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一句話說就是,欲速則不達。

從航天愛好者網站公佈的軌道數據來看,衛星的確是被送進了同步轉移軌道,火箭問題基本排除。另外,長三乙作為我國現役火箭的成熟型號(被某些網友稱為「高產母豬」),理論上故障幾率很小很小。

接下來就著重分析衛星的問題。為什麼說欲速則不達呢?先來看看我們這個東四的增強型平臺:

(圖源來自林曉奕博主,線是我重點劃出來的)

我們可以看到,為了縮短研製週期砍掉了很多實驗,而且大力創新,竟然把研製縮短了差不多一半,怎麼說都貌似有些激進,而此次東4增強型平臺首星故障也正印證了這一點。

那麼故障原因?現在官方還沒有公佈,我個人就根據各方消息做出一下推測。

一是太陽能帆板未能打開。在我們國家早期的通信衛星的確出現過這種故障,但現在是9102年,還有這種問題的確不該。另外,如果真是帆板沒有打開,衛星上的電源最多能撐到20號晚上,如果故障到現在還沒有排除,衛星多半就涼了……

二是動力系統故障。長三乙火箭只負責將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要進入同步軌道還要在遠地點進一步加速變軌,才能最終定點。

三是載荷故障。也就是星上的各種負責傳發通訊設備有問題。

無論是什麼問題還是等待最終官方的消息吧。這顆衛星的損失也有保險公司賠付,最大的影響也就是使用同一個平臺的亞太6D會推遲吧。最關鍵的還是長徵五號吧。

———————————分割線———————————

既然有人問到這個跟法國有什麼關係,那這裡也在補充一下吧。具體關係就是,這顆衛星的載荷(負責傳發數據的傳發器等設備)是由法國提供的。這裡科普一下衛星平臺和載荷的關係。很多衛星上的基本系統都是一致的,比如說電源、動力、通訊系統,如果每生產一顆衛星都要重新設計這些,耗時久成本高,因此在生產一些衛星時採用同一套模子(當然也要做一些適應性改動),這便是衛星平臺。這個模子,裝上相機就成對地觀測衛星,裝上傳發器就成通信衛星(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啦)。打個比方可以說成衛星平臺是一部手機,載荷就是app,你安裝不同app就具備不同的功能(ps衛星上的平臺和載荷都是硬體)個人覺得問題應該出在衛星平臺上,載荷問題不大,因此上述推測的第三點就省略了點。

………………………………再次分割………………………………

有小夥伴追問中外衛星製造水平的差距,這裡就再補充一下叭。

我個人認為,中外的衛星製造水平的差距是跟火箭的差距差不多的。衛星製造水平依賴的是工業基礎和基礎科學,差距一時半會也不會改變這麼快。這裡就拿電推技術舉個例子吧,國外的電推都發展了十幾二十多年了,我們現在才起步不久。(電推是指霍爾推進器的電推進技術,主要使用電力只消耗很少量的「燃料」,而電力因為有太陽能帆板持續發電,所以衛星壽命會很長很長)現在美國的波音已經推出全電推的衛星平臺了,全電推就是全部使用電推進作為動力,是國際最先進水平了,而我們的「大電推」(並不是全電推)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還在驗證當中,可不可靠不可知,而國內最新型的電推系統,比沖更高推力更大的,17年放到實踐18號剛要打上去驗證,很可惜,也很痛心啊,被長五打飛了,長五也就一直沉默至今啦。下一髮長五要打的就是實踐18的備份星實踐20,無論對火箭還是對衛星都很重要,可以說是一發定全局了,所以我前面才說,相對於此次衛星故障,還是下一髮長徵五號意義更重大,影響更深遠了。


有技術的問題,不過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人的問題。高通量衛星國外做到單星1TB容量了吧?oneweb組網運營了吧?極高通量衛星概念提出來了吧?spacex等一堆手裡大把銀子的低軌星座公司排著隊準備打星座了吧?

航天大佬壓力山大啊,我們的便宜優勢咋突然就不行了呢?不管國外怎麼發展,矇住眼睛也得有個像點樣的成績出來吧?於是就有了大幹快上的單星容量10GB的中星18號,於是就失敗了,這次東4e平臺的失敗對高通量衛星在國內的發展、機載wifi業務的發展,乃至於中國衛通的後續業務佈局都影響巨大且深遠,長的不說了,本來定在年底發射的亞太6d.我看明年春節能打就算是快的了。這個可是航天第一顆按照一帶一路沿線做覆蓋的高通量衛星,這要是再失敗,航天大佬估計就得提頭來見了。


前進中的曲折,會好的


發射過程中100V電源母線短路了,整星斷電,所以就展不開太陽電池,發不了遙測,收不到遙控。

大概是火箭震短路的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