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們開始失去信仰的時候。

聖經里說得很對: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這樣說吧,如果一個信仰基督的人,扶老人被訛詐了,被訛詐的人絕不會因為怕麻煩、怕花時間、怕費精神,就只在網上到處訴說自己的慘狀,然後,就算了;相反,肯定會讓敲詐的老人獲得應有的懲罰,然後下次遇到需要幫助的老人會繼續毫不猶豫伸出援手。但是在沒有信仰的人這裡,只會自認倒霉,不願意維護公正,而且在網上到處宣傳自己的不幸,人們會同情他,會罵這個老人,這樣他也收穫了別人的同情,但是他的經歷使其他人喪失善的信念,那這個當初扶老人的人其實是做了一件惡事,就是阻止了人心的善念。

而且其他沒有信仰的圍觀者,他們會指責這個站出來維護公理的基督徒,會說幹嘛跟一個老人計較,老人家裡很貧窮你還讓他賠償,沒訛詐到就算了下次小心點,何必咄咄逼人呢,他得不到周圍人的同情和支持。因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他如果去走法律程序提起訴訟狀告這個老人敲詐他,他就要花時間、花錢、得罪他的家人,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可能得不到任何賠償,所以僅從人趨利避害的本性出發,他可以咽不下這口氣,在網上發發牢騷,輕易就能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支持,這樣做是最科學利益最大化的。

所以能支持人去較真到底的,只有堅定的信仰,而且是正確的信仰,不是教人躲避/阿Q精神自欺欺人的信仰。這樣,這個信仰基督的人因為去扶老人被訛詐,他在維護自己公義的同時也替社會維護了公義,維護社會的正氣,損失的僅僅是他個人的時間精力金錢和有些聖母們的指摘冷酷無情,這才是真正的行善。說到這裡就想到一個現實的例子。前段時間袁立跟江蘇衛視互掐一個演員的誕生這個節目。其實這件事情已經很清楚了電視台自己也承認了,就是節目組把演員們休息時間的錄像亂剪輯偽裝成正常表演播放出來,使袁立的言行舉止像一個神經病,以此來承托一個小鮮肉最近人氣比較火的演員讓他毫無懸念晉級,又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和可觀賞性。其實這不是電視台第一次使用這種手法,之前對這個節目很多演員也是胡亂剪輯,以滿足觀眾的心裡預期,但是其他被坑的演員都只有他們的粉絲出來打抱不平(他們的粉絲居然知道哪些鏡頭是排練的那些是預演的,我覺得應該是被告知的),而演員自己都毫無表示默默無聲,因為他們知道跟一個省級衛視的電視台較真絕對沒什麼好處。正是因為他們的縱容和默許,這個節目一直做得風生水起,結果遇到袁立了。袁立立馬跳出來高調指責這個節目組,並且把證據展示出來,真正可以說撕破臉了,因為確實證據確鑿,袁立又不願意私了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最後以電視台承認事實把責任推到一個臨時工剪輯出錯上,道歉,這個節目也因為公信力喪失而半路腰斬了。

這件事情對於大眾來說,肯定以後電視台怎麼也會收斂一下不敢隨便亂剪輯明星演員的視頻誤導觀眾,是一個善事,對其他所有明星和觀眾都是有利的,損失的只有袁立一個人鬧這件事的時間、精力、心情,還有各衛視台的內部人情關係「不敢招惹她」損失她的演員明星機會和收入。

但是因為她的較真和執著,不裝可憐最後又勝利了(一般人都同情失敗者),很多人並不喜歡她,覺得她拿公益說事太高調,神經叨叨的。其實袁立是自己在做公益並沒有成立什麼基金,也不用大家捐款的(不像有些明星的基金是利用自己的明星效應讓大家捐款他去做慈善當然這也並沒錯),之前也沒怎麼宣傳,這次大家知道還是因為江蘇衛視把她休息的時候私下跟其他明星請求幫她做公益站站台的事情播放出來以此來表現她的神經病大家才知道的,至於她的性格可能確實不是那種中庸平和的,但是她實際上在這件事情里她是受害方,就有很多人在網上因為這件事而謾罵她,由此可見沒有信仰的圍觀者是多麼是非不分,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想做一件善事是多麼困難,因為他沒有堅定的心,得不到客觀的支持和評價,所以導致現在願意做善事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做了反而得不嘗失。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信仰的缺失。所以我希望畢生致力於宣揚正確的信仰,教大家做一個有信仰,活得清楚明白,自由快樂,又利國利民的傳教者,而不是讓大家誤認為信仰就是精神麻痹,自我慰藉,毫無用處的東西。我這裡所指的信仰是基督信仰,因為我是一個基督徒。原創僅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

行善真的需要,智慧,善巧方便。

比方說你利益某人,但他卻去造更多的孽。

南懷瑾老師當年就遇到過這事,他開藥治好了一個人,那人病好了,然後害人去了。他老人家為此後悔了一輩子。利益人還要知時只量。給你個反面教材。唐太宗有個好基友,一直關係很好,後來太宗做了皇帝封了他兒子官,但就沒給他封官。魏徵問太宗為啥不給好基友來一個?

太宗說:不是我不想,是他沒這個命,承受不起的。不過你既然說了,那我就封吧。

你猜結果?封官聖旨到的當天,太宗好基友當場暴斃。什麼能給什麼不能給,自己一定要會判斷。

你要給街上一乞丐一百萬,搞不好他明天就拿去賭博吸毒了。

《春秋》開篇里孔子說過:給一個人他不應當得的,就是害他。

因為行善也要觀察因緣時節、也要智慧和善巧方便

越大的善行越要謹慎,這不只是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對方的接受程度、對他是不是真的有益

行善,還要保護自己,那心中一定權衡得失,得失之間,體悟自心的變化,心自然變得清澈。

清晰自身所求,方可不迷不惑


把行善和做事工作看的長遠一些!

事業忙碌的時候先忙事業不忙碌的時候好好修行行善!

佛法不離世間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