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看到人捏著花生吃,大脑里某个和它自己捏著花生吃时一样会启动的地方也有反应。

如果光看到花生没反应。如果光看到人手空空地做出个拿的动作也没有反应。但是如果是人捏花生吃,即使把动作的最后一部分遮住了还是会有反应。

镜像神经元主要在F5那附近吧。当自己执行某个动作或看到别人执行某个相似的动作时被启动。

对于理解他人的意愿也有帮助。要结合环境和动作一起看。

比如同一个拿茶杯的动作,如果环境是整齐的茶桌和餐具,你会觉得这人是在端著杯子喝茶,但如果是一个一桌残渣碎末乱七八糟的景象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人是在收拾茶具。

看到别人痛苦时你自己心里也不舒服就好像你自己也在受苦一样(你把别人的痛苦想像到自己身上。)

看到别人的笑容你自己脸上的肌肉也蠢蠢欲动跟著想笑。兔死狐悲,咱国人其实老早就总结出这个道理了。

如果镜像神经元不对头的话-》自闭症,社交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意愿和情感的表达。

天生无法感知疼痛的人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可以感受到「心理上的痛苦」。我觉得尴尬恐惧症也是这道理,每次看到小说/电视剧里的角色出糗时都尴尬到无法继续看下去,那叫一个感同身受啊!!!!(看小黄文小黄漫时会兴奋可以趁机撸一发好入睡也是同理吧。


深夜手机码字粗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有这样一句话来描述1996年义大利科学家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镜像神经元于心理学如同DNA于生物学。从这句话便可知道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对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我的老师更是断言在未来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必得诺贝尔奖,至于这一点就不做评价了。镜像神经元发现以来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人推崇至极也有人不屑一顾,这里和神经科学的观点有极大的关系,说到这里需要提到笛卡尔的二元论,生理先行?心理先行?这个问题在镜像神经元被发现后面的模糊起来,因为无意识中无时不刻不在运行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有一个重要的特性:观察即理解。何为观察即理解,用心理学上的名词来说就是自他同一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镜像神经元系统,要去说明它无法一言以概,最近来生物学上对于遗传信息对脑内神经传达物质的研究一直是热门,镜像神经元作为对于自闭症等社交障碍方面的精神疾病可能具有巨大影响的也是备受瞩目。同时,对于研究人类的学习认知过程也有极大的帮助。关于镜像神经元,各方的研究现在都在进行,作为我们自他理解的脑内重要系统,相信对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会对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造成更大的影响。回答的十分粗略,如有空可能还会来详细说说,镜像神经元在初次接触之后就让我忘不掉的让人著迷的东西,简直爱不释手。感兴趣的话建议题主看看血清素的遗传因子对情绪影响的关系,Helmholtz的知觉是脑内的无意识推论等等结合起来思考一下属于高次运动神经元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会觉得十分有趣的。

有一本书介绍了很多镜像神经元的知识,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豆瓣)

搬运一下目录,

01猴子大脑中的意外收获——发现镜像神经元

1988年,以贾科莫·里佐拉蒂为首的一群神经科学家,在义大利帕尔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当时的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项研究恒河猴前运动皮层神经元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基础性研究,竟会引发一场席卷心理学界的理论风暴。猴子大脑中那些被他们命名为「镜像神经元」的微小细胞,即将成为解开人类心理谜题的钥匙。能够理解动作的神经元从F5区到布洛卡区02人类心智的「DNA」——镜像神经元引发热潮拉马钱德兰断言:「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随著镜像神经元理论在语言、心智解读、共情和自闭症等问题上的应用,镜像神经元一夜之间成了学术界万众瞩目的明星。镜像模仿机制不断扩展无处不在的镜像神经元03从猴子到人类——探索人类镜像系统猴子和人类毕竟是不同的物种。当我们从某个物种那儿收集到证据,并想利用这些证据对另一个物种进行推断时,需要谨慎为之。如果两个系统的反应是不同的,我们如何能断定两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甚至所测结果来自同样的神经网路呢?

人类镜像系统的早期研究:物种间差异被忽略

继续探索:在人类大脑中发现类镜像系统04逆行的行星——镜像神经元理论中的异常现象基于常识的直觉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地心说对哲学、科学和宗教的影响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但随著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无法利用这个理论进行解释。对于镜像神经元,我们也可能面临著相同的情形。异常现象1:说不出,但能听懂异常现象2:做不出,但能理解异常现象3:无法执行动作,但能识别动作异常现象4:面瘫没有表情,但能理解情绪异常现象5:映射可能会阻碍恰当的反应异常现象6:镜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异常现象7:大脑对内容与方式的加工是分离的

异常现象8:理解在前,模仿在后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05大脑如何听懂人言——言语知觉的神经基础语言是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检验该理论的一块重要试金石。镜像神经元理论祭出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作为自己的论证基础,然而对语言障碍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向了另一个方向……我们听到的是语音还是发音动作镜像神经元是否可以验证运动理论不会说话的患者能否听懂人言运动系统对语义理解的深层次作用06通过身体来理解——运动理解的神经基础

心理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一个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装置。那么大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呢?具身观认为,我们的运动系统对于运动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运动的意义就藏在运动系统之中。

信息加工:人脑计算机具身认知:依靠感觉和运动认知世界概念性知识是完全抽象的吗从具身观到模仿和镜像神经元07三明治还是三位一体——感觉、运动、理解的关系认知加工并不是夹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两片面包之间的肉片,三者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三明治。相反,如果没有了感觉信息,运动系统就变得盲目了;而运动系统中也蕴含著有助于感觉加工的信息。二者紧密合作,这才诞生了更高级的认知理解。没有感觉就无法运动运动促进了知觉和理解超越感觉和运动,达到抽象理解

重新搭建动作理解的神经网路

08人类天生爱模仿——模仿的神经基础我们这个物种表现出了创造性和思维,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证据就是,对于再创造和模仿,我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癖好,这两种癖好相互补充,在我们快速心理发展的早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模仿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能力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神经基础吗重新定义模仿猴子也模仿人类的模仿为何更胜一筹09破碎的魔镜与强烈的世界——解读自闭症破镜理论和心智化损伤理论都是围绕「自闭症缺乏什么」来展开的,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或许,自闭症患者所体验到的并不是一个社会性匮乏的世界,而是一个社会性过于强烈的世界。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理解

自闭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破镜理论和心智化损伤理论强烈世界假说10在科学之路上曲折前行——展望镜像神经元的未来对于在20世纪上半叶主导著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来说,心理的计算理论是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而现在,就像钟摆一样,计算性观点正朝著一种扎根于环境的具身观摆动。钟摆的摆动,理论的交锋,以及它们所得出的结果,正是科学理论不断进化前进的必经之路。踢倒旧屋:镜像神经元神话不再修建新房:预测性编码理论初探


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脑岛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换句话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患有自闭症的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受到了损害。

本质,我们都是一群 mirror neuron群的交流与同感,东方强调共性,同感,慈悲,

两个问题:

1.mirror neuron与同情心,慈悲,佛教的关系?2.人类进化为什么比其他物种快?因为我们有最发达最多数量的mirror neutron吗?

最近看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的一本谈话录,写了个书评,可以从中管窥一二吧。

——————————————————

「镜像神经元之父」手把手教你攻略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是那种你不会觉得难懂,却又一时说不出所以然的科学名词。

其含义太过明显——镜子,谁没见过?镜像,稍显生僻,但仔细想想,不过是镜子里的图像嘛,不但清晰得很,还总仿佛伸手就能摸到。

同理心、模仿……大概就和这些心理现象相关吧。你推测。反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有科学家宣称,发现镜像神经元,对神经科学的意义相当于 DNA 的发现之于生物学。

听起来是挺了不起的。

但镜像神经元到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现的?

光凭这个五字名词可想像不出来啊。

嘿,别著急,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有话要说。

在贾科莫·里佐拉蒂和记者安东尼奥·尼奥利共同出版的谈话录——《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里佐拉蒂亲自带领我们见证了镜像神经元的前世今生。从发现之前的技术和理论准备,到偶然的发现,再到对其未来用途的预期,一步一步,像是观看一个小生命,从胚胎期的晦暗未明,到幼儿期的飞速成长,使人欣慰。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贾科莫·里佐拉蒂其人

贾科莫·里佐拉蒂是义大利人,却出生在基辅。

在他半岁大的时候,父母被斯大林驱逐出苏联,遣回原籍,他自然也一同前往。但在此之后,里佐拉蒂的父亲仍然支持共产党,甚至加入了义大利的游击队。父亲这样对里佐拉蒂解释自己的动机:「不论在哪里,我们都希望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之后科研生涯里,贾科莫·里佐拉蒂的研究,常带著一种理想主义的热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渴望创造有用之物的热切灵魂,超越了一味追求个人认可的自私需求」。

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站上了神经科学研究的舞台中心。

白发苍苍的里佐拉蒂

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里佐拉蒂简述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历史,侃谈镜像神经元的来龙去脉,还点明了镜像神经元的一个切实用途——解释自闭症的成因,进而预防、治疗自闭症。

神经科学简史

神经科学的发展史,至少要追溯到笛卡尔。这位理性主义先驱,首次将心灵和身体拉到了同等地位,认为它们可以分别进行研究。

之后,巴甫洛夫通过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告诉人们,精神活动和行为不仅可以分别研究,它们还存在著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意味著,可以通过观察外在行为,来研究心理活动。

后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理论——观察外在行为,不仅仅只是研究心理过程的方法的一种方法,更应该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因为外在行为可记录、可重复,完全客观,是科学实验的理想对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学和早期神经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行为主义却暗含了一种,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学习、训练得来的观念,近乎启蒙运动时期的「白板说」。

「白板说」认为,精神就像一块白板,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后天的经验才是将其塑造成型的唯一原因。

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反对这一观点。

乔姆斯基认为,生物不是「白板」,个体在出生时就已经自带了很多技能。打个比方,就好像手机出厂时,并不只是一个硬体,还预装了系统,足够进行大多数基本的操作。

今天,虽然仍有争论,但科学实验已经基本证实了乔姆斯基的的假说。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佐证,正是来自里佐拉蒂对前运动区的研究。

这项研究和接下来一系列同类研究,又直接促成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发现镜像神经元

在对猕猴的研究中,里佐拉蒂发现,猕猴大脑里有一个被称为「前运动区」的地方,只有在猕猴进行有目的的运动时,这里的神经元才会被激活。

在抓东西、推东西、破坏东西时,会激活,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摆手之类的话,就不会激活。

不止如此,就拿抓东西来说吧,无论猕猴是用所有手指去抓一样东西,还是只用拇指和食指去捏住东西,甚至是使用镊子一类的工具去夹住那东西,或者是用嘴巴去咬住那东西,都无所谓,只要目的相同,激活的都是相同的神经元。

这一神奇的现象促使里佐拉蒂深入研究下去,进而捋清了猕猴进行有目的的运动时,神经系统的物理过程。

——先是前运动区的神经元被激活,而后又带动周围一系列其他的神经元,这一过程扩散开来,直到脊髓,继而是肌肉系统接棒,完成动作。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相互激活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天然存在的,即便是幼体,只要他们发育成熟,这些连接也会自然出现。

这就给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提供了重要佐证。

猕猴对此发现亦有贡献

对猕猴的实验继续进行下去,在一次给猕猴喂食的时候,里佐拉蒂意外地发现,当猕猴观察到他在取食,猕猴大脑前运动区中,本来在猕猴自己取食时才会兴奋起来的神经元,竟然被激活了。

就好像猕猴自己拿到了食物一样!但它明明只是在看而已!

难道运动系统不仅仅是控制著运动行为,在观察、分析这样的认知阶段也有参与?抱著这样的猜测,里佐拉蒂进行了更多的实验。

结果证实了里佐拉蒂猜测。

给一个人闻臭鸡蛋,和给这个人看另一个人闻到臭鸡蛋后满脸恶心的照片,激活的神经元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自己真的做,和看别人做,激活的神经元是相同的。

这部分神经元就被称作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所带来的革命之处在于——

我们试图理解别人时,并不是通过什么换位思考,而是在大脑里真真切切地,依样重做了一遍别人所做的事。

镜像神经元的意义

发现了镜像神经元之后,里佐拉蒂转向了对自闭症的研究。

在里佐拉蒂和其他科学家的一同努力下,自闭症的病因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功能受损。由遗传问题带来的镜像神经元发展迟缓,是这种损坏的主要原因。

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缺失使得患者很难去模仿别人,无论是在外部行为上,还是在认知理解层面,所以患者难以融入社会。但好消息是,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有一个一年左右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对他们施与恰当的刺激,能大大改善有先天缺陷的镜像神经元的发育。

除此之外,镜像神经元可能还有更巨大的文化意义。

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基础。

而里佐拉蒂认为,正是精细模仿的能力塑造了人类文明。

在距今大约7.5万到10万年之前,人类的文明程度出现了极大的提升,在此期间,人类发明了服装、工具和早期艺术、宗教。而其实在更早之前,至少要早上个几千年,古人类的脑容量已经不亚于现代人类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文明在那一段时期集中爆发。

里佐拉蒂认为,原因很可能就是基因突变,使得镜像神经元出现了,人类从此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模仿能力。文化的传承、技术的进步、人际间的理解,一下子都获得了最有力的工具——模仿。

人类文明诞生。

电影《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一位自闭症患者

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贾科莫·里佐拉蒂回顾了自己的科研生涯,畅谈关于神经科学与镜像神经元的一切。

在对话体的记述之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里佐拉蒂对科学的热情,也能深深体会到科学与文明的推进,是如何的艰难和脆弱。

但能对生命与演化的美妙创造一探究竟,无论付出什么,也都值了。


中国有句俗话:「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其实,不仅只有母亲对孩子的身体疼痛能够感同身受,我们普通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当你看到有人受了外伤,鲜血直流,或是看到顽皮的孩子被门夹了手指而嚎啕大哭时,你是否会不由地心里一抽,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的同时,也伴随一阵阵不适之感。为什么看到别人疼痛感就好像自己疼痛一样呢?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本书就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原理,义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及其团队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神经元,它们能让观看者在脑中直接反映出他人的行为,就好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反射出别人的动作。同时,观看者也觉得自己在做同样的行为,体验到这些行为带来的感受。这种神奇的神经元被称作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有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除了开头提到的疼痛这种感受之外,很多其它的感受我们不必亲身经历便可以通过他人的行为获得。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的作者是义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以及义大利知名记者安东尼奥·尼奥利,贾科莫·里佐拉蒂是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叶皮质的镜像神经元,是神经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书以两人的对话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场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从贾科莫·里佐拉蒂的科研之路开始到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以及镜像神经元在多领域的重要意义几个方面入手,让读者对镜像神经元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重点来看看什么是镜像神经元以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在自闭症治疗方面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镜像神经元

里佐拉蒂团队在一次对猴子的研究中发现,有一些神经元既会在猴子完成动作时激活,也会在观察员完成相同动作时激活。这些就是镜像神经元。

我们看一个例子,约翰看著正在摘花的玛莉,他晓得玛莉在做什么(把花摘起来),也晓得她为什么要那么做;因为玛莉对著他笑,他认为玛莉会把那朵花当礼物送给他。这个简单的场景只有短短几秒钟,但约翰几乎瞬间就晓得发生了什么事,他究竟是怎么办到的?为什么他可以毫不费力就了解玛莉的举动及意图?

脑中的神经元网路,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约翰在瞬间就理解玛莉要将花摘下来这个举动,是因为这些动作不仅发生在他眼前,而且也在他的大脑中实时模仿著。

然而,约翰又为何会认为玛莉会把那朵花当礼物送给他呢?将花摘下来之后,玛莉也有可能只是将它送到自己鼻尖嗅闻,或者会将花送给另外一个人。玛莉的笑给了约翰一个线索,让他迅速明白了玛莉的意图。科学家们发现,镜像神经元除了能让人们对观察行为产生直接的理解之外,还能分辨动作相似、但目的不同的行为,而对行为的意图有所了解。

镜像神经元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包括运动前皮质和顶叶皮质。镜像神经元除了能帮助人们理解明白看到的行为之外,也能帮助人们理解明白听到的声音,从而知道发生了什么行为,进而体验到相对应的感受,这种镜像神经元有另外一个形象的名称,叫视听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将基本的肌肉运动与复杂的动作意图一一对应起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动作-意图网路,使个体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认知系统,就能直接了当地理解其他个体的行为。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自闭症-破碎的镜子

如果镜像神经元只是从生理层面解释了人们能够彼此分享感受的原因,那么「共情」,这个典型的心理学名词,则是从镜像神经元出发,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分了析「伤在你身,痛在我心」的产生原因。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男孩看到此情,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共情的能力。新生的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就是自己也跟著哭;在看到小伙伴不开心时,很多仅两、三岁大的幼儿也会做出安慰他人的举动:他可能会把自己的食物、玩具放在小伙伴的手中,并且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他的关心。

心理学上,将这种能够感受别人的能力叫做共情(Empathy),主要是指一种能够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感同身受的能力。而自闭症儿童是不具备共情能力的。他们的镜像机制功能是受损的,科学家把它形象地称为「破碎的镜子」。

里佐拉蒂团队做了一个实验,分别让典型发育的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完成两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拿起一块巧克力放入口中;另一个则是捡起一张纸,将其放入身后的一个容器里。然后观察负责张嘴动作的肌肉激活情况。在典型发育的儿童身上,当手刚刚接近巧克力的时候,也就是在抓起巧克力将其放入口中之前很久,张嘴需要用到的肌肉就激活了。自闭症儿童身上则不会发现这一点,直到食物很接近嘴的时候这些肌肉才会活动。另一个动作中,典型发育的儿童和自闭症儿童都不会激活嘴部的肌肉,因为动作与吞咽食物无关。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自闭症儿童理解不了他人的行为以及自我的内部意图,只能对内部之外的思考进行理解。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总要解读别人行为的人生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他们的每一次思考都是一道谜题,自然而然地,在这样的困难面前,他们选择抽身事外,也无法去体会他们的感受,自然不具备共情能力。

但是儿童拥有一个「关键期」,个体在关键期之内有必要和其它个体相互接触。交流刺激和情感刺激的必要性一般集中在生命的第一年,之后这个「关键期」的窗子就一点点关闭。

这个发现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就是说能够早发现的话,儿童自闭症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莎莉·罗杰斯提出:我们应该和这些孩子保持亲近的距离,去观察他们参与活动时和关注某种事物时的每一个最细微的信号,帮助父母找到一个能让孩子感知、参与的信号,然后协调一致。

所以在孩子年满12个月之前做检查,排除发育中的细微异常现象,能够做到自闭症的早期筛查,如果发现是自闭症,及时介入治疗。这样能使自闭症儿童的状况得到最大的改善。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一书向我们展现了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镜像神经元,这在自闭症的发现与治疗方面有著重要的意义。而也因为有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们之间才能相互理解、交流,人类也因此不断发展、进步。


下面的图梳理了脉络

用我自己的话简单说一下

说具体的生活场景模拟:对著镜子梳头时,因有镜像神经元,所以会发现脸上的脏东西

对他人的情绪感受,感知别脸上的忧伤都离不开镜像神经元

简单说:镜像神经元就是模仿的基础

说它是心理学的DNA意思是,构成行为的基础,就像生中DNA构成生物结构类似。


TED的一个演讲《一探神经元 何以筑文明》:网易公开课Mirror neuron - Wikipedia

mirror
neuron自1990年出道,一伙科学家发现了这些神经元「猴子摘香蕉的时候它会放电,猴子看别人摘香蕉的时候会放电",从此走上大红大紫,火遍全球神经科学界的星途。在2010年获得了「人类独特性的演化基础」大赏,在2011年获得了「奠定文明的神经元」特别荣誉。超过一岁婴儿宝宝会倾 向于「过度模仿」。 转自果壳。

镜像神经元:模仿,触觉的感通深受,以看代替练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