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活中始終是抱著同情和寬恕的心去對待常人的(雖然自己這樣說沒什麼說服力,但事實如此啊)

但同時作為理性至上者,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我要行善。為什麼我應該遵守道德?為什麼我要做這些對我沒有利益的事?

PS:我不會去想我幫別人後別人對我的回報之類的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幫助別人?在沒有回報的前提下?(我知道我應該這樣做,但是我不知道原因)

emmmm。或許有點道德高地的樣子,但我確實是這樣的。

能幫我回答一下或者是分享一下你們觀點嗎?謝謝啦(??ω??)??


謝邀。

就個體而言,題主所問的回答其實很簡單,夫子曰:

我欲仁而斯仁至矣。

也就是說,不需要理由。人不是機器,不是什麼都需要理性找個理由的。人還有情感,有時,喜歡就夠了。不要把人當成機器,只想著理性而忽視了情感,否則你最終就是一個趨利避害、完全受利益趨勢的小人。因為,善,不需要理由,善本身就是理由

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就在於理性和善。理性使得我們可以學習來適應並改造自然,從而獲得無上的偉力。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個人再如何厲害,面對大自然都是無比的渺小,我們的偉力來自文明的積澱、來自群體的加持,所以,作為人,我們必須維持群體並推動群體的進步。而善就是用來低成本的維繫群體協作的。

也就是說,人之為人,理性和善是並列的兩大支柱,理性為工具,善為目標,所以善本就無需理性來支撐,反而要成為理性的價值判斷依據。

此外,人也並非遵從內心來行善。儒學雖推性本善,但我反覆說過,人是社會性動物,天生具有的是動物性,趨利避害而為慾望之源,乃是人的動力所在。同時,人所處的文明通過後天教育的方式來塑造人,為其植入社會性,在人的內心植入價值判斷、植入是非曲直,從人的內心約束慾望的泛濫,此即人的善之源。

所以人是天生的動物性和後天的社會性的混合物,而非天生本善,只是儒學為營造一個善的氛圍而推人性本善,其間的差異就在於,文明的塑造能力。傳統中國是低流動性的熟人社會,所以文明塑造能力強,人在其間自然生長都可自然習得,所以說性本善也差相彷彿了。而今天的中國流動性高、還是一個多元價值觀的多情境社會,人是難以自然習得的,所以必須加強後天的教育灌輸。

至於題主所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幫助別人?在沒有回報的前提下?】

善是有回報的,即便是對於個體而言。這種回報就是精神上的撫慰,即自豪感、驕傲感、滿足感、欣慰感以及優越感。就是這種精神上的強烈回報,才能讓我們義之所在蹈死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

物質慾望終有窮,但精神回報卻是用之不竭的。所以任何一個文明,以狼文化起家之後,都必須形成一個以善為訴求的文明內核,否則便如希臘羅馬故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而我們中華,這種善的內核,就集中體現在如下層層遞進的三句話中了:

與人為善

擇善固執樂在其中矣


善,是正確的意思。

我們的生命譬如一棵樹,善就是,一切陽光、空氣、水,離了這些,這棵樹雖然一時半會不會枯,但是已經走向枯亡。

善不是額外去做的事情叫善,而是指每一個當下做正確。


謝謝你的邀請!我談一下我的體會。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讀了好幾遍你的問題,最後實在不知道如何說就冒出了上面這句話。但我又想了想,堅信了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所以久再多說幾句。 1、我們生活的環境或者說這個世界有一個價值觀或是淺在的意識,就是有善惡的區別。這個區別不同於喜好和厭惡,不同於好與壞,不同於愛和恨等等。這種善惡的並存似乎高於其他並存而對立的幾種特性(暫且用特性這個詞吧)。就我所知,當一個行為產生時就會因其唯善或唯惡而產生差別,以至將行事之人引入不同的道路,或產生不同的結果。佛教中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說誰大度不大度,可以做了不承擔後果。你想不想要,這個世界的淺在規則也是這樣去歸納和整理這件事情的。所以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前程由不得你啊!

2、排除所以的原因或淵源,在沒有任何的前提下,你居然行善了,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不是因為你行善這個行為沒有原因,也沒有淵源,沒有任何前提。是因為你不知道。當你知道了,你會覺得,「哎呦,我幸虧是這樣做的」。

3、當一個好人做了好事,並且說出這件事情,表達自己是一個好人。這是值得推崇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這不算是戰在道德高地。道德對現在的人確實是高地,為什麼呢?原來的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現在我們也在講厚德。那麼怎麼德就成了高地了呢?

4、過去有句話:「施恩圖報非君子」。當人有目的的做好事時,用現在的標準來看,也不能算是不好,總比那些不做好事的人強。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向高標準看齊呢?就象小時候念書考試,總和分低的比是會挨罵的。

5、誰說你行善對你沒有利益呢?你是如何看待利益這兩個字的呢?

綜上。你是好人,做了好事。而怡怡是你總做好事,所以才會有人說你是好人。

以上,不當之處,請諒解。


你這個問題其實特別大,極其難回答,不同的倫理道德會有不同的善的標準,我就根據前人的思想供你參考(hushuobadao)

沒有定義清楚問題之前,所有的分析都是空中樓閣,想要搞清楚善先得找到其根道德,現在就對道德進行幾個定義:

第一種是從行為結果看,佔在全局的角度衡量效益,這個行為發生後做了是否能讓更多的人幸福。

從這個角度去看,善是知(計算分析能力)和行。

第二種從動機考慮,義務論。

把道德當做義務去遵守,其中包括宗教倫理(宗教規定你需要遵守的義務),理性為自己立法(理性帶來的義務,把這件事推而廣之以後世界更好,我就認為他是道德的),社會契約(作為社會人應當履行的義務)。

基督宗教里,亞當夏娃受了蛇的引誘吃了知善惡的果子,這就是被慾望驅使逾越安排的本分,約伯記受難後忿忿不平,然後就被上帝一陣教育。所以善就是信仰,接受,本分。

理性又是一個大概念,我沒能力定義,就略過吧。

社會契約是指人作為社會的人享受了社會帶來的利益,所以需要維護秩序,這是你享受帶來的義務。所以善就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義務。

第三德行論。

實際上從結果看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真實情況下很難確認一個結果的效果,也沒有一個絕對的評論標準可靠的衡量;順便吐槽一下,所謂團結大多數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口號很好,實行起來沒有標準。

從動機上講,我們會去做明知道錯的事情嗎?會的,由於理性不足,視野有限,自私作祟我們有時非但不愧疚反而會去美化動機。日本人侵略中國時講的可是大中亞共榮,可是要提高黃種人的地位的。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日本人和日本人自己看待這個問題都不一定能統一動機。實際上我們做所有事情其實都有美化動機的可能,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是多個動機博弈產生的,這就難保不出現一個動機道德一個不道德,這種時候怎麼算?

所以有人提出德行論,不管結果和事情,我選擇做一個好人。接受現行通用道德標準,分析反省,重新定義道德,踐行,隨後繼續從分析反省開始。

這個過程剛好是定義你自己,成為你自己,超越你自己的過程。

所以惡就是無知和缺乏,善就是求知和自我實現。

像蘇格拉底說的按照你若知的最善的方式去生活和德爾菲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都是這個意思。

當然了,還有人會說,你們都是傻子,哪有什麼道德。道德也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也許是約定俗成的由於眾人缺乏獨立思考延續下來的陋習,也許認為人類都不過是滄海一粟,何必那麼在意?

道德其實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更何況是評價了?

但是個人認為道德有幾個條件,不論有多少爭論都是可以參考的:

1.自由意志。別人說好說善,我屈從去做,哪怕是好事也不能說是道德。因為我今天我為了所謂的善能拋棄自由意志,那明天也可能為了惡拋棄自由意志。而且如果結果不好,我該不該承擔結果?我承擔有些冤枉,我被人蠱惑的;如果不該承擔,我都沒有為我做的事情負責,怎麼能稱我做了事情呢?

根據意志自由選擇並為之負責,從這角度去看很多人所謂的善不過是盲從。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施之於人。從內心推而廣之,愛人如己。

現實情況中所謂對的事情和多數人暴政很難區分,所以只有從內心找出裁判。

我個人更傾向於道德是德行,是定義自我的過程,當然這不影響我會參考義務和效用。

所以,成為更好的自己需要原因嗎?


上山的別瞧不起下山的,山上的也別瞧不起山下的,燒香不看貴賤,最起碼存了交情,有沒有回報這種事,那得等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才知道,我希望你一生平安無事,但有朝一日真的落了難,沒人拉你一把可怎麼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