能直接地让国家富强,所以也不那么受重视。

古琴,可以去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担心你考不上)

围棋,可以去海淀棋院学习

书法,可以去北师大、首师大

绘画,可以去央美、国美(担心你连考三年都考不上)

建筑可以去清华(考的上吗?)

等等。

不是无人教,不过得看看自己是不是学那个的材料。

当然如果只想做一个爱好者,自己找老师报个班玩玩也行


怎么说呢,题主的这个所谓「复习国学」的想法可谓是叫了十几年了,但是首先,你要明确,什么叫复兴国学?是说按照孔子所倡导的学君子之风?还是读四书五经,搞科举那一套?你要明白一件事,大学设立的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性人才,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培养出学生的研究精神。虽然我乎上不少人嘲讽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但是它所开设的比如古代文学这门课,其实就是包涵了题主所言的方面。

而题主的最大症结在于,把一些修身养性的兴趣和真正上升为一个研究性学科的专业的性质搞混了。

最后,答主提到的开设国学学院的事情,答主我本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在国子监上过试点的启蒙教育,想来应该符合答主的要求,但是这个启蒙教育的初衷是让人明礼,并且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个,那些山沟里可能连四书五经都没理解,史记都没读过的只能让你死记硬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只限于摇头晃脑的所谓「国学班」恐怕是做不到的。

谁能教?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

据2017年1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艺术创作院、中国油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画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中国紫砂艺术院、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当代艺术院、中国版画院、文学院、范曾文苑、秋雨书院等创作机构。

怕你考不上……


豫章书院,请。


大学专业什么的还是看人才的需求。电竞这种和文艺,科学,传统八竿子打不著的东西,都设了大学专业。背后是日益庞大的电竞市场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哪天传统文化大热,成了产业,有人才需求,自然会有各类国学院。

总是有人把传统和现代的复杂关系搞混成东方和西方二元对立。


中国戏曲学院听说过吗?这个不就是学戏曲的吗

民乐学院不也有吗?

美术学院国画,水墨山水都有啊没听说过吗?

然后类似于茶道,围棋等等,各个学科的都有的。

不过现代围棋真正的高手都在训练队里。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题主,你有能力考进去吗?


一、没有具备足够水平的老师,听说官修清史要用白话文,理由主编也说了,水平不够,用文言写不来。文言这种最基本的东西都难找到人,何况尔说的其他的内容。

二、现在是市场经济,工作不管分配,尔弄一个大学生造出这么多学生,作为群体讲,出去找不到对口工作,而且他们学的东西当下社会需求确实也不大。没有工作,没有活路的。除非是权贵大资本家子女,但是毕竟少数,而且他们也未必感兴趣。

三、这种大学如果创办的话,应该类似于艺术类院校,高攷要额外创出来体系为这类院校招生,而且还要攷虑怎么选拔,攷甚么内容,分值怎么定,这都非常麻烦。


前两年听传闻说要建立一个中国国学院,后来没动静了,看来果然是传闻。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这涉及到了一些政治以及历史方面的因素。当然,如果要建立中国国学院的话,那也有比较强的政治考虑。

题主列举的很多东西,我觉得其实没必要放到大学里面作为专业学习,比如围棋、茶道等等。其他的一些,比如古琴、诗词什么的,也已经有相关的专业或是课程了。

最后,我还是想说,当年当局打掉国学有政治考虑,现在复兴国学就没有吗?


我认为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也必然不能实现,原因如下。(只是鄙人的一点浅见,轻喷)

国学的意思是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所以必然要从传统的「思想」「文化」「学术」来展开分析。

首先是思想,不可否认传统思想里面的精华是有的,比如孝父母,亲兄弟,善待人。但是由于思想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的基础,许多不良的「糟粕」思想(相对于现在来说)也就和这些捆绑上了。比如孝到后面就和顺绑在一起,变成了愚孝。这时候你问了,那我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吗?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去?怎么取?

研究国学很大一部分的信息来源是古时候留下来的文章,如上文所说的,很多思想也都是糟粕和精华并存。而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几乎没有。也就意味著我们研究这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必须带著「批判的眼光去看」,而每个人的观念是不同的,每个人对这些东西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就很难形成一个成体系的统一的理论,而且剔除的东西多了,那么这种国学还是原来的「国学」吗?无非就是从古代的文章中抽出句子断章取义罢了。说难听点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用了前人的句子,扣了国学的帽子。

其次是文化,文化比较难以分析,因为我们甚至没办法精确地定义文化。每个人所理解的文化是不一样的。但是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这里姑且用这个作为文化的定义吧。根据上述的定义,问题就在于「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是以经济政治为根基的,当这两者的情况都大大改变的时候,文化也会与这两者相适应,从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在现在这种环境下普及当时的文化,难度相当大。当然,爱好者肯定会存在,但是能一直爱的人又有多少?热爱他且能用它来创造经济收益的又有多少?就算做到了上述几点,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功利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功利化其就意味著形式化,表面化(参照各个穿汉服读古文的国学学校)。看似简单的「变质」其实就已经抽走了它的灵魂。

最后是学术。中国古代的学术多为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的哲学我并不了解,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总感觉那一套好像和玄学有什么。。嗯?。。关联?哲学完后是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一直都是发展缓慢的,政府从来没有支持过这些「奇技淫巧」。导致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全部靠著积累和「悟性」。悟透了,你就会了,悟不透,那就算了。所以往往在自然科学上都是有几个人有卓越贡献,而其他的人几乎不参与这些的研究。其次当时也很少有人想过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又会导致政府不再支持自然科学的研究。这种不成完整体系,又没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在短短的几百年内被西方彻底超越。鄙人以为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仅作了解,去学习以及研究不具备太多价值且效率低下。

综上,文化思想无法被直接照搬,又没有一场大的改革(类似文艺复兴)使文化得到改良。中西合璧并不能代替「文艺复兴」,因为文艺复兴本质上是文化彻底的翻新,古代文化只是作为「参考」,而中西合璧只是简单的「杂交」,其模版还是以前那一套。前者很好地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狂野地,蓬勃地发展起来。而后者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而又没有充分将其内化,最后导致了人们保留著守旧的那一套观念,功利性地利用外来文化而没有深入借鉴和内化。当然我不是说一定要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是说文化的改革必须要基于经济政治,且必须是以新思想为核心,旧思想作为参考来进行。这一切的起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还是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至于未来文化怎么走,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文化要变强,必然是经济要先上去。


谢邀。

你说的可能正好就是问题所在:因近代的一次次失败、丧权辱国,包括儒学再内的传统文化都被视为过时的、落后的,甚至是阻碍向西方所谓先进文化学习的绊脚石,被打到了。

但到了已经逐渐追上第一梯队,并在努力争斗领导权的时候,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也就成为必然,所以传统文化的复兴自是必然。

所以文化产业的大兴会成为热点(要不要是一回事,能不能是另一回事),但这是需要一个链条的,核心是自己的价值观、然后是自己的学术、再然后是文艺、最后才是文化产业,健康的是从核心开始一环驱动一环,这样的文化产业才有感染人的力量和说服人的美

后面的我就不说了:(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以及功底,可是显然我国目前没有培养出这种学生的学校。所以即便有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大学,这些学校也收不到合格的学生。从前诗人写诗词,出名的是诗人。如今写歌词,出名的却是唱歌的人。这,是有原因的。

大学里面有相关的下属学院,但貌似还没听说一个独立的大学以传统文化为主。在海外有很多孔子学院。


有啊,中医药大学不是吗?

看看学传统中医的都是什么样子的吧!迂腐,不讲科学,满口阴阳五行胡说八道,不尊重循证医学

所以毕业出来对社会有用的都是读临床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道,其它都是可以因时代变化而抛弃的糟粕。

大道要是没了,糟粕玩得再花也没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