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為的人」——真正痛苦的是不去追求,或者求而不得,守著錯誤的選擇煎熬一生。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求得內心安寧,怎麼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你對社會、對個人的要求。"

《月亮與六便士》以著名畫家高更的真實經歷為原型,講述了中年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在某一天忽然放棄原本的安逸平淡的生活,拋妻棄子,成為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用月亮來象徵人們的理想,以六便士象徵俗世的生活,用一個特定時代背景里關於斯特里放棄一切去當畫家的極端故事,提出如何處理好理想與現實關係的這一永恆主題,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依然具有啟發思考的深遠影響。

斯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去了巴黎,拋棄了在外人看來很好的事業和家庭。就在人們以為他的出走是因為有外遇的時候,人們發現的事實卻是:他原來只是為了畫畫。

這時的斯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他只是愛好畫畫而已。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的生活開始變得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德克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

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與一個土著姑娘愛塔結了婚。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做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裡作畫。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風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愛塔一直照顧著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畫,身體潰爛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毀了掛滿壁畫的屋子,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

「毛姆以高更為靈感所寫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毫無疑問杜撰超過事實。」「在接下來的十年里,高更認為他最終能夠享受成功的果實,讓一家人團圓。」對比小說與現實可以發現,高更對繪畫的追求有其因果關係和過程發展,而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非常突兀和過於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虛構的情節和敘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於讀者來說更是不可理解。其實這裡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說明毛姆如此寫作的目的。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月亮和六便士》的現代性表現在對人類非理性意識特別是原始野性力量在文明社會作用的探索上。整個19世紀都認為健康的生活離不開對形式、秩序、條理性和模式的尊崇順服,尋找秩序條理、某種時間模式以超越紛雜的偶然事件成為當時作家追求的一種時尚。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德開始也在刻板規矩的理性節奏中生活了多年,然而他不久發現在這種平靜的生活秩序中他漸漸耗盡了自己的才華,精神上也喪失了活力,創造性日益萎縮。於是他走向了生活的另一個極端,放任非理性意識的泛濫,用野蠻、原始、毫不留情的生命力量衝擊著生活表層的理性秩序,他變成了一個陰鬱傲慢、目空一切擁有無情的巨大力量的怪物,成了「從永恆黑暗的門檻那邊發出的聲音」,他的整個生活都處在罪孽與邪惡之中。

在文中最後經過不斷探索,他終於醒悟了極端的理性與非理性都不是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是兩者間一種有節奏的振蕩和慣性擺動,是這種不斷變動的生活中瞬息的平衡點,人應當抱有真誠的勇氣,對生活的忠懇態度,以此來抵禦黑暗無情、龐大陰鬱的原始自然力量。

之前看到很多文章都會提及「月亮與六便士」,蔡崇達先生將此書稱作人生的生命書,看過的人說是適合二刷的書。我倒是看了三個翻譯版本的《月亮與六便士》,個人覺得這是一本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書,適合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去閱讀。它能夠讓你在愛恨到極致的時候,再度回歸到理性與感性的融合中,說它對生命有深遠的影響意義,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作家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卻也讓他變得堅強和富有同情心。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此後創作的多篇著作中無不透露出對人生、藝術、信仰的深刻剖析。

而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也在尋找,或者說他也想要帶著讀者們一起去尋找,尋找什麼呢,當然是那一輪被我們遺忘的「月亮」,我們發自本心的理想。

作家毛姆借了斯特里的口說: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對於斯特里來說,他認為他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毛姆這樣評價斯特里:他絕不會忍受任何外在桎梏。依我看,他生命中只有那謎也似的熱望,無休止地驅使他奔向一個他自己都不清楚的目標;若有任何東西妨礙征程,他會從心底把這東西連根拔除,哪怕慘痛不堪鮮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回到現實生活中的維度,毛姆用他的人生哲學告訴世人:滿地都是六便士,只要我們一抬頭,或許就看見了月亮。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情局」,還可以了解更多優質內容哦。

聲明:本文原創整理並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有情局(YQJJYQ)

關於作者:一盞夜燈

關於我們:有情局,一個有情有趣的成長陪伴類平台,我們堅信個體價值可以推動群體價值,而群體價值可以推動社會價值,願拉著更多的你入局,在影響世界的大道上步履不停。


一種價值觀,就是理想可以是偉大的,也可以是渺小的,做自己想做的事,無論它是偉大的亦或是渺小的,別人怎麼說不重要,自己怎麼想才重要。人們總是覺得是社會的量尺限制了自己,其實是自己的限制了自己。


在我的觀點裡,我認為是美好與自我之間的矛盾。我們在生活里承擔了太多,但是也享有著普世的幸福。這有別於權利與義務,而更指自己的一種信仰。你是否會在的瀕死之際覺著值得,你過的這一生是你想要的嗎?別人說的幸福真的讓你開心嗎?我們遵守的交換原則是不是只是一場騙局。你會不會也想著,來人間一趟了,得去不顧一切的瘋狂一把。


用今天電腦屏保蹦出來的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比承擔生活的責任更有勇氣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來活著。


我覺得發表評論前先了解一下高更再說。

再問問自己想不想做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