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敷衍,绝不怠慢。


尊重

尊重不是礼貌,而是留给对方空间,承认对方的权利。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抑郁症辍学在家。她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白天不能起床。

不是早上醒不来,而是起不来。因为,一旦她醒来,就必需回答妈妈的一句话:「昨天晚上睡得好吗?」。

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让她几经崩溃。

我说了一些话试图共情。

后来,她的睡眠好一些了。

她告诉,让她好起来的,是因为我说:我理解你的担心,即便你可以睡得很好,依然可以得到帮助。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舒服多了。

这是我也不曾想过的结果,和来访者一起改变,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乔治·戴德:一位美国咨商心理学硕士,法学硕士,以「所谓人际高手,就是让人舒服」为主线,帮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认识你的心理边界。而什么是心理边界呢?乔治说:所谓心理边界,就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分割点。知深浅,懂进退,懂得边界的存在,如此,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搞不定的。反之,心理边界模糊不清就成为人际关系问题的元凶。

心理边界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却真实存在。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心理边界能够帮助我们划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心理边界允许的范围中实行,正确的区分「我们的」与「他人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处理了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大部分人为了追求舒服,都会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事例证明:与他人相距太近,我们会认为不舒服,而太远,我们又觉得不够友善。在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之间,不设任何防线,这也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元凶。防线是肯定需要并且需要早日建立的,因为这即是对心理边界的尊重,又是对自己与他人的尊重。

心理边界清晰的人可想而知: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会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沉重,紧张。建立防线,尊重边界,从而获得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变得相辅相成。

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我的边界,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达到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当然这并不是一种自私,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秩序,自我边界的建立可以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家庭中,正确处理教育问题后,把边界的建立交到每一个孩子自己的手中,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对于孩子童年回忆的一种尊重,还是在「情感账户」里面存款的一种手段。要知道:情感账户余额越大,心理边界也就越清晰,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人际交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处理问题的正确与否,最起码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学习,快乐的成长,要知道他们还只是孩子。

在生活中,「越界」行为越来越常见,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想到,为什么会出现「杠精」「妈宝」「圣母」等一系列的控制狂。他们总是想无时无刻的去操控其他人的生活,用自己习以为然的手段,以至于慢慢的形成「讨好型人格」。这就是对于边界的不尊重,或者说是无视心理边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大众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带有控制性的名词一旦形成,大多数人会越来越关注边界问题,把「知深浅,懂进退」融入到日常生活以及在职场中运行。成功人士早有意识:依赖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准则。而商业职场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主要依靠的就是「边界意识」。像前文所说: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一个人的职场高度。

乔治特意强调了边界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边界呢?为了回答清楚此问题,他将心理边界的运行范围划分为了两个不同的群体。

在家庭关系中,如果有家庭成员缺乏必要的边界意识,就会引起「我想这样让你做」的错误形态,接下来他们会侵入另一个人的空间,并且认为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这样被入侵的人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行为,于是当入侵者没有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标准,两个阵营下的矛盾就于此展开。这种情况下的家庭氛围就是不健康的,个体没有做出对另一个个体的尊重,没有划清界限,家庭关系中也就谈不上差异性的存在。

在朋友关系中,如果有人缺乏边界意识,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情移交到其他人手上,主动邀请朋友跨入自己的边界中。短暂的时间里,两个人有可能会互利双赢,但是一旦因为不起眼的小事发生什么冲突,那么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可想而知,边界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需要边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事情,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工作中,更是需要边界,老话说得好:「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做」。任何人都无法设想事情的发展情况,在双方当事人都十分熟悉后,总会有一方过分热心、过分干涉、过分卷入另一方的生活。后果来临前,为什么不设定好双方的界限呢?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若没有合理的边界意识,导致事情的发展所有人都无法想像。人际高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正确把握了界限感,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因为他们清楚,没有界限感的人,必定会令人唯恐不及。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才是能否玩转社交的关键」。


心里总是装著别人,也是我们最想结交的人,也是比较舒服的。边界意识强的人总是给彼此保留空间,如此试想:橡树和雪松虽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但是它们的生活又怎么会不舒服呢?


欢迎关注 @大学吐槽社 ,有趣和干货你都可以找到。


朋友就是一只小船,让你安全到达彼岸;朋友就是夏天里的一棵大树,让你在炎热的夏天里乘凉;朋友就是寒冷的冬天里的一杯奶茶,让你感受到温暖;朋友就像是影子,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雨季中的一把小伞,撑起了一个晴朗的天空;风雪之夜的一杯淡茶,将寒意驱走,带来温暖;迷途中的一盏灯,在你迷失时给你方向。生活因朋友而悦耳和音。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虽素未谋面,却视彼此为知己。郑死后,王不顾千里奔波,为他处理后事。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友情应该是一种温暖的责任,而不是一种贩卖的机会。

古语有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朋友之极品,就应当像是一壶好茶,淡而不涩,清香缓缓飘来,细水长流。在每段人际关系里,太紧密的关系也许会令人窒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依然「三秋不见如隔一日」,才是最为舒服的方式。

长时间不联系,有事随时打电话过去,对方还能陪你聊一会儿。我就有两个这样的朋友,当初一起来的上海。想什么时候聊的时候就聊,对方也不必立即回复,看到了就回复即可。可以指出双方的缺点,如果说的确实有道理的话,欣然接受。

你们的朋友 @店宝宝编辑于 2020-06-14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headacheheadache?

浙江大学 中国哲学硕士

谢邀@火腿肠

真实且善意的(两者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距离会呈现出不同的善意。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可能就是不过多侵入,一句发自内心的支持或鼓励的话,可能有限,但却是这一面之缘所能承载的全部。

更深的关系,可能这种真实且善意的东西,会呈现为原意做更多。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帮助,可能我们会想到在某一时刻需要他们的帮助,或者为他们做一些什么,同样是发自真实的善意。

更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呈现一种「温柔的坚定」。当然这并不是说前两者就不具备,只是在更亲密的关系中,这种「温柔的坚定」会化为我们生活本身被我们清楚地感知。如同两个密友或者伴侣,更深程度的卷入,让双方的边界不是那么清晰,彼此的生命历程相互交织,也因此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这种作为生命历程本身呈现出来的「温柔的坚定」。

看过一本日本电影《庸才》,因为种种原因,男主憎恨家人和外面的世界,但是表现得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喜欢男主的女主,却拥有不可思议的强烈生命力,不管男主怎么嫌弃她,仍旧是紧贴不放。当然啦,这种情况现实中不太可能,电影中也表现了这一部分。男主对于侵入他边界的亲密很排斥,而女主则有一点过度地想要侵入男主的亲密边界。这就造成了冲突,两人之间的游戏也很有意思,玩输了就要被扇耳光。似乎这种有一些伤害性质、这样激烈程度的方式,才能表达双方对于亲密的感受。男主对于女主的侵入有时会感到很恼怒,因此会做出一些暴力行为伤害女主,女主的处理很有意思。这个女主不是说你伤害了我我还觉得是自己不好,是你爱我的表现,女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在那一刻,自己是恨对方的。于是她告诉男主,每一次自己感到恨男主的时候,就会在口袋里塞一块石子,到最后口袋装满了,自己就会把所有的石头(恨)全部砸向男主。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内在的心理动力很有意思,感兴趣的可以先去看看电影。

重要的是,女主对自己的感受诚实且清晰。她送给男主的一首诗是这样的: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

我也知晓,我都知晓。

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

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总而言之,我都知晓。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男主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除了自己。而女主可能看上去很傻,但是对自己看得很清楚,也就是对自己很诚实、真实。由此产生出的真实的对男主的善意,能够在男主「生病」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在男主做了错事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同男主所说,「如果别人不替我强行决定,自己就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男主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让女主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因为在这段关系中有著「温柔的坚定」。


真实且善意的(两者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样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距离会呈现出不同的善意。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可能就是不过多侵入,一句发自内心的支持或鼓励的话,可能有限,但却是这一面之缘所能承载的全部。

更深的关系,可能这种真实且善意的东西,会呈现为原意做更多。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帮助,可能我们会想到在某一时刻需要他们的帮助,或者为他们做一些什么,同样是发自真实的善意。

更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呈现一种「温柔的坚定」。当然这并不是说前两者就不具备,只是在更亲密的关系中,这种「温柔的坚定」会化为我们生活本身被我们清楚地感知。如同两个密友或者伴侣,更深程度的卷入,让双方的边界不是那么清晰,彼此的生命历程相互交织,也因此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这种作为生命历程本身呈现出来的「温柔的坚定」。

看过一本日本电影《庸才》,因为种种原因,男主憎恨家人和外面的世界,但是表现得似乎对一切都无所谓。喜欢男主的女主,却拥有不可思议的强烈生命力,不管男主怎么嫌弃她,仍旧是紧贴不放。当然啦,这种情况现实中不太可能,电影中也表现了这一部分。男主对于侵入他边界的亲密很排斥,而女主则有一点过度地想要侵入男主的亲密边界。这就造成了冲突,两人之间的游戏也很有意思,玩输了就要被扇耳光。似乎这种有一些伤害性质、这样激烈程度的方式,才能表达双方对于亲密的感受。男主对于女主的侵入有时会感到很恼怒,因此会做出一些暴力行为伤害女主,女主的处理很有意思。这个女主不是说你伤害了我我还觉得是自己不好,是你爱我的表现,女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在那一刻,自己是恨对方的。于是她告诉男主,每一次自己感到恨男主的时候,就会在口袋里塞一块石子,到最后口袋装满了,自己就会把所有的石头(恨)全部砸向男主。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内在的心理动力很有意思,感兴趣的可以先去看看电影。

重要的是,女主对自己的感受诚实且清晰。她送给男主的一首诗是这样的:

我都知晓,苍蝇掉进牛奶,黑白一目了然;

我也知晓,我都知晓。凭借装束便知身份,这点我也知晓;天气好坏,我也知晓,我都知晓;看到苹果树就能识别苹果,这点我知晓;勤者与懒者一看便知,任何事情都了然于胸,除了自身以外。

总而言之,我都知晓。

健康的脸色和苍白的脸色大有不同,我也知晓;死亡会给万物带来终结,任何事情都了然于心,除了自身以外。

男主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除了自己。而女主可能看上去很傻,但是对自己看得很清楚,也就是对自己很诚实、真实。由此产生出的真实的对男主的善意,能够在男主「生病」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在男主做了错事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同男主所说,「如果别人不替我强行决定,自己就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男主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让女主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因为在这段关系中有著「温柔的坚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