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國科學家「眼光差」還是航天體制的問題?為何我們老是「點錯科技樹」?


和另外一個問題「如何看待SPACE X在技術上可能已經超越了中國的火箭技術?」其實是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SPACE X在技術上領先中國的火箭技術??

www.zhihu.com圖標

節錄如下:

「航天裏地位水平不低的很多人長期沒有意識到美國的領先優勢是什麼量級,一些外行人還產生了中國航天部分領先的幻覺。具體到SpaceX,僅僅幾年之前看不起它還頗為流行。」

「之前有兩個流行觀點,第一是美國在低成本發射上無法競爭才封鎖,技術上有差距但遠不到不可彌補的地步。第二是美國在以太空梭為代表的回收復用上走了彎路,復用以目前技術水平不現實。」

「許多人因此長期先入為主地認為聲稱低成本還要回收的SpaceX是宣傳,口號,騙局,國家扶持白手套,就是不認為可能是真抓實幹說到做到。」

「我國航天一個特點是跟隨或者摸著石頭過河,NASA和傳統大廠的進展倒是一直很重視,但是先入為主看不起SpaceX並且認為它的技術路線不現實的時候,哪有動力去研究跟進呢?」


雖然我不是學這個專業的,但換個角度來看一下吧,僅提供一種猜測。

SpaceX剛起步的時候,並不只是我國看走眼了,美國自己的專家也看走眼了。當然,有人說SpaceX裏原本就有不少「非主流」專家加入才搞起來的,但畢竟當時這些專家的意見是佔下風的,不然何必另外支個攤子起來呢。

我記得十幾年前,當時看到討論蘇聯最大的火箭N1火箭時(應該是最大的吧?),提到發射失敗的原因,就歸結於發動機太多,造成的原因很多,比如只要有一個發動機壞了,火箭就可能失去平衡;只要有一個發動機炸了,火箭也就炸了,總之零件越多故障越多。

但是當時我對於這個結論是非常不理解的,因為第一,那個火箭已經是60年代的技術了,隨著技術發展,很多機械本來就是零件越來越多的,但沒聽說過這幾十年來哪個機械是故障越來越多的,畢竟工藝技術進步幾十年了。第二,只要發動機不炸,哪怕是熄火了,正是因為發動機多,少一個影響才小啊,至於說什麼不推力不平衡的問題,在現代可以靠控制噴氣方向來追擊目標,飛機可以設計成靜不穩定的時代,你說少了一個發動機,火箭就平衡不了,這個恕我無法理解。而且剛好我是學電子的,在我看來60年代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很正常,但都過了40多年了,幾十個發動機裏,熄火一個發動機真不是啥大問題。

而且當時對於火箭的一些科普,非常矛盾,一方面說N1的火箭發動機容易炸,另一方面又在介紹火箭發動機皮實耐操;一方面在介紹火箭發動機壽命堅持到送到軌道就行,另一方面又說火箭發動機壽命太短,無法回收利用。很多人可能覺得科普不夠專業,但問題是這類問題上的科普,其實往往代表的就是專家意見,或者說專家裡的主流意見。

事後你一琢磨,說白了就是這幾十年來,火箭就是瞄著一次性用品來設計的, 因為是一次性用品,所以壽命夠一次使用就行了;因為技術已經滿足了一次性使用了,所以不必再在上面附加更複雜的控制系統,畢竟剛開始的時候增加的這些電子系統肯定是不可靠的,就跟剛出來的智能手機樣。與其逐次迭代完善這種不可靠的東西,還不如乾脆一開始就不用。當整個行業都是這種發展思路後,再拿已經定型了的,完全為一次性使用而發展出來的技術來反駁SpaceX的發展方向,咋看咋有理,畢竟要是還用以前那種零件,估計SpaceX試多少次就炸多少次。

類似的情形還發生在電動車上,就像二戰裏德國搞出了一堆重型坦克,發動機帶不動了就改電動機,搞增程式全電驅動,結果效率爛得慘不忍睹,結果都到現在了,知乎上都還有很多人認為增程式全電驅動很垃圾,理由就是二戰德國的電驅坦克動力系統很垃圾。

這個不僅是普通人如此,一些研究機構也是如此。我是零幾年畢業的,我們畢業後,有個同學進了一個軍方研究所,小白新人第一年,看到所裏搞的一個東西,要求一個信號觸發一個燈閃爍5次後熄滅,為了實現這個功能,所裏用555晶元搭了個模擬電路來控制。我同學說第一次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是懵逼的,然後他直接給領導說換個計數器改數字電路吧,買的多才幾分錢一個,設計難度還不如本科的課堂作業,可靠性也高多了。這時候,這種簡單的計數器大概都出現十年以上了吧?從來就沒貴過,以前也不是啥禁運物資。我給同學說,大概是他們懶得改吧。我同學說,不是懶,是真的不知道,除了他這屆以外,其他技術人員都是40歲以上的了,啥問題第一反應都是自己搭個模擬電路。

為什麼現在鼓勵商業航天,可能這個纔是問題根源。以前這幾十年,航天領域一直是上級提出指標要求,下面負責達到,達到就夠了,更多的也是浪費,再往後就發展成了由下面的人來告訴領導現在只能達到什麼技術指標,所以你也只能在這個指標範圍內提要求,當然,你也能提高指標要求,但大家先做個規劃,每年提高多少。這種運作模式下,根本不可能出現顛覆性的思路。

不僅中國如此,美國也一樣。對比一下美國的軍用飛機,得幾個公司競爭,得賺錢,所以賣飛機的都造出了F16這種靜不穩定的超音速飛機,造火箭的卻告訴你他們解決不了幾十個火箭發動機裏有一個發動機故障的問題。

所以,不僅是我國沒及時跟進,美國的正規軍也沒及時跟進,至於說民間團體,呵呵,不是哪國都可以放火箭玩兒的。

另外,SpaceX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現在電腦技術的發達和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普及,這意味著很多新技術可以在那種射著玩的小火箭上迭代。實際上SpaceX採用的很多自動化方面的技術,90年代就能實現了,但要完善這個技術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很高,也不可能拿著真正發射衛星的火箭反覆失敗來完善這些技術。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很多電子設備的功能要實現,需要從頭自己設計,甚至要自己搞個實驗室,沒幾十萬,沒反覆修改幾十次設計,不要指望能成功;而現在,本科生直接在淘寶上淘一堆模塊就能組裝出來,幾千塊以內就搞定。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自己坐到工程師的位置上,如果一個新技術要炸十幾次火箭才能成功,換了你,你也會拒絕採用這種技術,當你這樣拒絕了十年、二十年後,拒絕這條技術路線就變成了一個本能了,你的所有從業經驗都支持這個本能,那就只有等別人把成功案例砸到你臉上,你才能接受了。

PS:從這個角度來說,NASA拍板決定扶持一個SpaceX的人才是最NB的,或者說決定發展商業航天的人才是最NB的,因為這個人清楚的意識到了問題出在哪兒。問題不在於缺乏技術,問題出在這幾十年發展的技術沒有得的很好的利用;問題出在沒有足夠的利益誘導人去突破行業慣性。雖然NASA無法立刻創造出一個很大的商業市場來,但NASA可以通過提供人力和技術來降低新技術路線的試錯成本。雖然我市場不大, 但我投入小啊。只要產出投入比不要太低,在航天技術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和榮耀下,就會有人願意嘗試新路線。畢竟美國以前每年自己燒錢射火箭,就為圖個樂呵的人也不少。

這纔出現後來NASA扶持SpaceX的事情,現在事實也證明NASA這條路走通了。


SpaceX 要是失敗了,就 Musk 一人破產。

而航天院如果貿然技術冒險,那丟的可是我泱泱中華大國的臉。

(斜眼看LM5


老人政治實際上不僅僅是通過位置的佔有實現的,也是可以通過建議權、歷史功績、資歷實現的。

為什麼沒有及時跟進?

很簡單,一些人應該進301,但是沒有進301。


航天領域這些年一直投資不足,大家可以看看知乎上業內人士對此的吐槽。

為什麼沒錢?因為不能賺錢,沒有需求,軍方是有需求,但沒有創新的需求,一切求穩。只求發射的衛星順利上天。

至於為什麼沒有追趕的想法,有錢纔能有想法,不然有想法沒錢也沒用。當然當時有想法也是將火箭發動機推力變大,根本不會想到將發動機變多,因為蘇聯N1火箭的教訓過於深刻,四射四敗,項目完蛋。

至於跟上spacex的節奏,除非你是穿越者,不然你怎麼會看的這麼準?當時在美國可是有一大波人唱衰馬斯克,認為他就是美國版的賈躍亭。

至於現在跟上spacex的節奏,那需要錢,別人知道這是一個賺錢項目,一個投資幾百億起步的項目,人人自然會提高報價。

所以當年馬斯克一億美元的初創投資加上nasa幾十億的大膽訂單加上大幾十億美元的融資,這種規模的公司成本價大概就有一百億美元。

所以世界首富貝佐斯也不是馬斯克的對手,因為貝佐斯投資不夠,雖然計劃每年投十億美元,但也是17年才開始的說這個話的,以前可能每年就隨便投投,是一種興趣愛好和情懷而已。

大規模投資比spacex晚了十一二年,每年資金的貶值和資產的上漲兩者加在一起估計有百分之十以上,那麼一百元億美元是買不到spacex這公司的。

估摸著要二百五十億美元,算上spacex未來的成長空間,現在估值三百三十億美元是不過分的。

那麼貝佐斯如何超過spacex呢?

先拿一百億美元將其餘的人才和公司收至麾下,再拿一百億美元進行回收技術投資,再拿五十億美元充當資金保護墊,上個大保險。

至於現在貝佐斯離婚了,資產嚴重萎縮,無力大規模投資,保持一年十億的跟隨戰術也是可以的。

我們不求跟spacex一樣瘋狂,學習貝佐斯一年十億美元也是可以的,也就是一年七八百套房子而已。

我想我們又不缺房子,我們有很多很多房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