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的时候,委屈的时候,心真的能感觉到一丝一丝的抽动和酸疼。紧张的时候,心也会压抑和颤抖。按道理说,所有的感觉都应该是大脑产生的,但为什么很多感觉都要用心怎么了来描述。

———————————————————————————————————————————— 我在想,心是不是就像皮肤之类的一样,是一个感受器或者反应器。皮肤在接受外界刺激(比如针刺)后会把信息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然后大脑产生痛觉,再把痛觉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回去做反应(不是走中枢神经那种)。其实是大脑告诉我们是手疼。心也如此,在接受外界刺激(比如失恋,蒙冤受屈等)后,产生了某些化学成分或者别的变化,在大脑产生反应,然后告诉我们是心痛。 求大神解释一下。好久不学生物了,有点乱,多多包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谢谢邀请。

对这个问题了解的有限。简单的说,某些心理活动会引起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的活动,进而影响心脏活动。相比较脑活动,可能人们更敏感于心脏活动。在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之前(近一百年),人们更多的会将一些心理感受(比如:情绪体验)联系上心脏活动。这种心理和心脏活动的联系可能导致在言语上出现用「心X」的词语来描述心理活动。虽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这种描述并不正确,但却是人类认识心理活动的开始。

举几个例子:Paul Ekman 在1983年发现不同的情绪体验会导致不同的ANS活动。其中的ANS活动就是通过心率变化(Heart Rate Change)测量得到的。婴儿的情绪体验也能够通过心率变化反映出来。Campos等人发现,当5个月大的婴儿见到陌生人在靠近的时候,心跳速度会加快,反映出焦虑情绪的产生以及注意力的集中。至于哪些心理活动和心脏活动存在以上的关系,以及这种联系是通过怎样的神经机制产生的,我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感兴趣可以搜索相关文献。References

Campos, J. J., Emde, R. N., Gaensbauer, T., Henderson, C. (1975). Cardiac and behavioral interrelationships in the reactions of infants to strang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589–601. doi:10.1037/0012-1649.11.5.589

Ekman, P., Levenson, R. W., Friesen, W. V. (198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distinguishes among emotions. New Series, 221, 1208–1210. doi:10.2307/1691002


这不是一个生物学或者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语言问题。

为什么神经系统对人类的感知觉、情绪、认知等功能作用更大,而人类却用「心」这个词来描述这些行为呢?

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学要叫做心理学而不是脑理学或者神经系统理学?

很简单,我们的语言是继承自古人的,而古人认为心脏是人类的感知觉、情绪、认知等功能的中枢,换言之,我们今天认为是脑的那些功能,古人以为是心脏在做。

今天我们可能会以为古人犯这样的错误实在是太愚蠢了。但回到当时,如果你出生在古代而没有拥有现代知识,你会发现他们这样的想法是最合理的。感兴趣可以系统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有较为系统的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理论,盖伦的想法也很系统。心脏扮演思维的功能的想法直到最近几百年才被放弃。

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一定要修改我们的语言。就像我们今天依然说「太阳东升西落」,而不是地球自转到什么角度了。
心碎综合征
题主一定死单身狗……你没体验过遇到喜欢的人时的心跳加速么?!管这叫「心动」不形象么!?失去爱人后心脏绞痛的真实的生理体验你没有过!?


哈哈 这就像心理学是研究大脑里的活动 却偏偏叫心理学一样╮(╯▽╰)╭
我觉得你可能没有真的痛苦伤心过。真的,确实是心那个地方很疼,还真不是脑子疼
因为难过的时候心会痛,脑子不会痛,也不会酸,恩,可否理解为大脑让心脏作用了
那是因为心真的会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