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狀是焦慮引起的嗎?強迫癥狀又會加重焦慮,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了解焦慮和強迫症之間的關係之前,我們得先認識一下焦慮和強迫的特徵。

最近衛健委頒布了最新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對於焦慮障礙和強迫障礙也有了一些新的規定和要求。

根據DSM-5和ICD-11的最新分類,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場所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等,都歸類在了焦慮障礙的範疇裡面。

焦慮的主要特徵,在於兩個方面: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精神障礙主要是焦慮、擔憂、害怕、恐懼和緊張不安;軀體癥狀則有胸悶、氣短、口乾、出汗等具體表現。

強迫症呢,主要是以一種以反覆持久、持續出現的強迫思維、強迫行為為基本特徵的精神障礙。但是強迫比較複雜,癥狀形形色色,既有思維上的困擾,也有行為上的衝突,甚至有時候還會多重出現。

尤其是強迫行為,這個最常見,比如經常洗手、關門,或者寫公文的時候重複檢查有沒有錯別字等,非得反覆進行這樣的行為,來抵消自己的不適感和焦慮。

所以,對於強迫和焦慮的關係,經常會有一個說法是大家經常聽到的,焦慮並不必然導致強迫,但強迫中肯定有焦慮,其實主要指的是「強迫行為」這個特徵。因為在強迫症的具體表現里,強迫行為發生的概率非常高。在臨床上,強迫症裡面的強迫行為表現,也是佔據了很大一部分。

然而,我們也要對這一說法進行一下修正,焦慮並不必然導致強迫,但強迫中肯定有焦慮這個說法是不嚴謹的,不能說「所有的強迫,就一定會有焦慮的表現。」

所謂的強迫症,大家平時主要是泛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然而在臨床上,軀體變形障礙、聚焦於軀體的重複行為障礙也非常常見。譬如平時大家有聽過的「拔毛癖」,這就屬於軀體的重複行為障礙裡面的一種。

有些拔毛,是屬於無意識型,像這種的話就很難會有焦慮情緒的體驗,有意識的這種才可能會伴隨有焦慮的特徵,臨床患者中,共存的比例極大,只有0.01%的患者存在一種拔毛的模式。

雖然只有0.01%,但是有就代表著臨床上存在著這種可能,所以診斷和評估方面就非常重要,如何判斷來訪者拔毛癖的具體情況,就要看醫生的臨床經驗和能力了。

這段時間我在看精神障礙診療規範,有一個感受,就是現在有關精神障礙、心理障礙方面的分類是越來越細了,而且在許多癥狀的表現上面也存在諸多共性,想要準確診斷一個人的情況是非常困難的,病理、病因和發病機制都有諸多差異和複雜的地方。

在工作方面,對醫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需要大量的臨床經驗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所以,焦慮和強迫症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如果不是專業人士,普通人只要了解這一點就好了:強迫症的癥狀表現裡面,焦慮的成分較高,絕大多數的強迫障礙癥狀方面都存在著焦慮的特點,在診斷治療的時候,要把焦慮的因子考慮進去。如果存在焦慮方面的特徵,在治療的過程里也得注重緩解焦慮所帶來的表現,在治療的過程里,除了強迫思維、強迫行為等方面的調整之外,也可以把焦慮的情緒給處理一下。

而對於醫生或者心理諮詢師等工作的人士,在平時工作中一定得做好評估的工作,尤其是諮詢師。對於焦慮障礙、強迫障礙等方面,諮詢師是很難處理的,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去給來訪者開展工作。

要是初次諮詢,經過評估諮詢師發現來訪者有存在焦慮、強迫方面的癥狀泛化,一定得讓他們尋求醫生的幫助,該吃藥的吃藥,通過藥物或者心理治療等其它方式來進行調整。

像強迫症的治療,都有明確規定,急性期治療是10-12周,維持期是1-2年,嚴重和難治的病例還需要更長時期,可見心理治療的難度之大。

在面對心理問題和障礙的時候,作為來訪者也要注意,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真是存在這方面的癥狀,還是得經過系統、專業地系統治療,該花時間去面對的得去面對,不能僅僅說吃兩天葯,覺得沒效就放棄了。

堅持科學的治療方案,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渠道。


這兩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導致在精神科診斷標準裡面,ICD-10(簡單理解為歐洲標準)和DSM-4(美國標準)就存在爭議,ICD-10把強迫症排除在焦慮障礙之外,而DSM-Ⅳ認為強迫症就是焦慮障礙的一種。

所有的精神科的診斷,無論什麼標準,都只是把最典型的癥狀列出來,但是疾病和疾病之間是一個漸進的譜,根本沒有截然的分界線。


簡單的總結,這兩者的關係分為三個階段。

1.多年前曾經是一家。焦慮和強迫最早都屬於「神經症」範疇(犯愁),精神分析還說過強迫的核心是焦慮這樣的話,所以最開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家人。

2.兄弟開始分家,但意見不統一。但是隨著人們認識越來越細化,神經症這個診斷取消了,ICD-10標準裡面把強迫症排除在焦慮障礙之外,理解為兄弟分家了。但DSM-4認為強迫症就是焦慮障礙的一種。

3.徹底分家。最新版的ICD11和DSM-5都認為,焦慮障礙和強迫障礙是兩個獨立的診斷。


焦慮症和強迫症都是神經症。啥叫神經症?和神經病啥關係?沒啥關係。先不要暈,我慢慢來講。

神經症還有一個更有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指的是一類疾病,他們第一有人格基礎,第二起病有心理因素,第三有明顯的軀體癥狀但沒有器質性病變基礎,第四社會功能受損,主觀痛苦程度高,第五自知力完整,有強烈求治願望。(我都寫困了,但是每一條都非常重要。)

強迫症和焦慮症都有這些特點,所以一開始都屬於神經症的範疇。


再說一下不同點,焦慮症的自主神經紊亂(心率加快,出汗多,口乾,急於排尿排便等)癥狀和軀體不適感(肌緊張,震顫,頭暈,呼吸加快,坐立不安等)很明顯,包括;強迫更強調思維上和行為上的「不得不」,那些想法自己主觀是抵抗的,不情願的,甚至努力在驅散,但卻控制不住。


最後總結一下,焦慮障礙和強迫障礙有很多共同特點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的兩個獨立的診斷。


謝謝邀請!

應該說,強迫行為是由焦慮推動才產生的,強迫思維是激發焦慮的直接原因。在強迫症當中,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擔心自己最最在意的東西有風險。

一旦得了強迫症,那麼,越是焦慮就容易強迫,越強迫就越痛苦。

不過,焦慮並不必然導致強迫症,但強迫中肯定有焦慮。(李遠)


強迫癥狀的背後是擔憂和焦慮,是擔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者失去自己看重的,比如擔心犯錯、失敗、生病和痛苦,擔心自己在意和看重的人因此而忽視、拒絕、否定、看不起、討厭和嫌棄自己,而感到焦慮和恐懼,而開始苛求完美、控制和自我強迫。各類思維和行為強迫癥狀的潛意識目的,就是想通過控制一個具體和細微的點,使之完美無缺,完全的正確與可控,來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而感到心安,以減少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仍有很多朋友沒有深入的認識問題和抓住解決問題的根本,仍在試圖通過藥物或某種方法消除自己的強迫癥狀。只是他們不知道,如果沒有了強迫癥狀,那將以何種方式獲得控制感和安全感呢?又要如何緩解內心深處的焦慮和恐懼呢?壓制問題並不等於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強化問題,這也是強迫症越「治療」越嚴重的主要原因。我們要深入的認識自己,看清強迫癥狀背後焦慮,以及焦慮背後的期待和情感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強迫癥狀。

說到底我們需要的是控制感和安全感,那要如何建立安全感呢?安全感的基礎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自己的能力和能力感,即在遇到問題和危險的時候,有能力保護自己不受侵害,能夠保障自己的生存,也有信心追求自己想要的和獲得滿足,謀求未來的發展,這一點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感和自信心;第二,即便自己暫時能力不足,也可以得到他人和生活環境的理解與支持,獲得外界的保護和給養,這一點可以通過建立和維持人際和親密關係來獲得支持;第三,看淡和放下是非、對錯、好壞、成敗、得失乃至生死,這一點可遇而不可求。


焦慮,是精神緊張引發的不安定。原因非常多。趕時間,明天見明顯,合同到期,對未來的不確定,很多很多都會帶來精神緊張。

可以說,一切心理疾病都會伴有超量的雜念和焦慮。

強迫症,是同一個念頭,想法,場景,詞句,聲音的重複播放。

所以,兩個的原因和作用是不同的。

卻有些千絲萬縷的關聯。

比如,焦慮是貫穿所有時期都會有。而強迫症,是重複的頻率和強度加強後,才會表現為軀體疼痛,被重視起來。

人的精神這根線,是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焦慮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和緩的生存條件。寬鬆的社會氛圍。

加大壓力,就會產生各種心理疾病。當然,調節心理的方法,目前是國際難題。


都是一種疾病,即腦神經數據異常。只是異常的點位,特徵值不同而已。


個人認為,強迫行為基本不會造成焦慮。這個強迫行為是指完美主義者對事物或情感的完美情懷。

但要是說極端一點,強迫症是可以帶來焦慮的,因為焦慮是任何事情任何情緒都可以誕生的,焦慮的範圍很廣闊。

小到著急,大到焦慮症都算焦慮的範圍。

個人認為焦慮的時候不會誕生強迫症,不會有完美注意情懷,都在忙著思考,都在忙著自責,忙著抱怨,哪有時間去做完美主義的強迫症啊。

依照樓上心理學的意見是焦慮程度越強,強迫症強製程度越強,越痛苦。

我們人類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嗎?

我們大腦為什麼會做這種事呢?

是大腦的什麼機制?

能否靠自己解決呢?

讓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尋和經歷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