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观点:

从抽水马桶到建筑业新技术的思考?

mp.weixin.qq.com

BIM,我感觉是信息时代对建筑等传统行业的渗透,也是建立建筑等行业大数据的入口。像BIMBOX等就是自下而上的对建筑等传统行业的革新。就像董教授讲座树立的海绵城市等新见解,是对规划的渐渐更新。

云计算的普及,5G的到来,巨变下,不可能没有新机会。不然,现在BIM也不会重新火起来。

从个人来说,会编程结合新的行业变革期,学习比如可视化的BIM和数字矿山软体等,长进数字时代本领,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

反方观点:

既然BIM厉害得上天,为何推广阻力重重呢??

mp.weixin.qq.com

BIM目前只是作为绘图工具,学会即可,或者说等全面推广后再学也行,不建议专业人员全身心参与。要不然多年后,你会发现与专业已经渐行渐远了,只会建模和忽悠,沦为翻模员或者软体平台销售员。

精通专业知识才是当务之急,发现设计问题和优化设计方案是通过从业者的专业知识进行的,而非建模手段。这些过程对于资深设计师而言,在二维图上也能进行,因为其核心是设计师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所以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当然,如果你说你专业技术很牛,BIM建模技术也很牛,所以小编你不用操心。

可既然你都这么牛了,你还在一线跟年轻人抢食吃,是不是有些跌份啊?这么牛的人都没有被提拔,你是留下来等著过年么?

大家对BIM的未来有怎样的看法和期待?


现在正好手上的项目是BIM的项目,所以进来说下自己的看法。

对于行业前景来说,BIM还是很乐观的。现在在人们看来建筑工程已经是夕阳产业了,但是随著信息对于建工的渗入,会不会能给大家眼中的夕阳产业带来新的东西,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而且大家都在说BIM,其实BIM并不只是一种画图建模的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工程的预想,说的高大上一点是一种思考模式。所以有人说你去报个班,学下建模和相关软体的使用,就学会BIM了。我也是不认同的。

现在我上手的工作方式,更多是拿到一个模型,用软体直接提取出来模型里不同构件的体量,然后给每个种类的体量算价格。得出来的就是建筑物本身的净价值。用这个净价值加上你想要利润就是这个建筑的总价。然后同时用软体把工程的施工时间算出来,出一个工程的时间线,这个时间线并不是一个时间表格,而是一个随著时间进程,工程是怎样被一块一块一层一层盖出来的动画,同时与之同步的还有工程的预算与实际花费,比如时间线上的一周时间,你用来浇了一层楼板,你的模型里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楼板,而相应的工程费用里也会增加一笔楼板的价格。

通过这种方式,软体就在工程在开工之前,已经实际模拟了整个施工的全部过程了。而在模拟的过程中在哪个环节会出问题,你需要在哪个环节提前预备风险储备资金。这些往往是模型,图纸和表格并不能模拟出来的,而且这些因素都十分危险,因为他们要么需要追加预算,要么需要拖延工期,要么两者都需要,来解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只是简单的建模和软体并不能代表全部。通过可视化的模拟,加上经验分析,让工程实施的更加顺利,出现问题能有相应的预案,施工时间更加准确,施工预算更加准确。这些是BIM能给整个工程带来的意义吧。

所以我说一种思考模式,就是指通过对模型里信息的使用得出工程价格,模型模拟施工时间线,加上准确的风险分析,得出一套可行的,安全的,高效并准确的施工流程,才是BIM能给目前工程各方带来的好处吧。


感谢题主总结BOX的观点,BOX没想改变行业,也没觉得自己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只是希望我们的发生能够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再来代表BIMBOX的观点答一波

今年的走访和思考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BIM,也许正向著「去BIM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人才发展也绝不仅仅是「设计+BIM」这么简单。

今天,我们专门来给你说说这个话题,作为我们这一年对行业、企业和个人的一份观察报告。

  1. 从泡沫说起

在知乎和微信群里,讨论热度最高的就是「中国BIM这条路走对了吗?」、「传统设计院还能走多久?」、「BIM是不是凉了?」这样的话题。正反双方争论很激烈,甚至有不少人身攻击。

如果你能做到撇开所谓「行业发展」这样的大话,钻到每个人争论的背后,就会看到,其实大家探讨的都是关乎个人的问题:通过BIM,到底可不可以付出比别人更少一些,却可以多挣一些钱?

无论人们持有的是哪个观点,都可以拿出真名实姓的论据来,某某人成功了,挣到钱了,某某人倾家荡产浪费了青春,甚至有些人说的就是自己的真实故事。

我们可以把这种期待或批评称为「非理性繁荣之争」。

当然,BOX可不是想说「大家都有道理」,和个稀泥。先给你讲两件关于非理性繁荣的事儿,我们再回来说自己的观点。

事件一:疯狂的君子兰

剑叶石蒜,产地南非,在中国有个好听的名字:君子兰。

1984年,君子兰被命名为长春市市花。市政府号召市民,每家都要养上几盆。

此后,君子兰的价格水涨船高,从一开始的100多块钱一盆,不到一年就飙到几万块一盆。

1985年,长春一名养花大户以14万的价格创造了当年的交易记录。那时候中国普通工人的收入可就是每月几十块钱。

人都疯了。

国务院委员亲临长春花展、5000人坐飞机去外地搞展览、全国各地的人涌向长春,日访问量达到40万人。

可是,好景不长,1985年6月,《人民日报》发文《「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批评君子兰交易为「虚业」,长春市紧跟著出台高压政策,君子兰泡沫飞速破灭。

随之破灭的还有人们的发财梦,高价君子兰消失,很多人倾家荡产。

事件二:疯狂的铁路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兴起了一股建设铁路的高潮。

这和现在中国修高铁不一样,当时投资铁路的都是私人公司,可没什么「利国利民」的想法,目的就是俩字:赚钱。

美国资本家在欧洲发行了大量的股票债券,圈来了很多资本进行投机。矽谷著名大学的投资人斯坦福,就是在那时候成为「铁路大王」。

从1880年到1889年,美国人只用了10年,就修了10万公路的铁路——中国到今年铁路里程也不过就是十几万公里。

同样也是好景不长,到了1892年,由于市场太过饱和,美国铁路泡沫开始破裂,股价一泻千里。当时70%的美国股票都和铁路相关,一时间哀鸿遍野,四分之一的铁路公司破产,大部分投机者血本无归。

你看,这两件事都是载入史册的典型泡沫事件。泡沫的坏处大家都知道,咱们不用细说。但有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泡沫破了,留下了什么?

人们在讲述的时候,都会以泡沫破裂、很多人血本无归为故事的结尾。

但真实的世界并没有结尾,上面两个故事的后续是这样的:

君子兰事件过后,市场回归理性,家家发大财是没戏了。但一年多的「虚假繁荣」造就了长春市巨大的花卉市场,以及配套的工具、运输、肥料等一系列就业岗位。

直到现在,花卉市场仍然是长春重要的经济来源,光是君子兰这一种花,从业人数就超过5万人,年产值30亿元。

破掉的美国铁路泡沫则给后人留下了更深的影响。之后几十年,美国的很多经济基础因为便宜的铁路又繁荣了起来,甚至很多新行业由此诞生。

比如风靡一时的邮购模式,和现在淘宝买东西差不多,这在欧洲可玩不起来,因为美国的运输便宜嘛。再比如人们发明了冰柜车,让农民的牛肉和蔬菜以低廉的价格快速销往全美,这又带来了美国农业的大爆发。

前人疯狂栽树,后人悄悄乘凉。不过,前人可不是有意设计了什么「后续市场发展」,他们只是看到,栽树能赚钱。

  1. 繁荣的破灭无需唾弃

如果你问,那BIM到底是不是非理性繁荣,是不是泡沫要破呢?

正面回答:是的,至少对于一部分城市来说,BIM经历了非理性繁荣,并且正走向破裂。

但这样的回答要建立在三个前提下:

第一,我们说「非理性繁荣」,指的是行业里大部分人可以付出很少的努力,赚到比别人多的钱。比如花几个月时间掌握了翻模,就能招几个学生接项目,搞培训,大把钞票入账。那样美好的时代,正在迅速消亡。

第二,所谓「泡沫破裂」,并非所有人财富蒸发、行业消亡,而是人们回归理性、回归业务本身,付出合理的劳动,挣合理的钱。

第三,中国的市场纵深跨度极大,经常出现「一线城市毒药,三线城市的蜜糖」。很多技术在北上广深已经被嗤之以鼻,但在小城市正炙手可热。

对于BIM泡沫的破裂,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件值得幸灾乐祸的事。

当大众聊到一件事「凉了」的时候,看到的往往是「大环境」而不是具体的个人——摩托罗拉轰然倒塌,人们嘲笑它故步自封错失浪潮,却少有人知道它昔日的高管现在依然活得比大多数人好;摩拜单车被收购,有人嘲笑胡玮炜年轻幼稚、终为别人做嫁衣,

却看不到她套现15亿开启新的人生。

这种财富转移本身属于少数人,我们不聊。更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是前面两个故事里提到的后续:泡沫破裂后,旧时代的遍地繁花凋谢,意外留下了肥沃的土壤。

  1. 模型的土壤,信息的花

「BIM翻模赚大钱」这个非理性繁荣过后,造就了三个结果:少数赚到钱的公司,遍地的建模人员,一批提供底层技术支持的平台和工具。

中国就这样意外地造就了一层独特的土壤,供下一个时代的技术生根发芽。这颗刚刚破土的嫩芽,叫做建筑业信息化

这个观点可不是BOX拿什么「下半场大趋势」理论给你胡诌啊,我们从三个方面嗅到了这样的风向。

第一,软体商们的行动。

以广联达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淡化BIM基本功能的宣传,比如施工模拟、管线深化,转而强化智慧建造工地、数字孪生建筑等理念。它提出目标是让业务回归业务本身,让BIM躲到后台去,需要什么数据,就用网页或者手机提取数据,至于建模和数据输入,则是由躲在后台的少数人负责。

模袋(Modelo)这样的三维协作平台公司,今年也在人工智慧、智慧管理方面发力,推出了为施工管理特别定制的AI产品。

有句话这么说:你别看企业家说什么,看他把资本投向哪里。厂商的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也代表了行业的风向标:BIM不再是需要每个人去建模的东西,而是少数人提供服务,多数人直接使用数据。

第二,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坚决态度。

2016年,住建部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要求建筑业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深入研究BIM、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重点提出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列印和智能化五项专项信息技术应用点。

小耳朵猫酱在她的文章《从20年政策走向,窥探BIM未来》里,

总结了十三五《发展纲要》想要表达的意思:「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数据的关系,更需要建立这些数据背后的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很难,但是必须正视管理体系创新与业态升级。」

写进国家五年计划的可没有小事,信息化瞄准的不是人们争论的「BIM是不是个工具」,而是要改变产业的结构,甚至是生产关系。

你可以表示不懂,但有个基本概念你肯定知道:跟著宏观政策混,不吃亏。

第三,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强劲势能。

当你享受著智能手机带来的社交、搜索、购物、出行等一些列便捷,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了空气一般自然的事。

再抬头看建筑业低效的工作方式,吼著开会、纸上办公,你就会看到门里和门外巨大的水位落差。

哪里缺水,水就会涌向哪里。这样巨大的市场空缺,巨头怎么可能不入场。

201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发布《智慧建筑白皮书》,

同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与澳门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集中推动澳门云计算、智慧交通、智慧政府方面的发展。

2018年,腾讯、阿里、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招聘启事里赫然出现「GIS」、「BIM」等技术人才需求,人们看到一个信号:或许建筑业还没来得及「+互联网」,就已经被互联网公司给「+」了。

从这三点,我们看到下一个十年什么才是「玩儿真的」。

建筑业信息化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在最基础的层面上做到一件事:把数据放到建筑模型里去。

我们说第一轮「翻模式BIM」泡沫破灭后留下的三个东西:活下来的企业、遍地的人才、廉价的平台工具,正是建筑业信息化所必须的土壤。

即便是翻模这样被很多人不看好的工作,只要做的好,一样长期有需求——那么多现有建筑将来需要智能化运维和改造,谁给你重新正向建模?

是的,我们今天真正要说的,并不是什么行业大事,而是最接地气的问题:个人的未来在哪里?

  1. 人才大爆炸

在知乎经常看到的争论里,矛盾很大的一个是:设计师、工程师到底要不要「+BIM」。

这种争论是建立在一个共识上:建筑业就是那几种发展路线,做设计做施工做甲方,画图、搬砖、还是喝酒。技术只是工具,大家争的,是这个工具能不能让这几个岗位的人更赚钱。

但我们认为,未来的建筑业,不止这几个方向。

君子兰事件之前,长春没有大的花卉市场,也没有相关的周边产业;铁路泡沫之前,也没有邮购行业、冷冻农产品行业;在塞班手机系统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没有今天的微信、微博、饿了么。

这些新的行业,新的公司,新的岗位,是在旧时代留下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但在旧时代土壤覆盖时,却少有人能意识到废墟之后的勃勃生机。

建筑业信息化,会造出新的公司、新的人才需求。这样的未来,已经在发生。

下面几个人都是BOX真实的小伙伴,考虑隐私问题用一下化名,如果你很熟悉应该知道我们说的是谁:

贺雄:就职中建某局,低薪闲差,带著几个小伙伴,业余时间专职做管综建模,包现场服务,价格不高,拿的全是咨询公司的外包业务,但活干的漂亮,业务也很广。

赵杭:做BIM行业媒体,有声望后被大型公司挖走,专职维系大客户关系,收入可观,生活环境也很小资。

王冲:某大型设计院,不会建模不会画图,专写得一手好论文,做科研起家,逐渐包揽设计院政府科研项目申请,并进入核心团队,处理政府和专家关系。

陈田:BIM圈口才最好,商务圈拍视频最溜。现就职于大型软体公司,专职负责企业转型和新概念的营销推广,人脉很广,收入也不低。

这些说的还是过去几年人们的职业发展,未来,会诞生无数你从没听说的岗位,人的去路是越来越宽的。

设计师看到这儿可别不高兴,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岗位不好、不重要,而是说除了传统岗位的持续发展,未来的新选择也会很多。

前面说到的几个小伙伴里,其中一位和我们聊到一个想法:他的梦想就是进阿里巴巴,但常规的路线这辈子也进不去。阿里巴巴进军建筑业让他很高兴,也开始在人脉方面积极布局。他说:互联网公司想在建筑业挖个设计院长,一抓一大把,但想找个懂BIM,懂互联网运营,懂新技术的人,我就有很大的机会。至于后面怎么发展,先进去再说,进去就比别人多了机会。

对于个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离开舒适区,学一些「看起来现在用不上」的东西,做一些别人不太愿意做的事,甚至一些旧规则中无理可循的探索和试验。

你也许不需要做到最顶尖,只要做到某家企业刚好需要、又一时找不到替代者的地步就够了。至于下一步,只要保持这样的行动策略,就会有新的机会等著你。

互联网先驱田溯宁当年在「得到app」转型时给出这样的建议:

未来的公司和个人,无论做什么,归根到底是要做「运营商」。

什么叫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只要到它那儿买个卡,拿起来就可以打电话,而电信科技背后所有复杂的运营他们来解决,这就叫运营商。

将来,是一个知识和学科无比细分、又彼此交叉的时代,无论在哪个小领域,能够把复杂的事情交给自己来运营,然后给用户、同事、老板提供一个通用而且简单的服务,这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大未来。

最后,BOX想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小伙伴多说两句。

第一,世界远比我们想像的大许多,人生也不是一个线性的简单决定,给未来留多一些空间,给自己留多一些机会,努力让每一个选择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许比听「别人都说这行怎么做」来得更有益。传统行业留给人们的是越来越窄的门,希望你不要未经思考就关闭那些敞开的窗。

第二,磨刀不误砍柴工,一遍一遍叩问自己个人的发展愿景,不止是对行业的反复琢磨,也是对个人职业路径的反复推敲。无论在旧土壤还是在新时代,茁壮萌发的绿苗都需要种子肥厚的养分,胸有丘壑,方能见道。


先说我方观点: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基础性技术,将成为每个建筑人需要学习的技能。

BIM最近挺火的,试问,学BIM有前途吗??

www.zhihu.com图标

现阶段中国建筑企业的利润率整体偏低,成本管控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018年7月19日,《财富》(中文版)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建筑业共有11家企业上榜,中国建筑企业占据7个名额。

从营收规模来看,上榜的中国建筑企业2017年平均营收收入是外国企业的1.65倍;但在盈利能力上,中国建筑企业的年净利率为1.84%,外国建筑企业的净利率为4.68%,外国比咱中国高出接近3个百分点!

BIM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与其他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将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支撑。

知乎推广阻力大的原因:在于建工技术的碎片化

建筑产品的独特性,建造过程中按工序施工结算的特性,致使建筑工程建造过程标准化程度不高、流水施工不畅,这也是目前BIM技术大多只能服务某一过程、某一环节,技术碎片化严重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政策扶持:

小筑教育BIM研究院:【开年重磅】广州自2020年1月1日起,三类工程项目必须采用BIM技术?

zhuanlan.zhihu.com图标小筑教育BIM研究院:【2020最新版】史上最全BIM相关国家政策汇总?

zhuanlan.zhihu.com图标小筑教育BIM研究院:BIM技术人员被列入新职业——人社部确定13个新职业信息?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我们相信,BIM技术在未来5年内会实现一个大幅度的普及,因此不用担心BIM的未来方向,而是静下心来好好学习BIM技术。

如何系统地学习 BIM??

www.zhihu.com图标

如果觉得有用 ,记得点赞同哦~


我在董敬明教授的规划群看到这个问题的,下面是讨论拾遗:

董敬明教授:

BIM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和准确地管理设计、施工以及将来的日常建筑维持,比如说哪个材料已经到达了它的寿命期,应该要更新了,BIM则可以预先设置好这个寿命期来指导将来的建筑维修,云云…

所以BIM 的真正价值是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为了方便设计。相反,它让设计更加麻烦,而且费时间。

BIM 的弱点很可能导致将来有一种更简洁的软体会取代它。特别在智慧城市规划的不断推进,BIM 迟早会被演变, 甚至会逃汰。

景观和规划一样都存在著管理和维护的问题,BIM可能会在此领域进一步发展,但它的局限性很大

比如说市政地下管道、景观设施,如果用BIM来设计的话,就比较容易管理。

但它毕竟是个工具,如果有更好的工具的话,它终竟会被取代。

张示霖教授:

我的看法与董教授接近。BIM的中文全名是「建筑物资讯管理系统」,因此它适用于基本设计完成后的细部设计阶段,以利将结构、设备管线等工程类专业的细部设计与空间专业的建筑设计整合在一起。

因此,BIM的发展打从一开始,就是属于工程管理而非建筑设计,国外的建筑设计专业甚少有这个部分的教学课程。二十年前台湾的建筑学系也在推展BIM,但二十年过去,正因它的作业方式完全悖于建筑设计的操作程序,故完全没有任何进展,甚至已完全退出建筑设计教学。

大陆现今的BIM发展正走在台湾曾走过的道路上,而且不是闪过路障前行,而是以和台湾当年对BIM误解的相同方式,义无反顾地往坑里跳,却反而忘记在三十年前引入中国的可持续性「开放建筑」(Open Building)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2016年建筑研究国际协会(CIB)第104工作小组(W104)在北京召开「开放建筑」国际研讨会暨小组年会,并未对大陆建筑业的产/官/学界激起应有的涟漪,实在是件令人扼腕之事。

由于BIM的属性偏向建筑产业较后端的营建管理,故我认为在前端的建筑设计阶段,应引入「开放建筑」的设计方法,才能有效衔接后端的BIM。

先和大家分享我的老师──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系王明蘅教授的两篇文章,以导正大家从网路上得知关于「开放建筑」的错误观念。

王明蘅-1995.05.25-〈开放式住宅技术观念的发展〉

王明蘅-1994.01-〈住宅设计之议题与开放式营建方法论〉

王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第一位华人哲学博士,师承「开放建筑」的理论创始人哈布瑞肯教授(N. J. Habraken),是大中华地区「开放建筑」理论与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哈布瑞肯教授指定的著作中译本校稿人。

BIM未来研究方向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pzn3L-bUIRYEDpeDrpUiBQ

下面链接是开放建筑的一点讨论。

个别住户私自加建一层或者搞来土壤建花园,提高了顶部的开放性,这样的开放建筑应该被允许吗??

www.zhihu.com图标

BIM技术应用现状

与全球建筑业市场规模的稳定增长相比,全球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十分缓慢

根据2019年英国国家BIM报告调研数据, 62%被调研者认为目前在采用数字技术方面,建筑业落后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建筑业信息化的需求却十分强烈, 70%被调研者认为建筑业不采用数字化工作方式的人将会被淘汰;至于被淘汰的时间, 82%被调研者认为到2030年,建筑业的运作方式将和现在产生巨大的变化。

此外,根据美国联合市场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全球BIM市场》报告, 2018年的全球BIM市场规模约为53.5亿美元,到2022年,预计全球BIM市场收益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1.6%。

受益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和政府强制使用BIM的支持性法规,亚太地区的市场需求将领涨全球,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国家,持续大规模建设工程为BIM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与庞大的建筑市场规模不相匹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处于极低水平:

2014年,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为0.03%,远低于国际建筑业信息化率0.3%的平均水平。以当前极低的信息化率估算(假设达到0.05%), 2018年建筑业信息化市场规模也只有区区117.5亿元。若以全球0.3%的建筑信息化率估算,则2018年中国建筑信息化产业的市场空间约为705亿,国内建筑业信息化空间巨大。

当前,我国BIM市场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规模小,但空间很大。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三个省市(上海、广东、浙江)发布了关于BIM收费的相关政策,用于指导地方的BIM收费标准。依据BIM应用深度,建筑工程中的BIM收费标准最高可达50元/m2.若以平均30元/m2推算, 2018年中国BIM市场空间可达628亿元。

而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2018年我国BIM市场规模为46.31亿元,不到市场空间的十分之一。随著以BIM为核心,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人工智慧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还面临著新的变化。

上述变化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信息化的范畴从过去的二维图纸进化到三维模型、从管理系统延伸到现场感知、从流程管理提升到数据采集,全新的BIM软体和物联网设备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指出:建筑行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不到1%,远远落后于汽车业的3.5%、航空业的4.5%,而制造业过去二十年最大的投入就是模拟生产和自动化设备,参照该比例,建筑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如果能够达到3%,则意味著将会迎来约7000亿的市场空间!

BIM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从施工阶段应用向建筑全生命期辐射

随著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价值的凸显, BIM应用正形成以施工应用为核心,向设计和运维阶段辐射,全生命期一体化的协同应用。BIM作为载体,能够将项目在全生命期内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在统一模型中,打通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分块割裂的业务,解决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实现一体化、全生命期应用。

与设计阶段相比,施工阶段所产生包括人员、时间、财物等方面的成本投入相对更多。这些年施工企业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BIM技术解决了很多设计阶段影响正常施工进度的问题,如果能在设计阶段将这类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省项目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就要求在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和经济性的需求,进行风险预控、管理前置,便于后期施工安全、有序进行,并且有利于降低项目建造成本,保证按期交付高品质产品,

现阶段很多业主单位不但要求施工阶段应用BIM,还要求交付BIM竣工模型,以便于后期运营维护应用。在运维阶段,基于统一的竣工交付BIM模型关联各种图纸设备信息,保证运维的数据和资源的准确和集中管理。同时,基于模型构件,通过物联网采集并集成动态运维信息,保证各种设施的可视化管理和正常运行,大大减少运维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与科学性,从而实现运维成本的降低。

正是意识到BIM技术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每个建筑人都应该学习BIM技术。

如何系统地学习 BIM??

www.zhihu.com图标

最后,学习BIM技术可以来小筑教育,小筑教育无偿为学习BIM的小伙伴提供BIM入门资料:

据说点赞的小伙伴都能在2020年百毒不侵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