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孔乙己这个人在于鲁迅先生丰富却又不精准的塑造。

鲁迅1919年3月为准备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孔乙己》作《附记》说:「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瞧瞧那些传世名作,大多是作者根本没有冥思苦想要如何把我的作品流芳百世甚至是无意而为的某一次情感流露。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初下笔王羲之还在意著工整的排列,越到后来,酒喝多了,情绪上头了,满腔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悟,借著他的神来之手纵情挥洒。这里写的不够好?大笔一挥,涂黑!这个词字不太恰当?打叉!重写!后篇的涂改痕迹很明显,看似失了章法却不缺行书的精髓,流畅成行,浑然天成。

这个小小的孔乙己也是这样的道理。鲁迅先生是怀著一种愤慨一种质疑,「拙劣」地描绘下他所总结的社会现象。但是凭借著他卓越的观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现状中最常见的人群和每天都在发生的现象。

孔乙己愚昧吗?他好歹也是个读书人,识得回的四种写法,但是落了榜。

孔乙己聪明吗?他自以为高人一等,穿著长衫,却干著偷窃的勾当。

孔乙己总会还债却也偷书苟且,维持著自以为的清高,维护著摇摇欲坠的尊严。可是他愿意教孩子识字,愿意用为数不多的茴香豆逗孩子开心。

鲁迅先生的高明就在于这里,正派或反面都不与说明,正如人性也是善恶交加,奉献与付出轮番上场。

因此孔乙己丰富生动,像是瞪著那双眼,瞪著我说你们不懂我们读书人。

但是他没有被细化,孔乙己的涵盖范围很广阔,他不是某个阶级的化身,他就是人,就是大众,就是芸芸众生。也许鲁迅先生只想反映压迫社会的产物,但是社会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这里面最多的人,是平凡。我们都在经历社会的毒打,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脱颖而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鲁迅先生的清醒觉悟。

推动社会前进的,是金字塔尖的精英,但组成整个社会的,是无数的芸芸众生。

我想孔乙己最终也是芸芸众生吧,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著,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的。我们的人生中总会有时候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才华出众,从学校里走出来时满怀著宏大抱负,眼睛里有明亮的光,看啥都是大道可走,走哪儿都想著是金子总会发光。

然后呗,社会的毒打一如既往,生活的艰辛无法想像。

他的身上交织著很多矛盾,像这种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这样的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著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著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你看,他自恃清高,还不是要为生活折腰;自尊再怎么重要,也比不过吃饭重要。

回想一下,我,俗世凡人一个,芸芸众生一员,能做到死也不低头吗?能做到英勇跳江吗?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吗?有改变习惯的魄力吗?

我们本本分分寒窗那么多年,再本本分分出来找工作。

想法呢?没有。梦想呢?飞了。 得了得了,凑活著过吧,别瞎折腾了。

孔乙己不是底层,也不是彻底的愚昧,他是被生活禁锢住的你我。

社会的平均高度,就是这样了,怎么不广泛呢。


泻药,有个词叫「与时俱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