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传记里写到。当拿破仑扩张冲出了「天然疆界」以后,不少大臣和新贵名流就劝他收手。但是拿破仑不听,继续大肆扩张,最后终于失败。

问一下,拿破仑大肆扩张,是由于情势所迫,以攻为守呢?还是天性好战,肆意妄为呢?


拿破仑的主要敌人还是英国人,他的这几次对外作战,实际上都是跟英国有关系的,1806年以前拿破仑可以说没有主动攻击过任何一个欧洲豪强,不管是1796年还是1800年亦或是1805年,都是面对主动来袭的敌军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所以真正意义上拿破仑的大敌人是英国,万恶之源可以从1802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说起。

在1802年《亚眠条约》之后,英国政府发现在议和时,忽略了就恢复两国之间贸易关系取得书面保证;而第一执政也许是受到雅各宾派的保护贸易主义理论的影响,也许是企图对英国施加压力以索取更多的让步,因而决定最大限度地限制对英贸易。

这种做法完全是对英国一国的歧视,因为拿破仑在与俄国,葡萄牙和土耳其缔结条约时,都争取到加上使法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立即得到促进的条款。不久,英国政府就向法国提出抗议说∶"英国商品与工业品输入法国遭到了严格的禁止,英国船只进人法国港口也受到极为苛刻的限制";但是,抗议尽管是抗议了,英国还是看到∶伯明翰的五金器皿和库存日多的棉,毛织品都不能向法国及其附属国,以及刚刚交还法国的殖民地出口,这使英国威到屈辱。

英国拒绝驱逐波旁王族出境,使拿破仑更坚持这种禁止对英贸易的政策。他不接受英国的如下解释,即英国并不正式承认波旁王族的地位,若把他们驱逐出境,则不能不损害英国款待、庇护之权。他还愤怒地抗议在伦敦出版的法国流亡者刊物对他所作的人身攻击。其中攻击最刻毒的是佩尔蒂埃的报纸《集纳报》,它已经受到英国政府的斥责。

1802年英国发表了一篇法国公文,证明法国承认∶它在欧洲每取得一个重要进展,英国就有权要求一定的补偿。并且暗示∶既然皮埃蒙特和巴马如今已被秉拜,英国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了。对法军继续占领荷兰并人侵瑞士,惠特沃思应既有分寸而又坚决地提出抗议,但应留有回旋余地。至于马尔他,他也应同样慎重行事。既然俄国和普鲁士迄今仍然拒绝保证让马尔他实行独立的计划,英国军队显然还不能撤出马尔他。

说白了,英国不愿意放弃欧洲老大的位置,哪怕是和拿破仑并列为老大都可以,但是拿破仑绝不妥协,老大位置只能留下一个来,后面的1805年三反就是英国牵头,挑唆奥地利和沙俄参战,然后普鲁士完了没参加上,这也造成了普鲁士和沙俄的四反,第四次反法同盟就是第三次的延续,再往后的第五次是英国登录作战以后,挑唆奥地利背后夹击拿破仑。

而拿破仑打这个也好,打那个也好,基本上都是为了打垮英国,毕竟这家伙一直挑唆其他国家合力围攻自己,1812年征讨沙俄也不是要灭掉亚历山大一世,而是希望其重新加入大陆封锁令,继续对英国进行经济上的封锁,至于说1808年打西班牙,这个确实是膨胀了,也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既有情势所迫,也有性情使然。

情势所迫是必然的,拿破仑自雾月政变掌权开始,面对的就是全欧洲的敌意,稍有一点变化的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中,欧洲诸国针对的是法国以及革命政府,在之后逐渐转变成针对拿破仑以及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敌意。但是不管怎样,欧洲诸国,尤其是英国对法国的敌意是一直存在的。完全可以说的就是英国亡法之心不死。而法国同反法同盟中的各国签下的一系列合约,都不是真正的为了和平,比如亚眠条约,英法都需要一点时间来处理自己后院里的问题,而且即便是合约成了之后,也没有真的遵守合约,而拿破仑跟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签订的一系列合约,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战,逼迫对手签下的城下之盟。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说的:A bad peace is worse than war. 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合约下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是不可能有什么真心的。但是,也许这种情况也无法避免,因为在英国的不断挑唆下,欧洲大陆诸国是不可能放下和法国的矛盾,放任法国自由发展。

虽然外在环境如此,但是拿破仑本人的履历也对他的对外方针有极大的影响。第一次反法同盟中,拿破仑接手的义大利军团,那简直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烂摊子。但是拿破仑整顿之后的军队三战三胜,逼迫撒丁退出反法同盟,逼迫奥地利签下坎波福尔米奥条约,是实打实的立足于战的成果。而且还是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完成的。而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也是先抑后扬反败为胜。我们是绝对不能低估军事冒险获得胜利之后对人心态造成的影响的,连续的军事冒险胜利之后,他就会继续的进行军事冒险。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先前的军事冒险也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收益,让人认为不服就打,打到你服为止就是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拿破仑对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条约,从来都没有什么宽和可言,每一次合约其实都是仇恨的种子。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就是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拿破仑对于在观望的普鲁士非常的严苛,某种意义上,直接把普鲁士激怒引发了耶拿战役和奥尔斯塔特战役,虽然普鲁士惨败,但是这也间接的引发了普鲁士内部的改革,让普鲁士成为大敌。拿破仑的帝国在这种模式下,就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军事冒险,以战养战,因为能得罪的基本上都得罪了,这么做的风险就是如果一直能赢,国家就能长存,一旦输了,就是一泻千里。而在历史上,一直进行军事赌博,然后一直都能取胜的,仅仅有亚历山大大帝一个人,皮洛士可能算半个,毕竟在他被老太婆用砖头砸晕之前,他也没有遭受过决定性的失败。


让自己的兄弟担任西班牙国王、荷兰国王以及威斯特伐利亚国王,让亲家担任那不勒斯国王,我想拿破仑的野心早已超过了希特勒。他心中最大的并不是法兰西,而是波拿巴家族。


这个问题就要看拿破仑的基本盘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拿破仑,还是他的侄子面临的都是一样的问题

即是军官阶层(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民阶层)与贵族的矛盾

帝国需要不断的扩张,军官(平民)阶层需要一个晋升之路

司汤达作为亲身参与了拿破仑战争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好

那个平民男儿三十而立就可以在战争中平步青云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拿破仑失败,路易王朝复辟之后)

拿破仑靠著军队起家,不会不明白他手下的将军们想要什么

而贵族们呢?用书本上的话就是投机者

以塔列朗为代表的这一群人,要的是革命尽快平息,回到路易十四那个时候

贵族是贵族,平民是平民

他们嘴上说得好听,实则全是私利

他们倒是看得清,法国不能无休止的扩张下去

拿破仑再厉害,也终究无法逆天

一个新兴的政权想要在欧陆这个泥潭永远的充当王者

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拿破仑已经被绑在了战争的枷锁上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退出的

只要一场失败,他的一切就化为虚无

他只能不停的胜利,胜利,再胜利

后来他的侄子也是一样

他还没有做好与普鲁士战争的准备

但是在巴黎以及军官们的怂恿下被迫开战,最终一败涂地,走上了跟他叔叔一样的命运


英国这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因为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强大的法国在被削弱之前,永远是大英帝国的敌人。你就是不想当英国敌人都不行。

不过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是最大败笔。

既有形势,也有性格。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1804年创作了一部《英雄交响曲》,最初他想将该作品献给拿破仑·波拿巴。贝多芬敬佩法国革命的理想,以及为他们实现的拿破仑,但是当拿破仑在1804年5月在法国加冕称帝时,他愤怒的撕碎了乐谱,之后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英雄人物」并改题为献给其赞助人洛布科维茨亲王。

拿破仑被称为欧洲传奇人物,他代表了欧洲的一个时代。他的半生都在战争中度过,戎马生涯造就了他的辉煌,也成了他的埋葬场。

《拿破仑传》以其生花之笔,将这个时代的神韵、将拿破仑的人格魅力和文治武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艾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 1881-1948)是国际知名的德国作家,尤以脍炙人口的名人传记而享誉国际文坛。其中译成英文的就有《拿破仑传》,《俾斯麦传》,《林肯传》,《兴登堡传》,《克里奥帕特拉传》,《罗斯福传》等;另有《三人肖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贝多芬传》与《奥塞罗传》等。

让我们随著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拿破仑的传奇一生。

第一:桀骜不逊、求知上进的少年时代。

拿破仑出生于义大利科西嘉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因为科西嘉被法国占领,其父成为为法国国王卖命的官员,家里兄妹6人,拿破仑经常和哥哥约瑟夫打架,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我都不在乎,我喜欢争吵、打架,我谁都不怕,见了什么人我不是打就是抓,谁都怕我,最倒霉是我的哥哥约瑟夫,我打他、咬他,他还因此挨骂,因为在他还惊魂未定时我已经向母亲告状了,我这样耍花招也的确占到了便宜」。

在学校受同学欺负时他也同样用打的手段解决问题。

当然,如果拿破仑只是一个好斗的武夫,后面也就不会在历史中有他什么事了,这位少年不仅好斗,会用权术,而且还求知上进,在法国的军校期间,别人都去参加酒会、喝酒、聊天,只有他在疯狂的阅读各种书籍,研究世界各地的地形、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炮兵的历史和原理等等,这些都为他以后征战各国打下了基础。

第二:走向欧洲的舞台,建立帝国。

1793年的土伦之战让拿破仑脱颖而出,成为法国之星;在皮埃蒙特之战中,面对军队无粮挨饿受冻的境地,仍能从容应对,带著士兵走出困境,转而攻打义大利北部的富庶之地,成为整个欧洲的传奇。

亚历山大和凯撒是拿破仑崇拜的对象,所以,他征战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1798年,拿破仑征服占领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第一执政官,他勤奋而又不追求奢华,能专注工作18个小时,尊重人才和科学家,颁布闻名于世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成为欧洲法典的典范。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他总能运用独特的军事才能化险为夷并取得胜利。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击败了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义大利,并把这些国家交个自己的兄妹统治,然而他的野心并不止统治欧洲,他想像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通过征战建立一个伟大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第三:拿破仑人生的滑铁卢。

一次又一次不停的征战,这位受法国人爱戴的皇帝受到了国内和欧洲被压榨的各国反抗,士兵的反战情绪高涨,第六次反法同盟的集结,国内元帅和亲人的背叛让这位军事天才在莱比锡战役之中惨败,之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并被送往厄尔巴岛,成为只有几千居民、最小领地的统治者。不过,仅仅13个月,拿破仑卷土重来,靠著一个个演说,带著效忠者集结兵力,再次回到法国称帝,然而这次只是拿破仑辉煌人生历程的一次回光返照,第七次反法同盟共70万大军向法国进军,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法兰西第二帝国仅仅维持了101天,称为百日王朝,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远离了他奋战了23年的欧洲大陆,6年后,与世长辞,这部伟大的传奇就此收尾。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激情和想像、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除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拿破仑的成功是来自于内心的力量,他自信、坚韧的性格、他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欲望,他想用战争满足自己成为凯撒一样的人物,最终,他成于战争也败于战争。

用书中的原话来结尾:「晚上,他曾统治过的欧洲已经消失在视野之外。远处只有漆黑的海水和辽阔的海洋,那是他从未统治过的世界。如同当初出征埃及一样,他站在船头,既没有回头也没有向前张望,他仰头注视天上的星辰,他正在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星座。」一部伟大的传奇就要结束了。

《拿破仑传》是拿破仑的经典传记之一,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刻苦发奋的拿破仑,看到了他在战场上的踌躇满志,也看到了他的焦虑绝望以及少有的舐犊情深,更看到了他的黯然收场的结局。他总与人周旋,内心却总是孤寂,靠著野心和幻想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也成就了我们后人窥探的欲望。

S


先说答案。两方面都有。

再说分析。我们看一个略有相似的另一个故事。

曹操。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面临的问题是。南下。当时曹操阵营里同意南下的不是少数。是基本没有。也就是说,曹操在所有人反对的情况下南下,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曹操为什么南下?因为要统一全国,这是比较高尚的理由。也是必须的理由,做事情一定要有高尚的理由。

也有私心,南下万一成功了,全国一统谁功劳最大?他自己。那时候可不是荀彧一死能够阻止的了,换句话说,任何人统一了全国,都不可能只做一个人臣吧?

反过头来说拿破仑。怎么样?情况有相似吧?

当然了,也有几个明显的不同。首先,拿破仑已经是皇帝。也就是说,他不需要用更大的功劳来篡位(也可以说是称帝)。第二,当时欧洲的局势远比三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复杂。

有人问我,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想说的是,虽然情况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大义上说,把民主自由博爱的新思想推往全欧洲,是法国当仁不让的。(不信?不信看看现在美国)

私心上说,拿破仑这类人,最注重的是什么?功业。

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历史上谁高度统一过欧洲?一个都没有,拿破仑想不想?他死了这么多年了,没人能问。但我个人认为,他是想的。到了拿皇那个位置,那个功业,那个名望,已经不是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能说明白的。

当然,最现实的因素是,大家不服。

曹操的三国时代,孙权刘备不服,尤其刘备,衣带诏的参与者,天天喊著灭汉贼,不打,怎么睡得安稳?

拿皇也一样,虽然打的列强满地找牙,但是人都是记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团灭人家,怎么团灭?不停的推。你我常人都能理解的东西,拿皇怎么可能不理解?

至于说西班牙,那也说得通,攻城略地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底牌。谋划是一方面,成功总要看天意。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反法同盟先动的手。都大革命时代了,封建法理不管用啦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钢铁洪流,投送。

骑虎难下。

这是我看到这个问题后,浮现出的三个意向。

强弩之末是本质,钢铁洪流是大家的情绪,骑虎难下是政治决策的最终走向。

从a到b我不知道,从b(莱茵联邦等)到c(征俄)还是有案例的。

拿破仑有莱茵联邦/西班牙等众多傀儡国。

德国有法国的维希伪政权。

日本有伪满洲国。

这个案例依然有副本(台湾),但是大多数都接受了这个究竟证明的教训,打完就跑,不强求什么控制。


你看看他崇拜的人,亚历山大大帝,凯撒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