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日本和中国是属于轴心国和同盟国的两个主要国家。也是这两个国家率先开战的,但现在普遍认为二战的开始是德国闪击波兰。


九一八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府别说宣战,还不断发声说中日是友好邻邦啊,甚至到了1935年6月10日,国民政府还专门发布《敦睦邦交令》,全文如下:

国民政府令:我国当前自立之道,对内在修明政治,促进文化,以求国力之充实;对外在确守国际信义,共同维持国际和平,而睦邻尤为要著。中央已屡加申儆,凡我国民、对于友邦务敦睦谊、不得有排斥及挑拨恶感之言论行为,尤不得以此目的,组织任何团体,以妨国交。兹特重申禁令,仰各切实遵守。如有违背,定予严惩。此令。

对于已经占领台湾和东北四省,将冀东非军事化的日本,国府竟明令为重要的、需要睦邻的友邦,并正式通过法令宣告将严酷镇压抗日运动。

九一八后东北很有意思的是,凭常理日本剧烈改变现状,应当是众矢之的吧?然而实际上,中日苏三国关系,最好的是中日,然后是日苏,最差的是中苏(连建交都没有),而且国府多次声明,绝对没有和苏联复交的打算。不过这并不妨碍国府多年来指责苏联对东北义勇军援助不利。


历史教科书写的很明白。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対德宣战,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同时拉了一票美洲国家下水,标志二战扩展到全球。

所以重点不是德国和波兰开战,是闪击波兰后英法出乎希特勒的意料,终于出手了好吗?英法占据著从非洲、中东到东南亚大片殖民地,这俩好基友参战几乎半个世界跟著下水,而且苏联也事实上加入了战争,才标志著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后对德宣战的国家,除了英法,还有: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纽西兰: 1939年9月3日

尼泊尔: 1939年9月4日

纽芬兰: 1939年9月4日

汤加: 1939年9月4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这还不算未独立的印度次大陆、法属阿尔及利亚和西非。

这些国家是真正的小弟,真的有人出人(印度,澳新,法国殖民地),有钱出钱(南非),有工业出工业(加拿大),不是跟在英法后面打打嘴炮那么简单。

虽然英法在西线的进攻总的来说虎头蛇尾,但并不妨碍闪击法国之前,英法拉著一票殖民地士兵和德国在西线、在挪威已经打了好几个来回这个事实。人家真打了,不是嘴上说说。

(补充一下,其实在德军入侵波兰时是一举干死小胡子的最好时机,小学生都懂的道理,英法当然很清楚。但为何1940年之前战争规模很有限呢?主要还是战争爆发的太突然,法军作为陆战主力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几年法国一直在梦游,导致从军用飞机到基本的MAS36步枪,再到军粮等物资无一不短缺,根本无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只能派几支部队推进推进咋呼一下,希望把东线德军吓回来,但德军没上当。波兰灭亡后法军就开始著手准备防御德军入侵,法国也是国之将亡必有妖,直到德军兵临城下,整个军队还是一堆烂摊子。但英法宣战是真的,没有嘴上要打底下苟且这种程度,确实是和德国撕破脸了,英法联军在挪威的陆战海战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度让德军很被动,不过随著德军主力入侵法国,阶段性胜利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PPS:补充一句,从德国角度来看,闪击波兰也无疑是二战爆发的标志。之前德国只敢挖挖凡尔赛体系的墙角,闪击波兰后见英法拍桌子,德国索性直接掀桌子。闪击波兰之后德国的侵略脚步几乎再无顾忌,和义大利一起四处出击,在一年的时间里,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希腊先后陷入战争)

九一八事变则是纯粹的局部战争,而且在这之后中国还没对日本宣战,也就是说两个国家都没进入战争状态。虽然说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创伤,但从国际范围来看,除了日本狠狠恶心了国联一把并没有谁关心。怎么可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的一个,并列的还有义大利入侵衣索比亚和西班牙内战

顺便,九一八的时候还没有轴心国,德国还是魏玛政府,在那儿卧薪尝胆呢。


世界大战的标志是有明确判定标准的,那就是必须是大多数强国都已经参战,且战场超出单一大洲范围

从这两个标准看九一八,就会发现:

九一八事变后,强国阵营中除日本外,只有苏联间接介入,其余英法美德意等各国都没有介入,甚至存在绥靖日本的强大力量。

直到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一个月,美国内部还在讨论,假如苏联扛不住希特勒的进攻,美国只能绥靖日本,方法就是牺牲中国东北,以恢复七七事变前夕状态为底线,调停中日战争,把日本撬出轴心国阵营。

而苏联虽然一度与日本明争暗斗,但最终也达成妥协,以承认伪满洲国,换来日本承认外蒙独立。

再进一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并未互相宣战,也没有爆发实质性全面战争。所以,九一八事变连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都算不上,也就更别提什么世界大战了。

相比之下,德国攻击波兰,不仅引发德波间的全面战争,还引发英法对德宣战,苏联对波兰实质性开战。义大利在经历了短期的观望后,最终也选择了在巴尔干、北非、东非全面扩张。

等于除去美国之外,几乎所有大国都因为德波开战而卷入了冲突。虽然主要战场仍局限在欧洲,但因为英法都是拥有跨洲殖民地的全球性大国,所以,理论上战争已经全球化。而美国受波兰迅速灭亡的冲击,也开始加速重整军备,并调整外交策略,等于开始做参战准备。所以史学界才会以德国闪击波兰为二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最后,针对一些知友提到的日本属轴心国阵营,中国属同盟国阵营的说法,再补充一点,历史其实存在多种发展可能,远非后人所想像的非此即彼。

所谓轴心、同盟两大阵营,在九一八事变时根本不存在。要等到1937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才算初步形成。但是,1939年8月德苏签订准同盟关系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这个协定就寿终正寝了。苏联方面对松冈洋右的访问给予了超规格的款待。

在庆祝《日苏中立条约》签字的宴会上,斯大林热情拥抱了松冈,高兴地说:「你与我,都是亚洲人。」

1940年9月27日再签《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表面上看是三国反共协定的升级。实则不然。

条约正文第五条明确规定:

「德意志、义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日本和德国还互换了几项秘密协议书。德国承诺竭尽全力促进日本与苏联之间的友好谅解。

另据日本学者不破哲三的研究,德日之间关于势力范围划分的秘密协议中,有一条特别有趣,那就是约定将印度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但如果苏联入伙,就将印度转让给苏联。(不破哲三,《从「科学视角」思考日本的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1940年的条约名称里去掉了反共。原因就在于,要和之前的三国反共协议划清界限,为苏联入盟创造机会,形成一个超越意识形态局限的新地缘联盟。

这个联盟的目标非常清楚——

合力孤立美国,同时肢解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帝国,全面瓜分欧亚大陆。最终形成德、日、苏、美四强格局。

事实上,德国战略学者豪斯浩弗在一战后最初创造「轴心国」这个名词时,指的就是四大轴心——德苏日美。

豪斯浩弗构想的四强世界

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是迈向苏德日意大同盟的进一步发展。

挽手合影、面带笑容的斯大林与松冈洋右

苏联方面对松冈洋右的访问给予了超规格的款待。

在庆祝《日苏中立条约》签字的宴会上,斯大林热情拥抱了松冈,高兴地说:「你与我,都是亚洲人。」

松冈离开莫斯科那天,斯大林又携外长莫洛托夫一起亲自赶到莫斯科车站为松冈送行。他同已进入车厢又特意走下车来的松冈相互拥抱,再次强调:「咱们都是亚洲人。」

据莫洛托夫回忆:

「因为斯大林从来不接送任何人。日本人和德国人都为此感到震惊。火车晚开了一小时。我和斯大林向松冈洋右敬酒,把他灌得够呛,后来简直是把他抬进了车厢。……在火车站上他简直快站不住了……」(费·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就是在这次宾主皆大欢喜的送行中,莫洛托夫与松冈洋右一起借著酒劲,引吭高歌起了民谣「芦苇沙沙响」。

紧锣密鼓、两厢情愿之下,德苏日联盟已经呼之欲出,就差希特勒签字画押,共襄盛举。

只是因为希特勒闪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才最终形成后人熟知的两大阵营。

这就提醒我们,大国博弈是复杂战略互动的结果,没有太多必然性。所以,相比于标志性事件,更重要的是看清标志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战略逻辑,否则就会在必然陷阱中自缚手脚,丢失对战略态势的塑造和掌控。

————————

王鼎杰,喜欢做白日梦的历史拓荒者。著有《二战大牌局:七强国的战略博弈》、《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鸦片战争》、《李鸿章时代》。策划:《地缘战略经典译丛》、《二战东线文库》。

更多讨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鼎杰战略智库(ID:Strategic-Thinktank);微博:王鼎杰。


看到好多人扯什么贡献、种族歧视、西方不重视抗日战争之类的屁话,被害妄想症吗!,,,其实是中国和日本打,最多叫中日战争,怎么能叫世界大战。。。真搞笑,,,,世界大战、世界大战,全世界有60个国家,至少30个相互打起来才能叫世界大战吧,2个国家打起来了叫什么世界大战,,,搞笑呢!

德国闪击波兰,德国的一票小弟们参加战争了,英国法国波兰参加战争了,英联邦的一大帮小弟们也加入战斗了,法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进入战争状态了,世界上快一半的国家打起来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男人随时要准备上战场了,这!才!他!喵的!叫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世界上就中国日本在打,其余的国家和平的一B,怎么做世界大战的标志。


传统意义上讲,中国的抗日战争地位很低,在欧美的认知里大概相当于衣索比亚抗击义大利的战争。很多版本的二战史里,这两场战争的篇幅差不多(都是一句话……)

更何况,中日战争牵扯到的几个大国,也不会在战后替中国说话。跟政治意味明显的波兰和南斯拉夫不一样,中国在二战史学初步定论的时候(50到70年代),走的是自己的道路,内战双方一个前前后后把美苏轮流得罪一遍儿,另一个蜗居岛内有否决票不敢投,捞不著话语权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自己的对日战争史研究,其实也是一团乱麻。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可以数目字管理的现代化国家,抗战过后旋即内战,改朝换代,原始档案材料损失巨大,研究难度加大很多———你自己连淞沪会战伤亡数字都好几个说法(前几天刚跟人吵过这个问题,总结一下:徐永昌日记说何应钦11月5号报告伤亡18.5万人,黄仁宇说何应钦战后回忆淞沪战伤亡33.3万,国军官方数字三战区到38年——含淞沪、南京战——伤亡22万,郭汝瑰估计淞沪战伤亡25万),怎么叫别人去研究嘛?

最后一个重点是,二战时期并不只是战争史。像苏联日本在中国东北两百万兵力大对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难道就一定比死了两万德国人的北非装甲战低吗?日本在中国内陆耗费了37-41四年黄金时间,这四年欧洲都打成什么样子了。

回到主题,把九一八当成二战开始有道理没有?当然有。但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这么讨论二战起源的问题: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简单粗暴一点儿,给二战国家分个档。

在战争爆发前的30年代中后期,大概可以分档如下:

第1档,世界级:英、德、苏,三大意识形态领袖。

第2档,可以影响第一档国家,但没有单独对抗他们的能力:自知不能单挑德国、凡事英国不上我不上的法国,谁都不鸟也没谁鸟他的美国,在英德之间游来游去最后发现游到哪儿没区别的义大利,野心勃勃但又怕苏联怕得要死的日本,等等。虽然之后路径不同,但表现在30年代中后期的世界舞台上,大概是一类的。

第3档上,跟前两者直接相关的欧洲国家:典型如芬兰,波兰,奥地利,捷克。鉴于靠近世界中心,宰相门前三品官,他们影响力比实际能力更大。

第3档下,跟前两者直接相关的非欧洲国家。最重要的是中国,再者像埃塞,缅甸这些仅有的几个非殖民地。

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梳理二战的轨迹,就可以发现,此时各个国家之间互相影响,著实盘根错节一团乱麻。想寻找一个头绪,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找到混乱的源头———这三个第一档国家,把他们之间撕破脸开战的时间当成世界大战的时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