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少年窮」,某網路小說的主人公受辱之後喊出了這句話。

大概孔子心裡也曾經喊過吧。孔子雖有個貴族老爹,但老爹早死,孔子作為私生子,他的貴族血脈並未得到承認,少年孔子實實在在沒有享受過一點貴族的福利,包括受教育的權利。孔子老媽也在孔子年少就去世了,結果年少孔子生活很貧困,很小就開始打工,干過很多卑賤的活計,賺錢吃飯。後來孔子曾感嘆:「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這種似貴又非貴的身份,讓年少孔子受到很多嘲笑和侮辱,所以15歲時有了學習改變命運的志向,不過孔子真正爆發是17歲時,受到魯國季氏管家陽虎的侮辱之後。

人,總是受到某種刺激之後,動心忍性,才會立志。

所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漢學遺害二千多年

中國文化深陷漢學之坑二千多年

從漢太學博士到今之大學文學院博導

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女十四有紅而男十五有白

是人都知到的常識為嘛還是問題呢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2,122


因為15歲是中二的年紀。中二的孔子產生了一種要改變世界的想法,於是開始有志於學。

注意,有志於學的「學」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學習」「用功讀書」。而是「治國為政的學問」。並且,因為孔子身處封建時代的緣故,這個「治國為政的學問」中包括了大量的宗教、軍事和經濟計算的內容。


首先,孔子之前,「儒」其實是只一種職業,叫儒業。「儒」是從古代的巫、史、祝、卜等神職慢慢分化出來的負責國家禮樂司儀的職業,所以《說文解字》說儒是術士:「儒,柔也,術士之稱。」《周禮註疏》中鄭玄注曰:「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解釋了「儒」這一官稱的職責與作用。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祖孔防叔「上不列於貴族,下不儕與平民,亦是一士,其所業即是儒」(錢穆,《孔子傳》)。

既然孔子時期的士族家庭多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用以謀生,想必孔子年幼時接受的也是此種教育。而《論語》中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則與此不同。志者,心之所欲也,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故有志必有學,但有學卻未必有志。其時士族子弟所謂學,都是謀求上進的路子,但求有一職業,得一谷祿。子曰:「三年學,不志於谷,不易得也」就說如果經過了三年的學習,其心還能不到谷祿上的人,是很不易得的。

而孔子所志學的儒,是與當時普通的儒不一樣的:

孔子之為學,乃從所習六藝中,探討其意義所在,及其源流演變,與其是非得失之判,於是乃知所學中有道義。孔子之所謂君子儒,乃在其職業上能守道義,以明道行道為主。不合道則寧棄職而去。此乃孔子所傳之儒學。自此以後,儒成一學派,為百家講學之開先,乃不復是一職業矣。

——錢穆《孔子傳》

子告子夏曰:」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即是告誡子夏勿要溺情典籍,專務訓詁,而忽於義理,做了一個小人之儒。

總而言之,孔子自幼年便接受士族的六藝教育,但此時的孔子與周圍同伴一樣是志於谷祿而學,及至十五,才開始真正志學,此處的」學「,是指向著君子儒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專指像以前一樣僅僅用功學習儒者六藝。

15以前是啟蒙教育呀親,蒙以養正,聖功也,這是易經里的話,想想我們現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

考慮到古人早熟,十五志於學,就相當於決定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走學術道路。畢竟很多人大學畢業就參加工作了。孔子拜了很多老師,而且遇到有知識的老頭子都會向他們請教,就像是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和許多老師套磁一樣。

30而立,相當於博士做了一點小工作,發了一兩篇有價值的論文,儘管這個小工作總體來講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取得的。

40不惑,是博士畢業了,自己做研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學術道路,找到了鑽研的方向。

五十而知天命,是能夠真正把握自己在學術上的小貢獻的意義,返璞歸真。

……


幼稚,

回想回想,你幾歲開始懂點人事的。

即使是無師自通的神童,也得十五左右志於學。

這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有志向了,臭牛逼起來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