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突然想到,会不会出现航天母舰,就是天上有一个很大的飞行器,里面载有很多的无人机,攻击交付给无人机。


我曾经也看到过这么个片段:一艘水面上的航母航行途中「开挂」般伸出了四个大型螺旋桨,接著像四轴无人机一样飞起来了。导演还不是太蠢,居然能想到把这个航天母舰给加上隐身功能。

上面也说了,航母装备了四个大型螺旋桨以供给航母一个向上的力,使其起飞。我读的书少,别骗我。航母非常重,不过其在水面上有水的浮力支撑著,只需在后面安装螺旋桨就能前进了。如果是航天母舰,你得有一个向上的动力,还得有一个前进的动力。螺旋桨的功率能否带动航天母舰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提供能源给这么大型的螺旋桨,要知道航母都是万吨起步。

航母的动力系统都是使用热源加热锅炉里的水然后带动蒸汽轮机来产生动力和电力,常规航母和核动力航母的区别就在于热源。前者是烧重油,后者使用核反应堆。这种动力系统带动水面上的航母还行,带动航天母舰似乎不太可能额。

而且就算行,航天母舰所需的重油质量会比航母翻上N倍,整体质量也会增加,因为你的耗能增加太多了,必要要增加续航能力。为什么不用核反应堆呢?因为核反应堆需要水进行冷却,我想也没有哪个国家想在自己头上安个核弹吧。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航天母舰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地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你明明可以用海洋为什么不用?

我不知道题主懂不懂军事,如果懂的话你都会知道,现代战争中没有独行的航母。航母要战斗时还会带上其它大型水面舰艇,如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等等,这个称为:航母战斗群。

因为航母它的攻击方式基本上都是舰载机,它的自卫能力不高,重度依赖其它舰艇进行保护。而有航天母舰的话,那是不是也要有航天驱逐舰,航天护卫舰……呢?

即使有这些,那么这个空天航母战斗群完全是个活靶子,发射导弹进行攻击,发发必中,嘿嘿。


航天母舰几乎一定会有。估计是会在400公里以上的近地轨道。

美国现在可回收火箭这条路已经走通了,spacex后面还有新格伦,技术扩散后发射价格还会下降。就算是sls这种一次性的大火箭,技术成熟,规模化量产后价格也是下降的很恐怖的。

起码几千吨级的军用空间站是可以预期的。在轨给x37b之类的小型太空梭加注燃料技术上不难。配合星链2万颗卫星,可以对无人机实时操控。航天母舰的意义在于操作员可以做到零延时操作飞行器,打仗就像打游戏一样。

不过航天母舰实在没必要整合成一个庞然大物,更应该是分散的作战体系。

a.中级指挥舰——十几个大型空间站,可容纳至少几百名军人,高度隐身,可以在400-1000公里高空灵活变化轨道。

b.盾舰——配备大功率雷达,以大功率激光和导弹击落敌方发射升空的导弹和火箭,重点保护指挥舰安全。

c.炮舰——动能武器投放卫星。有不同口径的火炮,用电磁能或者传统发射药从550公里高空投放炮弹。或是在盾舰的引导下拦截已入轨的导弹。

d.火力支援舰——更像是航天母舰本身,携带几千吨航弹,可以与无人航天轰炸机群对接并为它们补给。无人机只考虑高空高速的气动布局(15马赫以上),装弹后下降到大气层边缘,投放航弹后立马弹起,回到航天母舰。几千磅的航弹进入大气层以极高速度精确击中目标,甚至可以攻击战斗机这类大气层内超音速飞行的航天器,或是处于上升段的火箭和导弹。航天母舰和无人轰炸机群是战争中主要的火力投放方式。

e.侦查卫星——比星链单体更强大的上万颗低轨道卫星。监控地球每一个角落,实时生成分米级图像。即是信息节点也是能量节点,配备足够大的太阳能板,能够处理战场上的海量数据,还能给其它作战单位通过微波提供能源。监视、传输、供能一体。因为批量制造大幅下降成本,数量太大开战时敌方无法确保全部摧毁。

f.地面无人机——维持治安,在太空指挥舰的控制下获取地面战场态势。

g.高层指挥舰——位于同步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或者月球背面,核能+电推可大范围变轨拥有较高作战许可权的空间站,可容纳几十人。有4-5个互为备份,高度隐身,长期处于无人状态或是只有一两个人员值班,只在太空战时让高级指挥人员临时入驻。

h.幽灵核弹——位于地月体系以内,太空中广泛漂浮著的高度隐身的核导弹,一旦任务激活会向目标地点发起攻击。

这套体系的效率很高,几乎可以可以替代一大半的地面部队,其余的地面部队只需要保留占领和维持治安的职能。海外基地航母舰队之类的都不需要了,地面重型武器也可以淘汰一大半了,现在的军费一半给太空军应该就可以支撑起来,总军费支出会比现在还少。


巧了,我一直对这个挺感兴趣的。但我不是航空工业人员,我都从艺术创意和军事爱好者的角度去思考,同时作为一个科幻作者,有一些个人的理解。

一,要定义航天母舰的应用场景。

我认为,能够使用到航天母舰的场景,多半不是在地球上的作战,而应该是在外星球。它会在星球的大气层内和太空近「地」轨道之间作战,这是它的主要应用场景。

理由是这样的。

1,如果在地球作战,那么成熟的作战体系不太需要一个航天母舰。从水下水面地面,大气层内到近地空间都可以有完整的作战体系,这时候航天母舰是比较尴尬的。如果依靠载机全球快速打击,也许不进入大气层的空天母舰,地面空军基地,海面航母舰队都可以胜任,只要维持一个「母基地」,放飞载机进行前线作战就行了。

这时候,空天母舰可以长期活动在太空中。核动力航母舰队可以活跃在地球绝大多数的海洋里。地面空军基地更是有著强大的后勤补给,以及不沉的属性。

这时候,航天母舰就很尴尬,因为它飞在天上,除了要解决在如此完善的作战体系面前的「隐身」问题,要解决飞行和补给的「技术」问题外,它的功能和别的是重合的。它要去干什么呢?环球打击?这多半有其它三者替代,而其它三者更经济,生存力更强。

2,如果在外太空作战,作战对象不是地面,而是其它太空部队。这样它就更适合一些,但依然有很多多余的「定义」。

比如载机的功能,外太空非常广阔,体积大小意义不大。为了在没遮没拦的太空里最早发现敌人,使用足够射程与火力的武器攻击敌人,同时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它的体积多半会很大。原因在于,它需要足够多的太空武器的布置空间,探测和搜索定位系统,供给它们的能源需要的空间。由于高度智能化,人员会相对少,但会有自种自吃的给养空间。限于太空的广袤和没有遮拦,战术机动力不重要了,但为了跨过广阔的太空,战略机动力会很重要。

总而言之,这么大的空间多半会是个作战核心,这样的话,这个作战核心可以在太空中遥控多个小「核心」,就像是操纵无人机一样,依靠大量的无人作战卫星进行作战。它的「载机」平时就是飘在它四周太空里的,它本身的「载机」都是些交通机或维修机,这样的话,它也不能算是个「航天母舰」了。

同样的,这样就不是航天,而是空天了。

3,可是如果是在特殊的「探索场合」的话,它们的用武之地就来了。

假设人类去了一个地外行星,那么这种地方不可能有「航母部队」和「太空部队」,更不会有地面的空军基地。

所以就需要一个能够在太空中飞行,或者被更大的卫星母舰运载至近地轨道放飞的东西。同时这个东西还可以进入到大气层内行动。

这时候又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航天母舰作为一个探索用的东西,主要进行探索和侦查,并不承担过多的作战或建设任务。随著任务的结束,后续的殖民队伍会在星球上建设起类似地球的基地。这样的话,它承担的是一种「侦查舰」的作用,并不能算作我们所理解,所想像,所期待的那种航天母舰,因为一个小小的无人机或者太空梭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种是监视镇压用的军舰,独立作战或者成为舰队核心。在这种设想中,它所面临的那个星球并不会被建设出一个完善的基地,也不会被当作地球二号开发。

这种星球只是单方面的予以监视,或者少量的获得资源而不需要得到任何的建设,或者是和当地外星人友好相处到仍要监视,或者是作为行动的某个临时外围警戒点需要防备,或者是为了赶去一个陌生的星球搜救幸存者。

总而言之,这就需要它有一定的作战能力,侦查和搜索能力,救援和自维持能力。这时候,一个航天母舰为核心的独立行动舰队就至关重要了。因为单一的无人卫星没法行驶有效控制,庞大的太空舰队又过于昂贵,不能自维持的其它装备又难以进行多样化的行动。

第三种情况是,浪漫主义的生活,太空哥萨克,星际吉普赛。没人会在虚空中流浪,必然是在各个星球间活动。这样一来,他们就需要一个能够满足大气层内活动,又能满足在宇宙中穿梭的流浪的家园。

这个家园要能够适应宇宙中各种威胁,由于是家园的基础,成本不在考虑之列。必须能够易于维护,易于更换升级各种部件,有不依赖于固定基地的独立生存能力。能够有足够的自卫火力,强大的生命维持功能等等。

所以,我认为航天母舰的应用场景就是这样的环境下。

二,要知道它可能的形式

基于它的应用场景,它应该具备各种形式呢。

0,最核心的,要么长期没有母星和基地的情况下,深入陌生环境独立作战,要么永远孤独的当太空游牧民族,所以不要指望有什么「大后方」分担你的功能。独立的能力是第一位的。

1,具备宇宙中飞行的能力,不求优秀战术机动和太空战的核心作战功能,但要具备优秀的太空战略机动能力。这点太科幻,暂且不论。

2,大气层内飞行,地面无机场的野外降落,海面起降及航行。其中需要有一项为强势项目,其它两项为辅助。

3,设计上符合太空行动,与某一种行星内的机动能力的二合一模式。例如太空机动到行星附近,主要冲破大气层在外星大气中飞行,具备降落在海面和地面的能力。等等,这些是为了应对不同的行星特点和作战要求。

4,独立的人员生存能力,具备自种自吃,水循环的能力,具备从不同星球净化水源和搜集食物的能力。

5,长期的能源维持,为此将会有数套不同的动力和能源模式。例如,A模式应对太空飞行,B模式应对气圈内飞行或水面航行,C模式提供给外派载机和突击艇等。这些能源必须能长期使用。目前来看,可控核聚变为主的核动力,各个星球采集的液氧液氢,「何种太阳」能及宇宙射线之类会成为动力主流,燃油将被淘汰。

6,多种环境的适应力,能够适应太空,气圈,水面,陆地的造型设计。这种设计是很难的,就好比降落在地面上的水上飞机,某种意义上的三栖。但如果要让水上飞机兼具垂直起降,自卫火力,食物饮水的补充循环,多重侦查和探测能力,多模块派遣能力……这就很困难。为此,应该采取舰队制,各司其职。

7,这样一来,舰队化的航天母舰,不应该成为飞著的航空母舰,而应该成为一种「八八舰队」一样的存在。各个军舰的体积差不多,通用多种模块。各自搭载一部分载机,突击艇,陆地行动车辆,机器人。各个军舰的一部分设计及功能应该是一样的,例如都能维持各自的独立作战和运行,维持各自最低限度的能源和食物补给。但另一部分则会分开,有的加装补给模块,或者侦查,远程预警,环境搜索,载机强化,中近程防卫,中远程防卫等等。

8,非作战功能各司其职,但作战功能则是一个整体。这一点,类似于现在的「分散式杀伤」理念。把所有的杀手锏集中在一艘军舰上是危险的,应该分散开来。

9,多种类,全方位的火力和作战系统。你不可能只装备「近防火力」,因为你面对的环境复杂。任何一个星球都可能是全新的情况,你没有母星和基地,舰队就是你的一切,所以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10,成本是最不重要的,独立的生存力和自我维持,自我修复,自我防卫,多元化,多环境下的生存作战才是最主要的。

对于近地空间别动队来说,这支小而强的部队是必要的,同时能够需要用到他们的先进时代里,这也不会是什么成本的问题。对于太空哥萨克来说,那是他们的家园,随著不断的更换与升级部件,成本也会分散在漫长的时间里。无论如何,成本的问题在航天母舰,或者叫航天舰队上面,不会是主要问题。

有这种需求的,一定能出得起这个钱。

11,设计中还要注意小型化的问题。气圈内过大的体积和重量会影响到机动和作战,这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应当采取舰队制的理由。十艘巡天舰搭载五十架载机,胜过一艘五百架的航天母舰。

12,旋翼,螺旋桨,涡扇,喷气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还是反重力引擎等等…行动系统为了适应气圈内和太空内的双重要求,它的体积和整合是最大的问题。类似的还有火力系统,为了应对多重威胁,火力系统绝对不是单单靠电磁炮和激光炮能够解决的。

三,面临的问题。

我在电脑上画出来,其实快。现实里讨论可不可行,对我这个专业没意义。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更贴近现实一点。有些技术现在还没有,有些成本现在也不需要考虑,毕竟我又不是真的要生产一艘出来。但是作为科幻或者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的一环,它还是应该符合它自己的逻辑,在剧情中要自圆其说。

我想了想,在我的情节里,最大的问题不是成本,人员,建造这些,而应该集中在四点上。

1,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不能太臃肿笨重。这么多的系统,也许本身自己就是冲突的,而且体积难办,如何设计更加「合理」,视觉上更漂亮,更轻盈的战舰?

2,动力系统的整合,是否可以靠更小的动力系统撑起来整个战舰。太空和气圈内的两种动力,如何整合,使之更加合理?

3,舰队的体系设计问题。如何分布不同的战舰其职能,如何使之合理化,标准化。

4,多环境下的多栖能力。让一艘船能在水里行进,能在陆地上垂直起落,能在水下航行,能在空中飞行,还要能够在太空遨游。这至少要满足其中两个,才能完成剧情中的「任务要求」。同时,它的造型不能臃肿,不能傻大黑粗。

其它的还有人员培训,操纵航行,作战行动,人工智慧的作用,自维持体系的运转等等。这些属于「软体」,和军舰造型及飞行模式的「硬体」都是问题。

我并非航空专业人士,我所思考的,不过是在科幻艺术的基础上,意图让它更加有道理一点,即便是创作,也应该有它自己的一个「逻辑」。

就好比EVA和环太平洋里面的大机甲,我们都知道现实里不可能造出来,没有需求也没有技术,就算有技术也不如常规的先进战机和导弹更有效。但是在他们的作品情节里,这就是合理的。细细地一帧帧的看,每一个螺丝,每一个按钮的位置,都有他们独特的逻辑。这是科幻和玄幻魔幻的不同之处。


首先,要有会飞的驱逐舰。


我用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做了个锤子,然后用锤子去打铁好做齿轮来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