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能听出明显的换声点但是也可以唱混声,从胸声过换声点不应该是头声吗,怎么唱的混声


强行解释,可以说对,但是严谨地说,没有换声点就等于无穷换声点。

换声点的存在是因为人类的肌肉控制并不能像机器那么精准,总会在脱离了适应发声位置的地方卡一下,而无论是头胸混声还是真假混声,都会存在换声点,除非你的内部牵引辅助闭合的肌肉比你手指的肌肉还灵活。

胸声——混声,或者说胸声——混声——头声本身个很不严谨的声音分类体系,就像把水果分成很甜的,很不甜的,中间甜的,而不是按品种分类那样。

按我的教学理论,声音按位置区分是这样的:

在说完换声点之后,我想聊聊这个问题:

什么是混声?聊一聊这个当年困扰我很久,也同时困扰了不少人的问题。

事先说明,如果看完这答案还是觉得很懵,那么我请你不要纠结了,如果觉得本答案哪里写的不够好,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个概念值得大家纠结大半年的,我敢保证来我这里上课,第一节课里我就可以让99%的人发出混声,所以说发出混声根本不难,把混声练好听很难。

那么开始说这个概念。

首先这个东西有歧义,我们可能会听说有个词叫混音,是不是跟混声差不多意思啊?

混音也可以叫混缩,是用音频处理软体把几条音轨(人声跟各种乐器伴奏的声音)做好后期效果然后合成一个音频文件的动作。

音频处理软体比如说Adobe Audition,图标长这样:

混声则是个声乐的概念,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声音(真声跟假声)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声音。

很多人看到这里也是懵的,就像十年前的目目老湿,没错我十年前也是特别纠结这个概念,因为我以前是大开大合地唱摇滚的杂讯青年,基本上没有假声。沙雕如我最纠结那会儿逮著个唱歌好听的人就问:「你这歌唱的很好啊,你这是混声吗?」

他尴尬地回复我:「额······我不知道我唱的是混声还是什么声音,反正好听就那么唱了。」

我现在可以很清楚地告诉大家,这个概念是给特定的人看的,什么人呢?真声跟假声打架的人,或者真声跟假声分得很开的人。具体表现就是唱真声特别真,唱不了很高,唱假声特别假,也唱不了很高。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肌肉僵硬挤压,只能同时存在一种情况,发声的时候特别绷紧地发中低音,发出了真声,发声的时候特别放松地发高音,发出了漏气假声。

就好比有个小目去新东方烹饪学校学做菜,特别笨手笨脚,总是被老师骂,因为他炒菜的时候要两只手来放盐,而且一只手用的空勺子,一只手用的勺子满满的盐,而且他每次只能用一只手来完成放盐的操作,所以小目做的菜要么没有味道,要么把人咸出肾炎。

后来小目换了个老师,新的老师教他既然你现在只能同时用一只手放盐,那么我教你一个新的办法吧,两只手一起放盐!

双手放盐法就是小目的救星,就像混声是那些真声太真假声太假(甚至有的人其实假声也不会发)的人的救星。

大家觉得别扭吗?我反正是很别扭地想出了这个做菜放盐的例子,混声就是这么别扭的概念。但是不代表这个概念不好用,不代表这个说法不应该存在。

反倒是跟那些真声太真假声太假的人用混声的理论来形容声音,很好沟通。

但是只要你不是真声太真,不是发声那么僵硬,都是可以自然地发出混声的啊。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我敢保证来我这里上课,第一节课里我就可以让99%的人发出混声,所以说发出混声并不难,把混声练好听很难。

扩展阅读:

自己研究不够深所以就贴别人的文章了

流行声乐教练:浅淡甲杓肌与环甲肌的高音发声方式?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换声区或换声点的概念应该先从声区做解释:

简略的说:低音区以胸腔共鸣多,声带松弛边缘厚,整体震动振动面积大;中音区口咽共鸣多,比低声区声带张力大一些,边缘薄一些,震动面积小一些;高音区进一步张力增大,声带变薄,头腔介入多。

声区一般是由声带的震动频率,共鸣情况,泛音情况,声带机能比例之类的不同而形成区域性的音色音质不同来划分的。(又要被说写论文了.....hhhhh)

所以,声区是因为音色音质的差异而存在的。而演唱中,我们要尽力消除这个差异,不然的话,我们的演唱就成为了传说中的不统一了。所以,锵锵锵~~换声的概念出现了!!

换声区指的就是由换声点拓展开的区域(几个音),这几个音就是卡在两个声区之间的部分。

换声问题主要出现的原因集中在几个小的层面:

声带甲杓肌与环甲肌的比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机能比例,这种比例的不协调非常容易让我们卡在中低声区的最顶端(甲杓肌太多)或者直接破音(甲杓肌溜了)

腔体共鸣与咬字:会把两者说在一起是因为其具有关联性,咬字其实也可以归类为腔体情况的一种,只是属于变数而已。腔体和咬字使用的错误导致管道与空气柱的共振出现问题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也可能出现一些延展性错误:比如咬字力量的错误造成声音在咽喉部过度阻塞和投射过低等等。

气息相关:很可惜大家看到换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气息,但是气息相关其实非常重要。气息对于换声的意义,

其一:贝努利效应,一个被说烂的东西,总之他会促进声带的张力和状态变化,而且更容易产生协调的力量和共鸣状态。

其二,转移力量重心,这个意义主要是针对一些日常声带使用状态不太好的人来说的。这类人非常容易主动挤压声带,将重心转移后,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顺便将声带的机能比例变成可以调谐的非紧张状态。

简单来说:声区的存在是音色音质差异,而换声点(以及延展出来的换声区)是为了解决或者掩盖其不同,将之统一化而提出的概念。

下面上视频讲解和练习:

什么是换声区?什么是混声?混声比例轻混声


混声仍然有换声点。

但不同于真假声的换声点。

真假声的换声点,是两种不同的闭合模式的切换,这种切换的不平滑性是不可调和的。

而混声的换声点是在大致相同的闭合模式下,声带的张力主控肌肉,在甲杓肌和环甲肌之间切换造成的。

在甲杓肌主导声带张力的混声状态下,如果气息强度较大时,想瞬间切换到环甲肌主导,会造成无法有效挡气,所以人身体的神经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是禁止进行切换,强制切换结果就是破音。

所以气息如果有问题,一味的使用大气量、大压力,混声仍然会卡换声点,仍然会挤卡拉扯。


首先 抛开那些让人觉得头晕的理论

什么是混声 即是真假声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声音

真声就是我们用力吼或是咳嗽的感觉

假声就是边缘振动 比如Fu Fi 这类

其实在低声区仍然会保有很少一部分假声比例

再随著音高上升不断递增 换声就可以没有痕迹

而换声点呢 打个比方 男生的第一换声点在D4 或E4 如果一味用较大真声比例去唱达到这个时候就会觉得不太舒适 第二换声点在G4或A4以上 此时仍然不准确加入假声比例的话 就达到极限或者破音 按照比例过度 就可以顺利度过这个换声点 但它仍然是需要主要控制的 且换声点的混声并不容易唱 在初学时 很可能C5 D5的质量要高过A4 B4很多

其实声乐并不是碎片知识的堆砌 从站在那里 到开始吸气 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有细节 细节的正确是要不断发现错误 调整 纠正的 而任何一个细节的错误和缺失就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僵硬啊疲劳啊 这些都是你不正确的体现 并不是需要你更努力去克服的东西

所以不要盲目去练 一旦不舒服马上停下来


确切的用声乐专业理论来解释这个命题的话,是仍然有换声点的!比如说林俊杰和王力宏经常使用混声技巧来诠释歌曲。他们也会出现破音或者要换声的时刻。但是混声训练得好,会使换声点变得很自然,通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