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句话说就是,欲速则不达。

从航天爱好者网站公布的轨道数据来看,卫星的确是被送进了同步转移轨道,火箭问题基本排除。另外,长三乙作为我国现役火箭的成熟型号(被某些网友称为「高产母猪」),理论上故障几率很小很小。

接下来就著重分析卫星的问题。为什么说欲速则不达呢?先来看看我们这个东四的增强型平台:

(图源来自林晓奕博主,线是我重点划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缩短研制周期砍掉了很多实验,而且大力创新,竟然把研制缩短了差不多一半,怎么说都貌似有些激进,而此次东4增强型平台首星故障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那么故障原因?现在官方还没有公布,我个人就根据各方消息做出一下推测。

一是太阳能帆板未能打开。在我们国家早期的通信卫星的确出现过这种故障,但现在是9102年,还有这种问题的确不该。另外,如果真是帆板没有打开,卫星上的电源最多能撑到20号晚上,如果故障到现在还没有排除,卫星多半就凉了……

二是动力系统故障。长三乙火箭只负责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要进入同步轨道还要在远地点进一步加速变轨,才能最终定点。

三是载荷故障。也就是星上的各种负责传发通讯设备有问题。

无论是什么问题还是等待最终官方的消息吧。这颗卫星的损失也有保险公司赔付,最大的影响也就是使用同一个平台的亚太6D会推迟吧。最关键的还是长征五号吧。

———————————分割线———————————

既然有人问到这个跟法国有什么关系,那这里也在补充一下吧。具体关系就是,这颗卫星的载荷(负责传发数据的传发器等设备)是由法国提供的。这里科普一下卫星平台和载荷的关系。很多卫星上的基本系统都是一致的,比如说电源、动力、通讯系统,如果每生产一颗卫星都要重新设计这些,耗时久成本高,因此在生产一些卫星时采用同一套模子(当然也要做一些适应性改动),这便是卫星平台。这个模子,装上相机就成对地观测卫星,装上传发器就成通信卫星(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啦)。打个比方可以说成卫星平台是一部手机,载荷就是app,你安装不同app就具备不同的功能(ps卫星上的平台和载荷都是硬体)个人觉得问题应该出在卫星平台上,载荷问题不大,因此上述推测的第三点就省略了点。

………………………………再次分割………………………………

有小伙伴追问中外卫星制造水平的差距,这里就再补充一下叭。

我个人认为,中外的卫星制造水平的差距是跟火箭的差距差不多的。卫星制造水平依赖的是工业基础和基础科学,差距一时半会也不会改变这么快。这里就拿电推技术举个例子吧,国外的电推都发展了十几二十多年了,我们现在才起步不久。(电推是指霍尔推进器的电推进技术,主要使用电力只消耗很少量的「燃料」,而电力因为有太阳能帆板持续发电,所以卫星寿命会很长很长)现在美国的波音已经推出全电推的卫星平台了,全电推就是全部使用电推进作为动力,是国际最先进水平了,而我们的「大电推」(并不是全电推)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还在验证当中,可不可靠不可知,而国内最新型的电推系统,比冲更高推力更大的,17年放到实践18号刚要打上去验证,很可惜,也很痛心啊,被长五打飞了,长五也就一直沉默至今啦。下一发长五要打的就是实践18的备份星实践20,无论对火箭还是对卫星都很重要,可以说是一发定全局了,所以我前面才说,相对于此次卫星故障,还是下一发长征五号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了。


有技术的问题,不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人的问题。高通量卫星国外做到单星1TB容量了吧?oneweb组网运营了吧?极高通量卫星概念提出来了吧?spacex等一堆手里大把银子的低轨星座公司排著队准备打星座了吧?

航天大佬压力山大啊,我们的便宜优势咋突然就不行了呢?不管国外怎么发展,蒙住眼睛也得有个像点样的成绩出来吧?于是就有了大干快上的单星容量10GB的中星18号,于是就失败了,这次东4e平台的失败对高通量卫星在国内的发展、机载wifi业务的发展,乃至于中国卫通的后续业务布局都影响巨大且深远,长的不说了,本来定在年底发射的亚太6d.我看明年春节能打就算是快的了。这个可是航天第一颗按照一带一路沿线做覆盖的高通量卫星,这要是再失败,航天大佬估计就得提头来见了。


前进中的曲折,会好的


发射过程中100V电源母线短路了,整星断电,所以就展不开太阳电池,发不了遥测,收不到遥控。

大概是火箭震短路的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