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他真是只能做到西楚霸王,不能做皇帝。

在「秦國」滅亡的時間節點上,項羽只是楚將當中聲望作為顯赫、最具政治影響的一個。

除項羽之外,楚國還有其他武將,比如劉季。

除楚國之外,天下還有其他列國,比如齊國。

這個時候,項羽頂到頭只能當昔時勾踐的「霸王」,前面能貫以伯就已經很不得了了。

至於為什麼後來沒做皇帝…

…因為打仗打輸了唄。

我也不知道這事跟「老世族」有啥關係,秦公室、楚公室均為周王朝最古老的世族之一,最後都做了皇帝,只是秦公事做皇帝的時間比較短,楚公室更短。


按照這個邏輯,你考試為什麼寧願做第二名,也不願當第一名。

項羽沒考上皇帝,不代表人家不想當皇帝。

項羽只考上西楚霸王,劉邦也只考上漢王,第二次考試劉邦才考上皇帝。

當皇帝不是你想當就能當。

至少要得到韓國、楚國、趙國、魏國、齊國、燕國的國君的支持,項羽才能當皇帝。

跟隨項羽入關的都是各國的將領,只有魏王魏豹、韓王韓成是國君。

楚將:項羽、劉邦、英布、吳芮。

燕將:臧荼。

趙將:張耳、司馬卬、申陽。

齊將:田都、田安。

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

項羽只得到入關各國將領的支持。

燕王韓廣、趙王趙歇、楚懷王熊心、齊王田市都沒有入關參與這場分封。

這場分封,這四個國家的國君是不同意的。

因此引發了這四國將領的叛亂,這四國將領回去後都和他們的國君打了起來。


項羽是浪漫的失敗者,他的失敗凸顯了理想主義者的困境。

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項羽處理秦國,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心態。表面上看全是仇恨,可是你把所有的事連起來看,你會發現除了仇恨,還有一種巨大的恐懼。


秦王朝這種文明方式,他從頭到尾就覺得完全無法接受,什麼皇帝,你整個的那套制度,只要是跟秦沾上關係的任何東西,就做出神經質的、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趕緊給清除掉。


他簡單的處理讓天下回到那個事實上已經死亡的政治制度裡面去,就是分封制,他覺得在那個制度里,我可以蓋上大棉被安然入睡,整個世界就安寧了。


他基本上把這個國家按照原來的分封制,分封給自己看著順眼的、有功勞的、親近的人,一通分封。 一共分封了十九個國。但天下秩序沒有人維護,所有人又開始打成一團。


我想說的是理想主義不能說不好,人類文明發展往往是靠理想主義者在推動。可是理想主義走到極端之後,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不大關注其他人的利益。


項羽其實就是一個性情少年,小時候不好好讀書,後來學武也不好好學。那就問他,你要學什麼?他說我要學為萬人敵。


但是他們家是有血統的,他爺爺叫項燕,他爹叫項梁,都是楚國的貴族,帶兵打仗的。楚國跟秦國那是多少年的國讎家恨,項羽從小就知道,我爺爺是被秦國人給弄死的;後來他又知道,我爹也是被秦國人弄死的,我們楚國就是被秦國滅掉的。一個性情少年,對秦國充滿了仇恨。


陳勝起兵之後,原來的山東六國紛紛復國。可是這個時候復國,你幾乎沒有什麼基礎,幾乎就是殭屍般的復國,除了楚國因為有項羽,算是一支靠譜的力量。其他什麼趙國、魏國、齊國,也都復國,只是有一個樣子。這種「殭屍復活」是不經打的,章邯滅掉了陳勝之後,當然就要接著滅剛剛復活的六國。


而且這個時候秦王朝已經緩過神來了,原來國內空虛是因為主力部隊派到了北方防守匈奴,現在趕緊回撤吧。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叫王離,這個人也是個名將,就帶領一部分北方的邊防軍,加入到國內戰爭當中來。


王離和章邯之間就形成了很好的配合,章邯特別善於搞後勤,搞後勤去;王離就帶著幾十萬部隊,追著這六國打。打來打去,最後的決戰就爆發在今天河北一個叫巨鹿的地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表面上諸侯聯軍,還有 10 萬人,可是這都是殘兵敗將,最後是被王離的 40 萬大軍死死地圍在巨鹿這個地方。

但是這個時候,舞台上突然蹦出來一個人,如果這個人不出現,下一幕可能就是章邯、王離這些人來表演了。這個人就是項羽,後來著名的西楚霸王。


項羽的爸爸叫項梁,本來跟章邯打仗的時候,已經被打死了,楚軍事實上也不行。你就可以從這個細節看得出來項羽的重要作用,這真是以一人之力扭轉整個歷史的乾坤。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叫「破釜沉舟」。


項羽帶的人不多,歷史記載不過 5 萬人,面對 40 萬圍得像鐵桶一樣的巨鹿,就是秦軍的包圍大陣,這 5 萬人衝殺上去,居然把王離給打敗了。乘勝追擊,又遇到了章邯,章邯手裡還有 20 萬人,就是拼湊出來的那 20 萬,刑徒、壯丁那些人。章邯一看大勢已去,算了吧,投降了。


這就是歷史的戲劇性所在,原來那個總體的優勢是牢牢掌握在秦王朝手裡的,可是就因為巨鹿之戰,這局部一敗,結果滿盤皆輸,秦王朝算是把家底都給賠進去了,再也沒有後備力量了。


可能你還記得,秦軍還有一部分主力,50 萬人不是南征去了嗎?這幫人為什麼不回來救駕?回不來了,路途太遙遠了,後來這幫人乾脆在南邊割據稱王,建立了一個南越國,不再摻和中原的事情了。秦朝的皇帝在咸陽就剩下一個孤家寡人,這是第三任皇帝,叫子嬰。


劉邦成了推倒這最後一張多米諾骨牌的人,劉邦沒有實力,參加不了巨鹿大戰,但是他大搖大擺,輕輕鬆鬆地從南邊進入了關中,正好子嬰一看大勢已去,出城投降,秦朝至此滅亡。


當然劉邦這個時候不行了,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鴻門宴,項羽就過來了,說一邊去,你先進來你就為大嗎?哪有那個事?滾!然後整個天下就落到了項羽手裡,他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在歷史上我們看到,項羽處理秦國,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心態。表面上看全是仇恨,可是你把所有的事連起來看,你會發現除了仇恨,還有一種巨大的恐懼。


大概是這麼三件事。第一件事,章邯帶著 20 萬人向他投降。挺好,投降了。我拿你們也沒辦法,這樣吧,全給埋了吧,生生就把這 20 萬人直接坑殺。這 20 萬人是從山東六國徵發來的囚徒和民工,他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你項羽為什麼要用這麼殘暴的手段去對待他們?你至少搞個甄別好不好?你只把秦國人坑殺掉,我還能理解一點。


可能有人會抬杠,說原來秦國不是把趙國的降卒 40 萬,在長平之戰之後也坑殺掉了嗎?這叫一報還一報。這麼談問題就叫抬杠,因為秦國當時這麼干,雖然手段很殘暴,但是和它的戰略目的是匹配的,它一定要把當時它的一個強敵,趙國的國力給幹下去,這麼干可以理解。但項羽為什麼要這麼干?這是一個不可理解的地方。

第二件事,是子嬰的下場。子嬰是秦朝的第三任君主。始皇帝、二世皇帝胡亥,第三任就是這個子嬰。子嬰不是秦始皇的孩子,秦始皇的兒子已經讓胡亥全部殺光了,這個子嬰其實是一個非常賢能的人,當年胡亥殺他兄弟的時候,他就老跑出來阻攔。


後來他繼位。他是被趙高扶上位,他覺得趙高不是個好東西,馬上就想辦法誅殺了趙高。這麼一看,這是個明白人。後來他也不去做無謂的抵抗,直接出城向劉邦投降了。劉邦說好樣的,我也不殺你,將來你還當秦國的國王。甚至這兩個人一度關係還處理得不錯,還經常一起聊個天什麼的,劉邦還很虛心地向他學習。


可是等咸陽被項羽給接管之後,二話不說,直接就把子嬰給殺了,而且用的是當時最殘暴的一種刑罰,叫腰斬,就是秦王朝當年處置他們丞相李斯的那個刑罰,直接從中間砍兩段。就算你對人家子嬰不放心,怕秦國的力量死灰復燃,能用一杯毒酒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血腥?這是第二個不可理解的地方。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27 篇內容

鹽選專欄

羅輯思維(全 5 冊)

羅振宇 作者

¥199.5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03-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八月之光八月之光視角永遠比事實更吸引人,也更能迷惑人!

弒君之後,來不及被推舉登基做皇帝,就被幹掉了。


弒君之後,來不及被推舉登基做皇帝,就被幹掉了。


不存在「願不願意」的問題,他還沒走到這一步就輸了,就這麼簡單。他如果在楚漢戰爭中能搞掉劉邦、韓信、彭越和英布這些人,最後也一定會稱帝。

劉邦稱帝也是在滅了項羽、收了韓信的兵權、中原大局已定之後,在此之前他也只是漢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