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高三學生。我很喜歡看《十三邀》,但也許由於年齡、閱歷、學識等的限制,我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收穫。許知遠與受訪者之間對話的關聯性、內在邏輯關係、話題背後的意義等等等等,我不知道如何看待,如何挖掘,如何解讀。(這也許和我自身消極被動的學習態度有關,如何改變這種心態呢?)

我的另一個困惑在於閱讀或觀看與個人知識背景相差甚遠,難以理解的書籍或其他東西是否有必要??

因為,我並不能理解個中內涵,讀了看了也許就是在浪費時間。也容易造成「看了即懂了」的自我欺騙的假象。


這個問題我也可以看做,《十三邀》這個節目到底與其他節目有何差異嗎?怎樣的稀缺性讓我們選擇看它,而我們又看到了些什麼?

首先,許知遠,你不了解他,沒看過他的書,都不影響你知道他的標籤,人們主觀就愛貼標籤,他是出了名的憤怒的知識分子。

沒關係,人家片頭說明白了,我看世界就是帶著偏見的,你何嘗又不是帶著你自己的偏見來看許知遠呢?

我同意沒有偏見就沒有觀點,因為那樣你就沒有了立足點。

他採訪對象的選擇,多數也帶有一點他的偏好,但是看它也因為他願意突破自我的設防,去看二次元,去看奇葩說,去看李誕,去看薇婭。

我喜歡他採訪的多樣化,是一種互聯網時代,每一個大數據背後都只推送你的喜好的破圈。

淘寶,京東,所有購物網站都在標籤你,你的需求被你一次一次地點開和忽略中,形成了所謂的用戶畫像。這商業互聯網後的千人千面,最終只會讓你陷入越來越狹窄的小圈子裡。

消費主義的直播帶貨讓你覺得主播們比你更懂你自己。

抖音,頭條這些資訊網站何嘗又不是這樣操作呢?他們的目的是分割你的注意力,要你有持續打開它的動力,什麼東西你點贊了,就是在這個虛擬世界給你想要留存的東西投下了寶貴的一票,這一票很算數。

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了可以被明碼標價的流量,一個粉絲多少錢,一個水軍文多少錢,一個身份信息多少錢。

我們在被這些東西綁架的時候,總有一些有態度的東西是值得留存下來的。

而此時《十三邀》出現在我的視野。在虛擬世界裡我願意為它投上一票。

它不是完美的,他也在突破、許知遠本身的知識儲備和外界消費主義的斷層,你可以明顯在他與採訪對象的對話中感覺出來。

有一點我覺得有趣的是,這個節目的剪輯很喜歡放出來你能體會的尷尬,一般電視節目就一定要滿,一定要連續,似乎決不能斷。但是這個節目讓其本來的尷尬就這麼溢出屏幕,不排除他們的故意為之,因為你和不認識人的談話必然會有這樣的時刻,看上去顯得更真實。

我喜歡那些不說話時,許知遠和採訪對象在同一個場景里的那些靜謐的鏡頭。有點像是畫畫中的「留白」,這一刻無需語言,但留給觀眾一些消化剛才觀點的緩衝時間,又或是留給觀眾更多的想像力。

而許知遠本身似乎也在慢慢變得更願意尊重,也更願意釋放溫柔。

看的過程中,採訪對象有自己感興趣的,也有完全不了解的。

但我卻刻意不只去看自己感興趣,而選擇去聽聽另外的聲音。

也正因為如此,才收穫到了最近幾位寶藏級別的人物,一期許知遠和項飈,一次行雲流水般的訪談,可以定義為《十三邀》最贊的一期。

另外一位歷史學家許倬雲,還有曾經的商業大佬牟其中,包括新一期的作家金宇澄。看完都讓我受益匪淺。

因為每一個人都代表了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新的視角和方式,而它們各不相同卻又一樣魅力無窮。

你能看到歷史的視角探究人們最終的困惑都是尋找人生的意義。

你能看到人類學家對周遭變化的深刻洞察,你能看到文學記錄下讓人產生共鳴的文字魅力,人們本質都是愛看故事會,你還能看到商業鬼才如何興盛衰落,最終大家都逃脫不過生命的輪迴。

https://news.qq.com/zt2019/ssy_s4/h504.htm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反倒因為採訪的樣本足夠多,你才能發現一個節目各種各樣人, 原來你的價值觀與誰可能是一致的,與誰又相差甚遠。

我們可以不同,但一樣表示尊重。

每個人不是因為一個觀點存在的,人本身是動態和變化的,你原本以為不贊同的人也能發現你可能贊同的點。

對於提問者是高三學生。關於喜歡卻沒有實質性收穫的問題,我倒覺得不是問題。

因為你看了,它就在你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看不懂是因為年齡和經歷的限制,也許某一天你偶然想起,發現它在你身上發了芽。

看這樣的節目,完全不需要這麼重的功利心,一定一定要怎樣才是沒有白看。

同樣的時間,比起刷短視頻,看7天就忘的轉瞬即逝的新聞,這還算個不錯的選擇。擴展視野是什麼?是你看到別人的想法與你不同時,引發你的思考。這是最寶貴的。


《十三邀》剛好是我剛進知乎時寫的答案比較多的幾個,恰好回答了你我在每一集里看到了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許倬雲??

www.zhihu.com圖標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牟其中??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綜藝《十三邀 第四季》第四期:許知遠對話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

www.zhihu.com圖標如何評價《十三邀》許知遠對話金宇澄??

www.zhihu.com圖標

看書可以拓展個人價值觀,看影視只能迎合本人的價值觀。所以,這個事情強求不得。我前幾年看十三邀的時候,覺得這個主持人有丑又二,盡問一些無病呻吟的問題。去年年底看的時候,突然發現對這個節目觀點改變了好多,可能是因為自己這兩年讀了一些書,經歷了一些事,對世界的理解也隨之而改變了,所以就更容易享受這個節目了。這是國內最好的訪談節目吧,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如你所說,現在只是知識積累不夠,所以看起來比較無感。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會深入,好奇的東西會探尋,唯獨怕那些他人強加的所謂牛逼的東西。這些東西,即便很有營養,也味如嚼蠟。

不過我個人小時候讀書,是什麼都讀的,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很正常。但讀了和不讀很不一樣。因為最終你走上社會,遇到很多非我族類的人。有時候哪怕懂一點也就有了溝通的基礎。

十三邀實際上圍繞的不是知識,而是人文。這是許知遠個人的主軸。他會把不同的人都拉到人文這個角度來談。

人文這個事情,高中生理解起來當然有些困難。但閱讀閱歷到了一定地步,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人文的價值。

人文有什麼價值呢。比如說如今當下遭此大疫,從本能的角度都是以鄰為壑,從人文的角度,你至少會感到悲憫。

悲憫有什麼好處,悲憫才讓人類團結。而價值觀的團結呢,才會戰勝一切。


知識確實是有門檻的,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情都會幫你更好的理解。其實蠻有意思的是薇婭那一期。我覺得那一期內容很無聊,但是許知遠自己的目的本來是想要探究消費主義社會。他和許倬雲談這個可以,和項飈談這個可以,但是和薇婭談談不出來什麼,因為對她的知識水平造成了她對知識的敏感性不夠。從淘寶直播到網路購物再到信息時代和消費主義的興起,這背後的社科知識和理論數也數不清。當然薇婭在這個時代是個非常成功的個人。但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可能自己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此。

知識的敏感性是個挺玄的詞,題主才高三,不用著急,記得多體驗多思考,以後總能體會到的。並且隨著上大學,讀研,你周圍的人會越來越和你知識水平相當。那時候就可以深入討論,進行消化反思,收穫自己的思想觀點,和一堆吹b朋友(並不)。


不請自來,這個問題我想答。

《十三邀》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節目。某種意義上,我是因為《十三邀》才更加註意許知遠的。

包括許知遠的早期作品,我並沒有讀過,我最近才開始讀《青年變革者:梁啟超》。

(btw 這本我很推薦,很好看)

好像忘記了是怎麼知道這個節目的,但最早看的應該是:林志玲、西川、二次元,這幾個。

西川老師是我非常喜歡的詩人,許知遠對話西川那期也是非常精彩的一期。

不過,在《十三邀》這個節目里,我可能漸漸更喜歡看許知遠和「異質」的人對話,碰撞

這種碰撞的結果有好有壞,許知遠因為這個節目引發的爭議、嘲諷即為明證。

但如果你問我看《十三邀》看什麼,我大概會說,是在看許知遠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撬動與他不太一樣的個體的世界。

其實對話王小川那一期裡面,有一個東西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王小川說,

(許知遠)你做節目為什麼有人看?因為你首先有一個ego,你去碰對方,但是又有留白,讓對方展示他的ego。(大意如此)

總體上,許知遠在節目里維持了自己的個性、風格,他沒有選擇徹底讓出自己,而是帶有自己的預設(類似於他自己提及的「偏見」)。

比如說,許知遠經常會問,你不擔心XXX是淺薄的嗎?你會擔心過度娛樂化嗎?

其實他在這樣提問的時候,他已經帶出了一個自己的預設,那就是,淺薄和娛樂化是不太好的,至少是不值得過度宣揚和肯定的。

這樣的預設對他的訪問對象來說,其實不是普遍適用的,甚至可以說,普遍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下是我的理解:

對西川、項飆這樣的知識分子而言,淺薄和娛樂化已經不是他們關心的社會議題了,他們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領域,選擇在自己的領域深耕和堅守價值。

對李誕、馬東這樣的公眾人物、娛樂文化的重要角色而言,如果真的擔心,他們就不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拋頭露面。不過,這兩位可以看出是有一個轉變過程的。如果是羅振宇這樣的,他甚至能發展出一套自己的體系化邏輯。(不過羅振宇不能說是娛樂化,知識大眾化?)

對林志玲這樣的藝人而言,也許她有個人的看法,但藝人不會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上去思考。藝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已經不容易了。

(以上舉例不代表許知遠實際都問過這些人,僅以此分類作參考)

說白了的話,問每一個人其實都是白問,沒有人會因為許知遠的一個提問就真的突然去思考什麼。

但許知遠又必須用這樣的提問去碰撞才有效果。

這就好像我們閑聊天,聊完了你不會覺得你突然就被改變了,但是說的那些話,你聽到的他人想法,仍然是有意義的。

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

往大了說,社會進步的起點是溝通和交流。往小了說,每了解一個人的想法,我們的認知就拓寬一點。

回到題主的問題的話,首先,高三看看這樣的節目,挺好的,即使學不到什麼,也是有益的放鬆,一期時間不長,不具有成癮性,不耽誤學習(不像我現在肝某網文肝得停不下來);

其次,我認同其他答主說的,很多問題的思考需要人生經歷,現在看不懂,將來有一天你會懂。這不是開玩笑,一個人在一兩個月都可以發生不小的改變,更不要說一年、兩年。

最後,如果你需要一個方法論,我個人建議你從上面說到的這個ego「碰撞」出發,你可以觀察許知遠和對話者之間的交鋒,許知遠預設了什麼,對方是接受、反駁還是完全跳出了這個預設,對話者又展現了一個怎樣的ego,對方有沒有試圖反過來與許知遠交鋒,還是不太有這個興趣。

最最後,我喜歡看到有人喜歡這個節目,我們同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