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少年穷」,某网路小说的主人公受辱之后喊出了这句话。

大概孔子心里也曾经喊过吧。孔子虽有个贵族老爹,但老爹早死,孔子作为私生子,他的贵族血脉并未得到承认,少年孔子实实在在没有享受过一点贵族的福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老妈也在孔子年少就去世了,结果年少孔子生活很贫困,很小就开始打工,干过很多卑贱的活计,赚钱吃饭。后来孔子曾感叹:「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这种似贵又非贵的身份,让年少孔子受到很多嘲笑和侮辱,所以15岁时有了学习改变命运的志向,不过孔子真正爆发是17岁时,受到鲁国季氏管家阳虎的侮辱之后。

人,总是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动心忍性,才会立志。

所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汉学遗害二千多年

中国文化深陷汉学之坑二千多年

从汉太学博士到今之大学文学院博导

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女十四有红而男十五有白

是人都知到的常识为嘛还是问题呢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读者所有

转载无须联系作者

(一己之见 · 仅供笑阅)2,122


因为15岁是中二的年纪。中二的孔子产生了一种要改变世界的想法,于是开始有志于学。

注意,有志于学的「学」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用功读书」。而是「治国为政的学问」。并且,因为孔子身处封建时代的缘故,这个「治国为政的学问」中包括了大量的宗教、军事和经济计算的内容。


首先,孔子之前,「儒」其实是只一种职业,叫儒业。「儒」是从古代的巫、史、祝、卜等神职慢慢分化出来的负责国家礼乐司仪的职业,所以《说文解字》说儒是术士:「儒,柔也,术士之称。」《周礼注疏》中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解释了「儒」这一官称的职责与作用。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祖孔防叔「上不列于贵族,下不侪与平民,亦是一士,其所业即是儒」(钱穆,《孔子传》)。

既然孔子时期的士族家庭多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用以谋生,想必孔子年幼时接受的也是此种教育。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则与此不同。志者,心之所欲也,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故有志必有学,但有学却未必有志。其时士族子弟所谓学,都是谋求上进的路子,但求有一职业,得一谷禄。子曰:「三年学,不志于谷,不易得也」就说如果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其心还能不到谷禄上的人,是很不易得的。

而孔子所志学的儒,是与当时普通的儒不一样的:

孔子之为学,乃从所习六艺中,探讨其意义所在,及其源流演变,与其是非得失之判,于是乃知所学中有道义。孔子之所谓君子儒,乃在其职业上能守道义,以明道行道为主。不合道则宁弃职而去。此乃孔子所传之儒学。自此以后,儒成一学派,为百家讲学之开先,乃不复是一职业矣。

——钱穆《孔子传》

子告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即是告诫子夏勿要溺情典籍,专务训诂,而忽于义理,做了一个小人之儒。

总而言之,孔子自幼年便接受士族的六艺教育,但此时的孔子与周围同伴一样是志于谷禄而学,及至十五,才开始真正志学,此处的」学「,是指向著君子儒的方向努力,而不是专指像以前一样仅仅用功学习儒者六艺。

15以前是启蒙教育呀亲,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易经里的话,想想我们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考虑到古人早熟,十五志于学,就相当于决定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走学术道路。毕竟很多人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孔子拜了很多老师,而且遇到有知识的老头子都会向他们请教,就像是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许多老师套磁一样。

30而立,相当于博士做了一点小工作,发了一两篇有价值的论文,尽管这个小工作总体来讲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的。

40不惑,是博士毕业了,自己做研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找到了钻研的方向。

五十而知天命,是能够真正把握自己在学术上的小贡献的意义,返璞归真。

……


幼稚,

回想回想,你几岁开始懂点人事的。

即使是无师自通的神童,也得十五左右志于学。

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志向了,臭牛逼起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