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鮮卑,契丹,蒙古,女真,都源自內蒙東部或者東北地區


並非如此。

歷史上匈奴的版圖從哈薩克草原到黑龍江,突厥的版圖從黑海到鄂霍次克海,比多數情況下東方部族的面積要大。

還有薛延陀、回鶻、黠戛斯也是草原西部的強權。

至於西部草原其他的霸主比如匈人、阿瓦爾就不用多說了

突厥汗國多數時期強於東方各部。

草原東方真正強勢的只有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等東胡系(在外貝加爾、布里亞特、赤塔和內蒙古東部地區),而東北三省地區的民族很少佔到優勢,女真和滿洲的入關只是特例,屬於黑天鵝事件。

草原東部東胡系民族真正強大的原因是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技術,參考邊緣民族理論。

東胡人的凝聚力較強,利於形成集中管理,而古代西部草原的斯基泰人雖然也分布十分廣泛(從巴爾幹半島到河套平原),但從未有過統一(不算傳說中的阿夫拉西亞伯和烏古斯汗),而是分成薩爾馬提亞、馬薩格泰等好幾個集團。

同樣欽察庫曼人(哈薩克直系祖先之一)也統治了從多瑙河到額爾齊斯河的廣大地區,但也只是比較鬆散的部落聯盟。

而鐵木真則不同,他統一北方草原後制定《大札撒》,將塞北草原各部落整合成新的蒙古人集體。

西部草原的瓦剌(實際上也屬於蒙古)一度很強大,但很快由盛轉衰。

至於哈薩克汗國也是草原西部的強大勢力,和瓦剌/準噶爾互有勝負。

大金靠的是投降的漢人、契丹人和漢化以及大遼本身的缺陷與弊端(南北兩院制、四時捺缽制)

滿洲八旗入關的真正原因是大明被林登萬折磨的奄奄一息,外加上小冰期造成的水災、旱災、饑荒他們才得以趁勢而入。

而西部其他的草原強國有不少南下並定居農耕化了,比如厭達人、喀喇汗國、塞爾柱帝國、帖木兒帝國、烏茲別克汗國等。這些人的祖先都是游牧民族,卻建立了農業國家。

另外貴霜帝國這種由半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以及莫卧兒帝國這種完全不在草原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國、伽色尼和古爾等地方性定居化國家不在討論範圍內。


農業基礎啊!兩個地區的文明形態都不一樣。

不要以為北方民族就不吃糧了,恰恰相反,糧食往往就是北方民族的命門。

以匈奴為例,北方確實很難種糧食,不過西域地區可以,絲綢之路沿線分布著一系列中亞地區的小國,這就是匈奴的經濟命脈所在。而當年漢帝國北擊匈奴的戰略也不只是一路向北帶兵硬剛,而是先收服西域諸國,斷掉匈奴的經濟命脈,漢匈戰爭的背後,其實也是一場經濟戰。這也暴露出以匈奴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致命弱點,漠北地區對自己真正的經濟命脈(西域)的控制力量有限,極易被中原王朝切斷經濟大動脈。但這也反向解釋了,為什麼當很多西北民族不再謀求中原,轉而穩定西域地區以西域為腹地向西征伐往往一帆風順。

東北地區不同,東北地區有自己的農業經濟!!!如果殷商東北起源說成立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說東北地區本身就是華夏農業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即使將古代東北地區排除在華夏文明之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各地少數民族控制區中,東北地區是最接近於中原地區文明形態的。而且東北地區背靠朝鮮半島可以隨時進行輸血,這比西域的經濟支持要穩定得多。

一句話,想打仗,得先吃飽。


這話是不對的。首先得分出東西,以中原的二三級階梯的太行山為界線向北延伸,線東為東,線西為西。那麼東胡組和東北組顯然屬於東邊,匈奴組(無論匈奴是否來自河套都在西邊)和阿爾泰組(不想被禁言)在西邊。其次是強大的標準是什麼,如果要問題正確,就得把強大的標準立為建都關內,可是這並不客觀,比如匈奴人曾把東胡組趕進大興安嶺威脅漢朝,X組也曾統一草原威脅唐朝,甚至能入主波斯羅馬。

最後來討論,為什麼進入中原的都是東邊的,為什麼西邊明明可以威脅中原王朝卻難以成功。是因為西邊組崛起的時候總是倒霉地遇上上升期的漢唐清,而東邊崛起時總幸運的遇到內亂的中原王朝嗎?誠然中原的對手很重要,但並不全是中原太強盛,畢竟匈奴崛起過程中也遇到了秦末亂世,阿爾泰組遇到了隋唐亂世,都是有機遇南下的。

個人看法是阿爾泰山腳在戰略上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起兵之地,常說的金角銀邊草肚皮,而阿爾泰山腳恰好就是處於中心的肚皮位置。這地方西南邊是綠洲文明的西域,東邊是大興安嶺的東胡游牧和東北政權,正南邊是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游牧,東南邊是中原,西邊是白種游牧,北邊還有游牧。西北游牧就不得不多面作戰,而且大多數作戰是沒有源盡頭的,打完東胡還有東北,打完西域還有河中地區...而東邊的部落就沒這個煩惱。屬於東胡的準噶爾就同時面臨是沙俄和大清夾擊的威脅。


因為烏拉爾-阿爾泰本來就費拉不堪,QNR不是被C系東胡按在地上摩擦,就是被O系龍山-良渚摁在地上摩擦。也就百度貼吧以太平洋戰爭吧為核心的幾個反智逆向民族主義者,一天到晚吹阿爾泰,為了圓謊,還把東胡也說成是阿爾泰。真實歷史,烏拉爾-阿爾泰系的就是坨屎,西邊被日耳曼-斯拉夫打的跟狗一樣,東邊被東胡-華夏打的跟狗一樣。


根本原因在於,匈奴、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家裡的政權,因為自身的氣候、環境、條件,以及與我國之間以大漠相隔絕,既無法自行發展處農耕文化和與農耕文化相配套的健全的政權組織,也無法通過我國的文化輸出,來完成社會形態和經濟形態的升級(以拓跋魏政權來看,他們內遷後,一旦與我們相密切接觸,是有機會通過漢化來形成強大穩定的政權組織的)。

相反,位於東北的民族,有機會與漢族農耕文化交錯雜居(東北和關內之間沒有自然邊界山川相隔,而且遼西、遼東始終是中原文化佔據主體地位)。這種交錯雜居給了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偷師中原更優秀的文化、經濟和社會形態後反客為主的機會。


我就直接這麼說吧,你列舉的鮮卑 契丹 蒙古 女真

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點——

核心決策層中有大量漢人


因為西邊古代就是是甘肅,陝西,青海,烏孫等都來自甘肅,大月氏也是甘肅人,並不是來自現在的西域,古代這裡就住著漢人,鐵勒,羌人。


這主要是得先看你的這個東西怎麼分,如果是從波斯視角那連斯基泰都算東方部族。那如果先把整個北亞草原算一個整體的話,中間線差不多就是今天哈薩克和中國的分界線的位置,看你的介紹是從中原視角的,也就是蒙古草原的中線分,但是這樣分其實不平衡,因為女真不是游牧。

女真人只有葉赫這種和蒙古糾纏不清的算半個游牧,清太祖實錄里努爾哈赤和蒙古人的交流里就是把自己當定居農耕來看的。早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是住木板房,有些從事農業生產。有的則保持漁獵生活。春季住在小型土城內的樺木房裡,前後有木柵欄的院落。夏秋兩季則開始轉場遊獵,住在臨時的鹿皮帳篷里。到冬季回到土城內在地面挖約一尺半的坑,然後在坑上建木屋,屋頂附土,屋內設7字形火炕,煙囪建在屋西側的地面上,門開在東則,為了搶陽光窗戶一般開在南側。主要是為了抵禦東北的寒冬。

至於強弱這是很個人向的,早期游牧聯盟都是相當鬆散的,而且游牧在一個地方放牧一段時間後就要遷徙到另一個地方,活動範圍非常廣,今天那些所謂的純游牧的疆域圖,其實完全是按照農耕民族的觀念附會創造的疆域圖。真正的游牧是沒有清晰的邊界概念,哪裡有草場,哪裡就是領地,以其說是疆域,還不如說是活動範圍,游牧對定居的各種劫掠戰依靠的不僅是高機動性,還有就是傳統的大部分游牧區對於農耕民族來說基本等同於沙漠,難以種田定居控制。

就是因為太鬆散導致每個小部落都有不同的衝鋒口號,這也是不同部落在過於空曠的草原上用來互相辨別的方法。部落聯盟之間也經常互相分裂重組,這也是今天依然還在原草原地區的游牧父系比較多樣化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