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依靠宗法關係下的血緣親情,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受眾。但由於不存在與貴族的血緣親情,我覺得普通百姓沒有好的理由認同儒家思想。那麼當時的百姓會是認同儒家思想還是不認同呢?


先秦時期,國家怎麼施政,還輪不到百姓認不認同,那個時候社會關係的主要矛盾是諸侯國之間的,天子已經名存實亡了。諸侯國之內,當時普通老百姓並沒有造反的能力。當時的普通百姓只有服從的權利。做為孔子來講,他要為官施政只要說服當時的諸侯王就行了。用不著顧及老百姓怎麼想。

當時諸侯國都想追求國泰民安,國富民強,好逐鹿中原。而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摩拳擦掌,窮兵黷武,你不可能穩住發育拖後期。

相對來說,儒家思想在當時應該是受百姓歡迎的(我個人看法,受限於當時百姓的思想,他們可能意識不到)。因為在我看來,儒家思想挺把百姓當人看的。你就說墨家吧,把人當什麼,當牲口啊,吃飯,幹活睡覺,完事了。什麼娛樂什麼精神建設的,那是什麼東西,不存在的,能當飯吃嘛!再說法家,把人當什麼,當機器,給你編好程序,讓你幹啥你幹啥,出錯了,對不起,砍頭!道家就不說了,把人當草木。對比儒家,雖然規矩是多了點,怎麼吃,怎麼喝,怎麼拉,怎麼撒,怎麼睡都得按標註來,但好歹能讓你幹活之餘,無聊的時候告訴你怎麼解悶子,怎麼逗樂子。對比來說,不要太幸福。

但遺憾的是,孔子雖然做了幾年官,至於好壞,沒什麼特別的記載,我想應該不會太差,最後應該還是和統治者發生的衝突而辭官的。

中國歷史上雖然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但也只有朱元璋一人最後成功。劉邦就不說了,雖說廳長算不得什麼幹部,但好歹也是能吃口皇糧的。更別說他是趕鴨子上架,起初就有一眾達人相助。

所以別總覺得封建社會老百姓有多大的話語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是一時興起瞎說的。老百姓只是上層社會改朝換代的工具而已。

孟子就不說了,整個一大憤青,混的比孔子還慘。


謝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大爆發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接二連三出現。每個思想家的出現,都對社會思潮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受到貴族及平民百姓中才志之士的認可。

孔子是諸子百家中第一位出場的(有人說是老子,但從影響力看,孔子還是最先影響大眾)。孔子辦私學,總弟子3000人,按一個班40人算,招生總規模達70多個班。其弟子遍及魯齊衛等國。孔子思想集中體現於《論語》一書(建議看方聞《論語釋義》,會對孔子思想有較清晰認識。)

孔子去世後,墨家、道家成為吸引社會關注的最主要思想。其中,墨家講完全地奉獻自己、服務於他人,大公無私,以犧牲自己求得社會進步;道家楊朱講要一毛不拔,認為只有保護好每一個人,這個社會才會進步,老子講要無為而治。

孟子出道後,以其強大的辯論能力,使儒家思想重回公眾視野,再續孔子時代的輝煌。但是,在戰國大背景下,儒家思想以其「迂闊而遠於事情」,難以幫助諸侯迅速提升國力軍力,而未被當權者採用。相比之下,法家以富國強軍為目標,措施嚴謹可行,廣受諸侯認可,一時間在政治上"獨步天下"。民眾雖不一定接受,但卻影響巨大,並成為推動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力量。

漢朝文景之治時,以黃老思想為主的道家思想佔據社會主流,但到漢武帝時,為凝聚民心,增強國力,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真正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此後,就一直堅持了2000年。現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絕大多數都出自於儒家。如孝敬父母,忠於國家,捨生取義,熱愛學習,自強不息,等等。

理解諸子百家思想,可閱幾本書:必須要讀的,是儒家,方聞《論語釋義》。其他可參考閱讀:道家,《道德經》;法家,《商君書》,《韓非子》;佛教,《金剛經》《壇經》。

如果此回答有點價值,請點個讚唄。


孔子以立禮(律也;規章;制度)為志,卻意外成就「先師」之功。

概因民智未張,此為其思想;理念推動之障礙。

這是其開「平民教育」之因。


都想著變強大,活下去,學墨家的機械,學兵家的軍事,學醫家的醫療,學農家耕種,學名家做宣傳,學小說家的神話,學史家的歷史,等等。儒家么,去教小孩子識字舊可以了


並不,先秦時期,百家爭鳴。


孔子作為私學的創辦者,意味著老百姓也可以上學了。

邏輯反溯,之前的老百姓連學都上不了,怎麼認同儒家思想?

「你吃的粟米難道不是我們大王的嘛?」——我認為這句話集中反映了先秦百姓的想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