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科学家「眼光差」还是航天体制的问题?为何我们老是「点错科技树」?


和另外一个问题「如何看待SPACE X在技术上可能已经超越了中国的火箭技术?」其实是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SPACE X在技术上领先中国的火箭技术??

www.zhihu.com图标

节录如下:

「航天里地位水平不低的很多人长期没有意识到美国的领先优势是什么量级,一些外行人还产生了中国航天部分领先的幻觉。具体到SpaceX,仅仅几年之前看不起它还颇为流行。」

「之前有两个流行观点,第一是美国在低成本发射上无法竞争才封锁,技术上有差距但远不到不可弥补的地步。第二是美国在以太空梭为代表的回收复用上走了弯路,复用以目前技术水平不现实。」

「许多人因此长期先入为主地认为声称低成本还要回收的SpaceX是宣传,口号,骗局,国家扶持白手套,就是不认为可能是真抓实干说到做到。」

「我国航天一个特点是跟随或者摸著石头过河,NASA和传统大厂的进展倒是一直很重视,但是先入为主看不起SpaceX并且认为它的技术路线不现实的时候,哪有动力去研究跟进呢?」


虽然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换个角度来看一下吧,仅提供一种猜测。

SpaceX刚起步的时候,并不只是我国看走眼了,美国自己的专家也看走眼了。当然,有人说SpaceX里原本就有不少「非主流」专家加入才搞起来的,但毕竟当时这些专家的意见是占下风的,不然何必另外支个摊子起来呢。

我记得十几年前,当时看到讨论苏联最大的火箭N1火箭时(应该是最大的吧?),提到发射失败的原因,就归结于发动机太多,造成的原因很多,比如只要有一个发动机坏了,火箭就可能失去平衡;只要有一个发动机炸了,火箭也就炸了,总之零件越多故障越多。

但是当时我对于这个结论是非常不理解的,因为第一,那个火箭已经是60年代的技术了,随著技术发展,很多机械本来就是零件越来越多的,但没听说过这几十年来哪个机械是故障越来越多的,毕竟工艺技术进步几十年了。第二,只要发动机不炸,哪怕是熄火了,正是因为发动机多,少一个影响才小啊,至于说什么不推力不平衡的问题,在现代可以靠控制喷气方向来追击目标,飞机可以设计成静不稳定的时代,你说少了一个发动机,火箭就平衡不了,这个恕我无法理解。而且刚好我是学电子的,在我看来60年代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很正常,但都过了40多年了,几十个发动机里,熄火一个发动机真不是啥大问题。

而且当时对于火箭的一些科普,非常矛盾,一方面说N1的火箭发动机容易炸,另一方面又在介绍火箭发动机皮实耐操;一方面在介绍火箭发动机寿命坚持到送到轨道就行,另一方面又说火箭发动机寿命太短,无法回收利用。很多人可能觉得科普不够专业,但问题是这类问题上的科普,其实往往代表的就是专家意见,或者说专家里的主流意见。

事后你一琢磨,说白了就是这几十年来,火箭就是瞄著一次性用品来设计的, 因为是一次性用品,所以寿命够一次使用就行了;因为技术已经满足了一次性使用了,所以不必再在上面附加更复杂的控制系统,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增加的这些电子系统肯定是不可靠的,就跟刚出来的智能手机样。与其逐次迭代完善这种不可靠的东西,还不如干脆一开始就不用。当整个行业都是这种发展思路后,再拿已经定型了的,完全为一次性使用而发展出来的技术来反驳SpaceX的发展方向,咋看咋有理,毕竟要是还用以前那种零件,估计SpaceX试多少次就炸多少次。

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电动车上,就像二战里德国搞出了一堆重型坦克,发动机带不动了就改电动机,搞增程式全电驱动,结果效率烂得惨不忍睹,结果都到现在了,知乎上都还有很多人认为增程式全电驱动很垃圾,理由就是二战德国的电驱坦克动力系统很垃圾。

这个不仅是普通人如此,一些研究机构也是如此。我是零几年毕业的,我们毕业后,有个同学进了一个军方研究所,小白新人第一年,看到所里搞的一个东西,要求一个信号触发一个灯闪烁5次后熄灭,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所里用555晶元搭了个模拟电路来控制。我同学说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懵逼的,然后他直接给领导说换个计数器改数字电路吧,买的多才几分钱一个,设计难度还不如本科的课堂作业,可靠性也高多了。这时候,这种简单的计数器大概都出现十年以上了吧?从来就没贵过,以前也不是啥禁运物资。我给同学说,大概是他们懒得改吧。我同学说,不是懒,是真的不知道,除了他这届以外,其他技术人员都是40岁以上的了,啥问题第一反应都是自己搭个模拟电路。

为什么现在鼓励商业航天,可能这个才是问题根源。以前这几十年,航天领域一直是上级提出指标要求,下面负责达到,达到就够了,更多的也是浪费,再往后就发展成了由下面的人来告诉领导现在只能达到什么技术指标,所以你也只能在这个指标范围内提要求,当然,你也能提高指标要求,但大家先做个规划,每年提高多少。这种运作模式下,根本不可能出现颠覆性的思路。

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一样。对比一下美国的军用飞机,得几个公司竞争,得赚钱,所以卖飞机的都造出了F16这种静不稳定的超音速飞机,造火箭的却告诉你他们解决不了几十个火箭发动机里有一个发动机故障的问题。

所以,不仅是我国没及时跟进,美国的正规军也没及时跟进,至于说民间团体,呵呵,不是哪国都可以放火箭玩儿的。

另外,SpaceX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在电脑技术的发达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普及,这意味著很多新技术可以在那种射著玩的小火箭上迭代。实际上SpaceX采用的很多自动化方面的技术,90年代就能实现了,但要完善这个技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也不可能拿著真正发射卫星的火箭反复失败来完善这些技术。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电子设备的功能要实现,需要从头自己设计,甚至要自己搞个实验室,没几十万,没反复修改几十次设计,不要指望能成功;而现在,本科生直接在淘宝上淘一堆模块就能组装出来,几千块以内就搞定。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自己坐到工程师的位置上,如果一个新技术要炸十几次火箭才能成功,换了你,你也会拒绝采用这种技术,当你这样拒绝了十年、二十年后,拒绝这条技术路线就变成了一个本能了,你的所有从业经验都支持这个本能,那就只有等别人把成功案例砸到你脸上,你才能接受了。

PS:从这个角度来说,NASA拍板决定扶持一个SpaceX的人才是最NB的,或者说决定发展商业航天的人才是最NB的,因为这个人清楚的意识到了问题出在哪儿。问题不在于缺乏技术,问题出在这几十年发展的技术没有得的很好的利用;问题出在没有足够的利益诱导人去突破行业惯性。虽然NASA无法立刻创造出一个很大的商业市场来,但NASA可以通过提供人力和技术来降低新技术路线的试错成本。虽然我市场不大, 但我投入小啊。只要产出投入比不要太低,在航天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荣耀下,就会有人愿意尝试新路线。毕竟美国以前每年自己烧钱射火箭,就为图个乐呵的人也不少。

这才出现后来NASA扶持SpaceX的事情,现在事实也证明NASA这条路走通了。


SpaceX 要是失败了,就 Musk 一人破产。

而航天院如果贸然技术冒险,那丢的可是我泱泱中华大国的脸。

(斜眼看LM5


老人政治实际上不仅仅是通过位置的占有实现的,也是可以通过建议权、历史功绩、资历实现的。

为什么没有及时跟进?

很简单,一些人应该进301,但是没有进301。


航天领域这些年一直投资不足,大家可以看看知乎上业内人士对此的吐槽。

为什么没钱?因为不能赚钱,没有需求,军方是有需求,但没有创新的需求,一切求稳。只求发射的卫星顺利上天。

至于为什么没有追赶的想法,有钱才能有想法,不然有想法没钱也没用。当然当时有想法也是将火箭发动机推力变大,根本不会想到将发动机变多,因为苏联N1火箭的教训过于深刻,四射四败,项目完蛋。

至于跟上spacex的节奏,除非你是穿越者,不然你怎么会看的这么准?当时在美国可是有一大波人唱衰马斯克,认为他就是美国版的贾跃亭。

至于现在跟上spacex的节奏,那需要钱,别人知道这是一个赚钱项目,一个投资几百亿起步的项目,人人自然会提高报价。

所以当年马斯克一亿美元的初创投资加上nasa几十亿的大胆订单加上大几十亿美元的融资,这种规模的公司成本价大概就有一百亿美元。

所以世界首富贝佐斯也不是马斯克的对手,因为贝佐斯投资不够,虽然计划每年投十亿美元,但也是17年才开始的说这个话的,以前可能每年就随便投投,是一种兴趣爱好和情怀而已。

大规模投资比spacex晚了十一二年,每年资金的贬值和资产的上涨两者加在一起估计有百分之十以上,那么一百元亿美元是买不到spacex这公司的。

估摸著要二百五十亿美元,算上spacex未来的成长空间,现在估值三百三十亿美元是不过分的。

那么贝佐斯如何超过spacex呢?

先拿一百亿美元将其余的人才和公司收至麾下,再拿一百亿美元进行回收技术投资,再拿五十亿美元充当资金保护垫,上个大保险。

至于现在贝佐斯离婚了,资产严重萎缩,无力大规模投资,保持一年十亿的跟随战术也是可以的。

我们不求跟spacex一样疯狂,学习贝佐斯一年十亿美元也是可以的,也就是一年七八百套房子而已。

我想我们又不缺房子,我们有很多很多房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