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题主在其他回答下补充的前提,随便扯两句。

42年300艘潜艇的规模+44年的通气管与过氧化氢燃料能不能赢?这其实不是个太架空的问题,因为300艘潜艇的数量高峰历史上43年就达到了,只不过这个数量高峰马上就迎来了一个月50+损失的惨痛失败。过氧化氢和通气管技术44年也已经开始应用,也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所以只要对比分析这几个条件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

首先可以看300艘潜艇在42年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42年是U艇在40年快乐时光后的又一个丰收期,利用大航程的IX型艇和改进后的VII型艇,潜艇部队将战区从北大西洋延伸到了美洲东海岸,从美国人那里刷了一大波人头,这也成了后来英国佬狂黑美国海军不重视大西洋反潜的重要理由。这波人头被刷的原因有不少说法,比如黑欧内斯特·金上将只看太平洋的,黑「前海军人员」罗斯福不关注驱逐舰的,黑美国人的英国人自己只想嫖大款的船的(x),但是表现形式是统一的:美洲海岸没有护航队。

所以1942年的丰收本质是潜艇在大西洋护航队建立后转移到没有护航队的新海域发起了有效的攻击,而整个42年的战争历程也就是护航队体制扩展到美国东海岸,进而覆盖加勒比海以及整个美洲东岸海域,将U艇驱赶出去的过程。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大西洋完善的护航队体制形成使得U艇部队必须在43年同盟国海军进行末日决战,正面攻击护航队体制来决定大西洋之战的胜负,决战的结果是重返北大西洋的潜艇部队在43年惨重损失下几乎退出了大西洋之战,此后几乎再也没有形成过威胁。

那么42年就有300艘潜艇有什么用呢?首先,盟国总的造船能力和水手补充是超过损失率的,潜艇数量上的增加不能够威胁海运。其次,42年西方盟军在欧洲-地中海战区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增长的破交也很难影响到盟军的战略决策。最后,43年的战斗经验就证明了潜艇数量的增加还不足以威胁护航船队体制。即使这个数量高峰提前到42年,也只能多取得一些战果但不足以扭转局势,只要北美的护航队逐步建立,潜艇还是会被赶出美洲东岸,然后以更多的数量参加43年的大战,很难想到除了增加烈度和损失以外有什么更宏观的影响。这里还不提潜艇型号的问题,如果潜艇部队还是以中程的VII型为主,这些多出的潜艇有多少开到美洲东岸的猎场还要打个问号。

如果说43年的失败是狼群破交战术在护航队体制面前被打成黑人抬棺,那么44年开始德国潜艇技术的进步让U艇看起来揭棺而起回光返照了一下。无论是通气管还是过氧化氢电池,要解决的都是在盟军水面威胁巨大的情况下潜艇在水下的续航问题。只有长期潜航才能保障潜艇出航的生存率,才能谈得上是出航作战而不是送人头。然而悲伤的是,这两项技术即使44年就大规模应用也改善不了问题。

先说过氧化氢电池,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利用过氧化氢更高的反应速率提高电池出力,达到不需要借助柴油机充电进行航行的水平。问题很明显,这个设计跑得是很快,炸起来也是很好看,整个设计在制造上相当的不靠谱,事故风险不会低于隔壁空军的喷气引擎(迈耶落泪),而且在潜艇上大量储存过氧化氢燃料这个主意也非常昭和(氧气鱼雷警告),德国海军还是要讲技术的,不能说你专门派个大头兵去管理这种危险燃料就当作它的风险已经被控制住了不是?所以这个设计被德国人自己就毙了,战后美苏抄作业也跑不动这个设计,还是老实走柴电混合的路线。

通气管是另一个思考路线,既然电动机还不够给力,我就想办法在潜航时使用柴油机充电,给它装上通气管解决发动机吸气的问题。这个设计好歹是走的通的,也确实实践了,但是问题又回来了:还是不靠谱。通气管操作复杂,条件限制不少,深潜时肯定用不了,而充电时海况差一点一个浪把你通气管堵了,柴油机抽的可就是艇内的空气,来不及处理全艇就变真空罐头了。44年的装备试用的反馈好坏参半,以至于有一两个优秀典型就被邓尼茨公告全军树立榜样增加信心——那显然没信心的还是大多数。而且这个设计还有个问题,虽然你可以水下充电了,但是你的潜艇还是老潜艇啊?这只能提高潜艇的生存力,但是提高不了战斗力,面对驱护舰艇和反潜飞机还是抓瞎,没有新式潜艇的情况下,这只能勉强让U艇回到大洋上继续战斗而已。

所以单从这几个变数上,U艇还是赢不了大西洋之战。

不过既然问的是赢了,那就还是继续随意地预测一下:

首先这个赢很难是团灭盟军海军或是商船队的赢,毕竟这不是尼摩船长与鹦鹉螺大战前无畏铁甲舰。这个胜利应当是一个临界点,在战果达到这个临界点后,盟军会相信护航船队体制不足以抵御潜艇,反而因为船只的集中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从而减少甚至放弃一战起建立的护航船队体制,放任商船自由航行。直到盟军相信自己的技术进步和军力发展能够再次支撑护航队运转,从而重新开启大西洋之战。

在这个条件下最大的影响是英国防卫能力的削弱,运往英国的军用和民用物资都将面临更大的损失,只有快速船只可以单独或者在特混编队护航下安全抵达。输入物资的减少首先会削弱不列颠岛的政治凝聚力,民众的物资配给将更加短缺,可能会助长亲德的反对派势力。其次原料的缺乏将瘫痪英国的工业产能,军民用工厂都无法全力运转。最后导致在不列颠岛上能够维持的军力将被削弱到一个难以威胁欧陆的地步。

英国被削弱的后果是第二战场的无限期推迟,没有英国而跨大西洋进行投送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火炬行动即使顺利进行,美洲到北非的护航船队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更可能的航线可能是绕一圈经由南大西洋过好望角到埃及,反攻欧洲的唯一道路变成了丘吉尔梦想的「柔软下腹部」,无论是龙骑兵,雪崩还是哈士奇对德国的威胁都将弱于霸王,反过来德国可以抽调更多的西线兵力在东方消耗苏联的人力。同时,战略轰炸也将失去大部分威力,盟军的战略轰炸机可能被迫转移到北非起飞轰炸德国南部或者罗马尼亚,难以威胁莱茵兰的工业区。

最后,这种胜利的到来将给英美施加极大的压力,更多的资源将被进一步投入到大西洋之战中,而太平洋的资源投入可能将减少,日本将有更长的喘息时机。并且作为对第二战场替代,美国援苏的物资无疑将增加,美国可能不得不认为必须依赖苏联才能取得胜利,使得苏联将在战后蓝图中具有更高的地位。最终可能是二战的长期化和冷战的消失。

至于轴心国方面,在英国或者苏联退出战争前很难说有什么胜利希望,大西洋之战的胜利至多是增加了迫使这两国退出战争的可能性,但不是完全的决定性因素。


使用非对称武器的代价就是你注定不能取得你所制衡的那些常规武器能带来的最高效益——非对称武器只是遮羞布,是底牌,是保底的东西。一个真正强大的政治实体是不会把非对称武备作为维系存在的工具的。

U艇在海战中是非对称性武器,是进攻性武器。

u艇无法得到的上线是制海权。

u艇只能削弱敌方运力和战力,自身无法取得制海权。

因为制海权的本质是控制海域加沟通陆域与陆域,这项工作需要一支庞大的舰队及其后备力量而非一堆潜艇来完成。u艇可以摧毁某股势力在某地的自由存在,但是无法取得此地的制海权,因为对手也可以用同样的战术摧毁己方的航路。(二战时期潜艇对潜作战并不是高效普及的事情,仅有一例潜对潜水下击沉的例子)就好比你捅出了一支剑赶跑了敌人,但是却无法阻挡对手朝你射来的箭。

使用u艇给了德国自身和英国叫板的底气,也把自己在海洋上的地位乃至军事上的威胁注了水,并水到了一个足够高的水平:美国必然与德国宣战的水平。美国去对抗这个水平段的德国(和义大利),必然会胜;而放任他不管,英国可能会崩。

仅仅是摧毁英国的航道和削弱英国的舰队,德国其实是可以让英国崩溃的,英国在英国南部和地中海的海陆空防线一度也因为德意空中水面水下的威胁几近瓦解。

美国的加入改变了这一切

因为强大的生产能力(尤其是英美),盟军的运力一直能够保存稳步增长,尽管损失一直惨重,但是新造船只一直高于损失。

德国的潜艇战术无法从根本上获得制海权,既无法完全摧毁盟军航线,也不能远征北美摧毁盟军可怕的工业机器,因此注定是会在大西洋战役中失败。


战争就是科技的博弈,从陆军到海军再到空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科技背后体现的是综合国力。

德国的海军狼群战术之所以在42年之后失效,是因为英国人发明了更高明的反潜科技:舰载无线电测向仪。只要U艇发出无线电信号,护航舰队几十艘船交叉定位,靠水下7节的航速,U艇插翅难逃。

德国的新型潜艇xxi型于44年6月开始服役,水下航速可达17节。但由于生产工艺不成熟以及盟军的港口轰炸。最后只有1艘投入了实战。

如果德军能在大西洋海战中获胜,可以说明德军在科技上战胜了盟军。这种胜利将是压倒性的,可以影响整个战争的走向。


胜利有很多种,简单区分就有完胜、大胜、小胜、惨胜……

你说的是哪一种?


取....取得胜利....???

啥胜利?用狼群击败盟军主力舰队夺得制海权吗???

潜艇?抢制海??

......

我尝试换一种正常人的思维揣度题主,也许题主所谓的「胜利」是指彻底切断大西洋航运线路,盟国商船运量降为0?

如果真这样的话确实会为欧洲战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不过具体我就不展开了因为根本不可能——这难度差不多相当于本·拉登带领的基地组织颠覆了美国政府...

潜艇破交归根结底是一种偷鸡摸狗的玩法。很多精德吹U-boat,我不反驳,三德的潜艇技术确实是当时世界领先的,狼群战术也确实对盟军货运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您指著潜艇扭转大西洋海战局势那可太弟弟了...按照题主的问法我也可以问一个:

「如果把建造联合舰队的钢材全部用来生产豆式战车,二战日军能否彻底击溃苏军,从东北一路杀到莫斯科活捉斯大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