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風雲里,個人感覺張良是最有帝王之器了,為什麼最後是劉邦贏了?劉邦的勝利,僅僅是運氣,還是真的具有力壓群雄的某方面素質?

世人一般愛說劉邦情商高,能識人用人,能得人效死。但是謀劃博浪沙的張良,不可能沒有這方面素質的。


兄台,你是腫么看出張良有帝王之器的?

他有帝王之志嗎?張良把自己定位的很清楚——王佐。作為一個「五世相韓」的韓國貴族,他的人生目標就是「重建韓國」,後來無論是跟著韓王成,還是跟著劉邦,他都盡心做好輔助,何曾有自己自立山頭天下逐鹿的理想?

劉邦看見秦始皇,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嘆。項羽看見秦始皇,也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張良從始至終就沒有現在鬥爭的前台,並沒有承擔帝王的相應責任,你是咋看出來他有帝王之器的?


想必完整讀過史記的人很少,上過學的,都學過鴻門宴,單以鴻門宴一文來分析:

1,項伯是要去還張良一個救命之恩的人情,結果一番操作之後,成了鴻門宴上「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見一面的人就能讓他效死命,這到底是怎樣才能做到?

2,鴻門宴與項羽一見面,劉邦開門見山就是正式道歉,這在今天很多人都不懂這個道理,很多時候,如果你誠懇道歉,就可以解決很多事。

3,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鯫生說我與(有個SB給我說聽的),黑鍋還是自己背了,沒有出賣誰。項羽:你部下曹無傷跟我說(對你的誤解,不是我的錯),你想法很大呀,隨隨便便就把人給賣了。

4,道歉也道了,各路諸侯也看見了,項羽已經沒有合理理由再攻打自己。但是留在鴻門宴,生命還是可能遇到威脅,於是劉邦「尿遁」了。

5,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萬一項羽還是要打我,我回營了,總歸還是好些。

6,白璧一雙,欲與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劉邦懂得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的道理。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而撞而破之.......如果劉邦之前獻,可能就和玉斗一樣的下場。

7,沛公至軍中,立誅曹無傷。

張良在鴻門宴上的作用是:引見項伯;告訴劉邦你守函谷關是不對的,讓劉邦知道自己犯錯了(不意識到犯錯了,怎麼可能改錯呢);中途喊樊噲進去解圍。剩下的都是劉邦自己的「騷操作」,不是張良或誰誰教的,「沛公殆天授」有張良很拜服的意味,張良知道的提出的劉邦能懂,劉邦會的張良學不來。劉邦是自己有本事才做了天子,你對此還有什麼疑問么?

至於運氣一說,挺尬的,等你到了48歲的時候(基層小幹部一名),還一事無成的話,你會覺得自己運氣好?


張良有才華,但是身體健康極差。身體不健康,精力就差。當謀士之前,他自己起兵抗秦,但是都戰敗了。

他明明懂兵法,為什麼戰敗?

每日行軍顛簸,不分晝夜看戰報,處理軍務,他身體抗不住。

他永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卻永遠做不了。但是他可以告訴劉邦,劉邦可以做。

但是他確實有能力,所以張良可以,且只能當謀士。


劉邦能當上皇帝是他有領袖才能,而且在古代舉世無雙,沒有哪個皇帝在這方面能超越劉邦的。


張良是韓國貴族,基礎很好,但是他適合做謀士,做不了統帥,各自的分工不一樣。劉邦識人用人中國沒有幾個帝王能趕上,個人感覺就李世民/和武帝能比一下,還有劉邦心胸開闊,能容人,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品質。其實對帝王的要求很高,基本都是要麼白手起家,自己學習能力超強,要麼經過正規教育,基礎非常好,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天賦,當然還有運氣,成事在天!


我看了這麼多邊歷史,歷史事實就一個道理,就是不講道理

你可能認為張良是那個時期水平最高的,不好意思,他不能當皇帝。不過張良就不想當皇帝,他過的未必不如劉邦。

至於劉邦為啥能當皇帝,打敗強秦霸楚,劉邦自己說過。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因為劉邦全能,總分第一,而且是那種吊著三傑打的總分第一。劉邦雖然單科不是第一,但人家單科都是第二,相比手下都是一幫偏科極其嚴重的人,偏科的人是沒法服眾的


張良最有帝王之器啊……

「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

這大概是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