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情况吧 如图


你多虑了。一个病毒感染不了人,要成千上万。

大气溶胶颗粒传染性强但飞不远。

小到能漂浮的,运载病毒太少,传染性弱,需要聚集到足够浓度才能传染人。通常发生在病人数量较多的封闭环境里。譬如发热门诊的候诊室。保持通风可以降低气溶胶浓度。

所以公园里远远飘过来一个飞沫,基本没有传染力。

放心开窗户,除非楼上有病人正在开窗冲外面打喷嚏,刚好又被站在窗口的你吸进去,否则飞进来气溶胶感染你的概率比中五百万还低。


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增加了气溶胶传播的途径,但前提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

所以,通过吸入室外大环境中的空气感染气溶胶的可能非常小。

在空旷的公园里,即使有病毒气溶胶也很快会被稀释,浓度会显著减少,基本上不可能造成感染。如果是密闭的空间,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气溶胶的传播风险就会增高,所以提醒大家尽量避免人群密集的场所,多开窗通风。

那开窗通风会把病毒放进来吗?

首先,开窗通风是非常必要的。经常通风才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否则就算没有新冠肺炎,也容易导致其他的呼吸系统疾病。而室外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毒的浓度是极低的,只要窗外不对著人群密集区、隔离病人的窗门、医院等特殊场所,一般不会有问题。

当然,有特殊情况还是要注意。如果对窗有隔离患者,可以换一面窗开,或者与对方错开开窗换气时间。如果有窗正对人群密集区,就要注意少开或不开这扇窗。当然,如果中间相隔足够远,也不用太过担心,感染性飞沫的传播距离是有限的,而气溶胶传播距离虽然可以很远,但在过程中逐渐被稀释,也会失去感染性。

所以,就目前研究来看,日常生活中通过气溶胶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总体上认为通过直接触摸或者被咳嗽和喷嚏产生较大的吐沫星子(直径超过5微米)沾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所以手不要乱摸,勤洗手,躲开咳嗽的人至少2米以上,这个一直是防控宣传重点。至于空气传播,主流意见是说,没有很明确证据说明完全不接触,也没有被正面咳嗽到,只是感染者呼吸就能大规模感染。

当然,全球此起彼伏也有一批科学家坚持认为,空气传播新冠应该被高度关注。早期是一些孤立的证据,比如说广东省一家餐厅空调范围内一人感染10人,其他不在空调吹风范围内的都没有感染。还有湖南省,一个大巴车一车49人被感染8人,其中一个距离传染源4.5m,也没接触。但是这些例子并不严谨,他们是否真的和感染源没有直接接触只能是凭记忆和口述。 实验也是有人做过的,美国国土安全部门将新冠病毒放入模拟唾液中,在太阳直射下6分钟就丧失了90%的活性。然而,在黑暗中,病毒在125分钟后才失去90%活性。此外,澳洲昆士兰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者声称,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不同病程阶段,每一分钟正常呼吸就可以呼出1000到10万个RNA病毒拷贝,通过非常微小的气溶胶扩散传播。当然这只是病毒RNA,并不一定是完整有活性的病毒。

科学家们吵成一团,我们应该如何做呢?1,勤洗手和保持距离肯定还是最重要的,继续坚持。

2,楼层不高的可以不坐电梯,走上去还锻炼身体。

3,坐车开窗户,尽量少用空调。4,不要恐慌,毕竟小概率事件,开阔通风地区还是安全的。 引文:1.Itis Time to Address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https://academic.oup.com/cid/article/doi/10.1093/cid/ciaa939/58677982.Exhaledbreath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SARS-CoV-2 emission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5.31.20115154v13.AirborneSARS-CoV-2 is Rapidly Inactivated by Simulated Sunlight https://academic.oup.com/jid/article/doi/10.1093/infdis/jiaa334/5856149 4.Persistence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 Aerosol Suspensions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6/9/20-1806_article

靠谱的健康医疗科普节目


气溶胶属于相对静止条件下多种固液气物质松散组合形成的状态名词,不属于介质。如果按传播状态分类,飞沫传播应该属于液态传播,接触传播应该属于固态传播。


流感病毒直径在80-120nm,新冠病毒与流感大小相似,那就取个平均值100nm即0.1μm。2009年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上发表的一篇paper(Blachere et al.2009;48:438–40)对流感季医院急诊科空气环境中的流感病毒进行检测,发现46%的流感病毒附著在大于4μm的气溶胶上,49%的流感病毒附著在1-4μm的气溶胶上。那么我们来看口罩的防护级别,N95指对0.3μm颗粒/气溶胶的过滤效率大于95%;医用普通外科口罩对于3μm的颗粒/气溶胶过滤效率大于95%,对0.3μm左右的颗粒/气溶胶过滤效率大于30%。咳嗽或打喷嚏的产生的飞沫颗粒在5-10μm之间,因此N95和普通外科口罩对飞沫和气溶胶都有较好的阻挡作用,不要只拿病毒的大小来比较,也不要百度一个气溶胶看到0.001μm就开始恐慌。当然,我们也需要最新的新冠数据来证实。


认真答题——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但是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而开窗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空气的新鲜,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

?建议白天行人较多的时候还是不要开窗,最好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开窗一两个小时,保持室内新鲜空气流通。


不用担心,因为病毒一旦离开动物宿主,在空气中会很快死去。时常开窗通风有利于预防感染,因为病 毒无法在通风良好的空间存活很久。不过,请不要在窗口对著外面唱歌、喊话,这样可能把飞沫传到楼下。

开窗通风对防止气溶胶传播有好处,但请不要通过打开风扇的方式去促进通风,因为那样可能产生湍 流,将地面上携带病毒的微粒搅起来。

PS:气溶胶传播虽然范围更广,但大量的气溶胶主要存在于医院,尤其是手术中,医护工作者危险系数更 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大量带有病毒的气溶胶,出门一定戴口罩,并做好之前所述的防护,就无须过度担心。


建议别开 .


理论上开窗是存在这个可能,但是气溶胶传播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在家安装个新风系统,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


不放心就装个空气净化器放在窗边,至少百分之九十的病毒都会被净化器滤芯里的静电层吸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