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作者並沒有過任何了解,不知道他的生平,也不知道作品的創作背景,不知道他本人的寫作風格,也不知道他的思想主張,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在我的腦海里能勾勒出作者的形象,起碼我有一些僅基於這本書的對作者的看法。

這一定是一本頗讓作者滿意的作品,作者對他文中提出的觀點都十分確信,所以才會言之鑿鑿地對自己觀點定義為「你無法接受的」但「不得不說的」。如此看來,作者當然也是個十分自信的作者。

我想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代入過多感情。畢竟書中一直在批判極端與盲從,批判斷言式的說理;而作者的主要寫作方式,就是結論的堆積,是充斥了斷言的說理,讀者一旦代入過多感情,也自然會走向了文中批判的極端和盲從。這是讓我覺得這本書頗為好笑的一點。

除開斷言的方式,結論的堆積,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極佳的文筆和幽默的語言。譬如在講:只有一種情況下,13個人同桌進餐確實會帶來不幸,這種情況就是飯只夠12個人吃。再比如文章最後在講文明時:文明也許仍然華麗,因為久遠的歷史賦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實它已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廈,它沒有任何支撐,下次風暴一來,它便會立刻傾覆。

代入平常心來看這本書,有很多有意思且有一定道理的可取之處。文中主要的觀點凝練大概就是關於群體的批判,而批判的原因以下只談自己感興趣的幾個方面。一是群體可以不用承擔責任,更容易暴露人的破壞性本能。的確,這裡作者提到了一個名詞——無名氏。因為群體是一個無名氏,所以群體里的成員就像是不用承擔責任,雖然在當代,針對群體犯罪法律也不會姑息,但法不責眾的事例也仍然存在。至於人的破壞性本能,把破壞性稱之為本能我也不知道恰不恰當,但在群體中,人們似乎更易怒。我在刷微博,看輿論的時候,腦海中常常浮現這樣一句話「為什麼這個社會戾氣這麼重?」記得在學習歷朝嚴刑峻法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會感慨太過於殘忍,並自豪處在文明社會的我們拋棄了這種刑罰。但在網路上,是馬蓉出軌還是三色幼兒園,是北電侯亮平還是日本江歌案,有多少人說要將施害者處之極刑又有多少人隨之附和?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只是說說而已,但這實質上就是在借言論發泄,暴露的就是破壞性。

而如果說上述的暴虐都有一定原因,那作者提出的另一個觀點就讓我越發相信破壞性的確是人類的本能,這個觀點就是人們常將這種本能作用在動物身上。回看古代,總有君王在固定時間和大臣一起在獵場狩獵,並將其作為一項娛樂活動;而在當代,社會上部分人對狗的不滿也讓我震驚。我的確承認,這裡面可能有人被流浪狗傷害過,被其他人家不拴繩的寵物狗妨礙過,但這都不是暴虐的理由,更不能成為遷怒的借口。我們將毫無關係的人和人之間觸犯的行為稱之為「報復社會」,我們將這樣可以逃脫法律懲罰的人稱之為「精神病」;那為什麼有人無緣無故向狗投毒,厭惡狗以至於說出殺光死光這種話的人還能獲得別人的贊同和理解?冤有頭債有主,何況讓我覺得有些人是無冤無仇的跟風,要給這種行為找一個借口,破壞性的本能這個我還真能理解和接受了。

在群體里不用承擔責任故而更容易暴露人類破壞性的本能是原因之一。其二是群體中容易傳染情緒。什麼樣的情緒?感性而非理性,本能而非冷靜的情緒。最近微博上到處都是談論具惠善和安宰賢離婚一事。這件事情的走向很有趣,很特別,原因是還沒有反轉,網友站隊一致。而回看兩宋離婚的時候,事件持續時間不長卻不斷有新的兩方立場的爆料以及站隊搖擺不定的網友。為什麼這一次如此特別的站隊具惠善?讓我們來看一下具惠善的金句:他好像只是非常短暫的愛了我一下;就像你當初說服我那樣,這次也負責說服我離婚吧;我是住在家裡的幽靈,你曾經那麼愛過的女人變成了殭屍。如果說離婚事件爆料前後他們的故事唯一沒有改變的,大概就是這個像電視劇的畫風吧,之前是唯美愛情風,現在是怨婦復仇風。

就是這種言論,不冷靜不說理,滿滿的感性,打動了萬千網友。對於他們之間的事情,你我皆不是當事人,我也不知道誰對誰錯,只能說具惠善真的很聰明。當代社會已經有了「白蓮花」這種詞,已經是人們想拋棄這種走感性風的進步了,假如你這樣代入一下這件事情,假如現在看到的不是真相,會不會覺得自己是被白蓮花欺騙的愚蠢男主,自己引以為傲的鑒婊實力有沒有打臉?

除開群體這個大問題,書裡面也提到了很多頗有前瞻性的觀點,代入到當今仍然不違和。比如對應試教育的批判,比如有關媒體的墮落,再比如對犯罪的看法。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主要是從作者對應試教育培養人才缺乏實戰性針對性的角度;關於媒體的墮落是作者認為媒體不再引導輿論而僅僅是提供信息並且一味羅列大眾的意見,缺乏媒體自己的觀點自身的表態;對於犯罪的看法是作者認為犯罪沒有高尚和卑劣的分別,至少對於被害者來說是一樣的。在這裡我就不得不提以為近幾年大火的日本推理小說作者——東野圭吾。不談他的推理情節和文筆如何,至少讓我反感的一點是他講犯罪套上了情懷,似乎有情懷的犯罪有理由的犯罪就高尚一般。

在這本書中的另一個收穫就是我獲知了歷史的另一面。對於法國大革命,對於巴黎公社,在我的歷史課本上基本只有肯定,而作者恰恰相反,是只有否定,秉持著懷疑精神,兩方的觀點就能為我互相補充。

在這篇文章里,我只想提作者讓我覺得值得學習和肯定的觀點,裡面一些過於偏激且不適宜當今社會的觀點就不贅述了。在這本書里,對於群體只有寥寥數語的肯定,就是社會需要群體的熱情和衝動,需要英雄主義。這是情感上的肯定,而對於群體的理智是一味的否定。所以聽從別人的意見,我打算接下來讀《群體的智慧》這本書,把在《烏合之眾》里困擾我的問題,在那裡尋找答案。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專橫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但其強度各有不同」,「群體可以殺人防火,無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

  從書上摘抄了幾段話。從全文來看,其實書全文都一直在強調「群體是沒有智商的感性動物」,剛開始看的時候並不認同,因為它全文都是觀點,每一頁都在用強烈的主觀印象影響讀者。但後來我又看了一本大佬推薦的《故事經濟學》,雖然這本書沒有提過群體的特性,但以外的以前看的好多觀點重合,和美國各大媒體的報導方式一樣:觀眾最喜歡的是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事實。然後寒假又讀了一遍,深有感觸。

  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故事,而不一定就是事實。

  就像當時大家狂推這本書,而這本書的銷售情況也恰巧反應了書名,而大多數人都不覺得這本書是在說自己。

  這就是群體和個人的區別。當一個人自己做一件事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傾向於更冷靜,看待問題更全面,也更容易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一旦成為群體,大家更傾向於智力平平,他們更想要得到的結果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是感情飽滿、有影響力號召感、值得驕傲傳唱的事。比如網上逼捐,可能企業的流動現金不多,但公眾仍然要求大企業就一定要捐大錢。群眾的組成不固定,人員構成也很隨意,但其恐怖的傳播性和感染力,決定了群眾所做的事情不能僅僅是由理性的判斷組成,一件事情要滾雪球似的傳播起來必須有幾大要素(我自己想的,可能不是很齊全):

  1、故事性。最能引起人共鳴的永遠是感情飽滿的故事,一個口號一句「為了聯盟為了部落」可能號召起千萬魔獸粉絲,但這也是建立在他們經歷的生活被魔獸電影的故事所點燃。由故事引發的同理心是最強烈,也是最難撲滅的,即使故事中漏洞百出,情緒之中的群眾也會自動腦補為它合理化。當然,也只有故事和時間能解除故事所引發的狂熱,比如你講了一大段理論不如來個「舉個例子」更讓人印象深刻,舉的例子越生活化越接近大眾越容易引發情緒。這也是所有的知名選舉人與演說家總是會流傳出他們小時候發生的故事的原因,不管那件事是否確切的發生過,只要在生活中有可能發生,得出了到了一般人想達到卻常常沒達到的結果時,即使發生的幾率再微小,也會被群眾合理化進而神話。

  2、普遍中的特殊性。故事要打動群眾,必須要貼近生活,但並不是生活中所有的瑣事都能引起群眾的注意,你經歷過他也經歷過,所有人都有的事不叫故事,叫生活。要想成為群眾的導火索,必須要從群眾中來,站於群眾之巔。即使在別人身上不一定發生,至少要能看到發生的希望,或者他身邊的人身上能發生也可以,簡而言之,就是要能讓人yy,而不是高冷到只有愛因斯坦的腦子才能完成。比如說一個教授發現了蜜蜂不會說話,就不如說一個普通小孩發現了這個秘密更引群眾注意。故事脫胎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3、抽象性。單純的故事引起的不是烏合之眾,只是一群同理心發作的觀眾,就像在網上發出一個孤兒的事迹,寫的聲淚俱下悲慘不已,讓人忍不住馬上就想捐錢伸手辦收養,雖然傳播依然會很廣,但很難達到所有人戮力同心不顧一切去幫助她的地步,人嘛,總還是要恰飯的嘛。戰爭是一個很好的烏合之眾的例子,所有人可以為了一句「Bake American Better」不顧身家性命,什麼錢財權利都是過眼雲煙,一聲呼號可以熱淚盈眶馬上沖向戰場,連著名的超弦理論的研究者加藤威爾都放下研究投身戰場。其中的要素就在故事的抽象性上。一個故事要廣為流傳,使人群化為群眾不僅僅要感人與生活化,還要能從中抽取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精神,可以是夢想,甚至是一句口號一個動作。只有抽象的東西才可以被神話,因為它沒有辦法被攻擊。舉一個例子你可以說它發生概率小,更狠的用AB反駁法干它個片甲不留,一旦它從故事中抽離出來抽象化,它就掩蓋了後面的事實,把漏洞補的嚴嚴實實。比如最近的紅十字買蔬菜事件,本來買菜是為了防止哄搶,是正確的舉措,但在用心不良的人成了「紅十字會黑心貪錢,不顧大家生死」。抽象化一下就叫「紅十字——貪」,即生活化又飽含憤慨,在朋友圈裡罵兩句黑心貪錢紅十字簡直不要太容易,簡潔有力,而且既定印象形成,難以澄清,這就是烏合之眾,這就是抽象性的力量。

  大多數人永遠正確,但不一定合理。

  因為大多數永遠是道德的制高點,站在制高點上,劍鋒所指,無往不利。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很荒謬的故事,一披上道德和使命,常常無往不利。也是拿破崙明明沒有驚人的武力,卻可以讓人瑟瑟發抖,彷彿瞪誰誰死亡的buff加身的原因。

  烏合之眾,往往是斷言後產生的信仰根植內心的大眾。


選擇性閱讀吧,很多東西讀起來很枯燥讀不懂,對我而言也沒什麼說服力。部分內容挺有用的,總之我的感受就是在群體中盡量保持冷靜,不要讓群體干擾了你的判斷 營銷中應該經常會用到類似的效應。


此時邊看書邊看香港局勢,你能懂得很多


初看的時候覺得是一本普通的書,囿於時代的限制有失偏頗,對於序章的誇讚不甚理解。

然而結合最近時事,這真是一本不普通的書。

以香港為例,gd群體的特徵是不是就像書中描述的那樣,毫無理性。符合邏輯的推理會被這種群體嗤之以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會選擇相信自己想要的事情,以暴力的手段反對所有提出不同意見的人。

而他們自身又表現出強大的團結力,這種群體表現出極端的殘暴。領導者大聲又肯定地喊著簡單又無用的口號,群體卻對這種口號深信不疑。

勒龐誠不欺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