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知道这电影里有啥内容是有科学硬伤的,就想知道这电影里有啥我可以学习的...


谢邀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笔戈科技。

  甚至很多美国人在看完电影之后在网上问这是不是一部真人改编电影。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看?在 11 月 25 日走入影院寻找答案之前,你应该知道这样几件事。

  这部电影无形中成了 NASA 火星之旅计划的宣传片

  《火星救援》中所描述的将人类送到火星居住计划,是实际上 NASA 正在筹划的火星之旅计划(这是该计划的官方主页:NASAs Journey to Mars),现阶段的 NASA 正在将机器人送上火星,而到 2020 年,他们才会真正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到了 2030 年左右,NASA 希望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定居。下图是一张火星之旅的计划图。

  下图是《火星救援》的科学顾问——NASA 航天员 Drew Feustel(左一)和 NASA 行星科学部部长 Jim Green(右一)出席今年 7 月的 Comic-Con 电影访谈会的场景。

  在这次访谈会上,Jim Green 说 NASA 现在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阅读《火星救援》这部小说。这大概是因为《火星救援》小说和电影的大热,为 NASA 的火星之旅计划免费造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吸引了公众对这个项目的关注。

  Jim 说「这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谈论火星,和我们怎样把人类送到火星上去」

  影片中的场景设计也大量参考了 NASA 的实物,比如下面左图是马特达蒙在影片中驾驶的登录车,可以看出来是在模仿右图中 NASA 正在地球上测试的火星探测车。

  电影中每一个出现的地点都是火星上的实际地点

  在电影中,马特达蒙所饰演的主角马克·沃特尼主要的活动位置在阿瑞斯三号(Ares 3)著陆的地方,也就是火星南部阿西达利亚平原(Acidalia Planitia)。

  在现实中,这是 NASA 设置火星沙漠研究站(Hab)的位置。

  在电影中,沃特尼需要多次驾车在平原上活动,搬运土壤,因此电影中的阿西达利亚平原的地貌被设计的相对平整。而实际上,根据美国宇航局最新公布的阿西达利亚平原照片显示,阿西达利亚平原看起来:

  「被巨石覆盖,有的巨石甚至高达数米,地面上也有裂缝,形成陡峭的悬崖。与此同时,这里还有许多二次撞击陨石坑,与登陆车大小相当,表面非常粗糙。」——国际在线

  图片看起来和地球上的爱尔兰的地貌差不多,这是因为照片被人工涂蓝,人眼看到的实际颜色应该是呈现灰色或者偏红色。

  (图片来源: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 Via HiRISE |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

  在电影中,为了获取物资,沃特尼必须驾车 3200 公里穿越阿西达利亚平原到达阿瑞斯四号(Ares 4)登录火星的位置——达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Schiaparelli Crater),这里被称为「阿拉伯高原」,被设计的岩石遍布。

  而实际上,下图是 NASA 公布的达斯基亚帕雷利(Schiaparelli Crater)陨石坑的卫星照片,由于灰尘遍布,对比起阿西达利亚平原,这里的地貌相对平整很多。

  原著《火星救援》的很多科学知识来自 Google 搜索

  原著作者安迪·威尔虽然并不是科学专业人士,他曾经是矽谷的技术宅,但是他自小生长在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家庭。

  安迪·威尔的父亲是一名物理学家,就职于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旗下实验室),小说中需要的物理学上面的知识都是来自他的帮助。他的妈妈是工程师,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安迪就熟读于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各种科幻小说,他甚至曾读过每一份关于航天器的报告。

  而他遇到的其他科学问题,则是来自 Google 搜索。

  本片的一大看点就是看饰演植物学家的马特达蒙怎么在火星上种土豆,原著用了大量的硬科学来描述这一过程,包括如何改良火星土壤,如何用液态氧和氢燃料制造水等,上图为电影中还原的「种土豆」场景。

  书粉可以放心,剧本的改编相当靠谱

  早在 2013 年,在《火星救援》还没有成为纸质书籍出版,还在亚马逊商城以电子书的形式流传的时候,就有人拿这部小说来找 Drew 进行改编剧本创作。习惯写原创剧本的 Drew 第一反应是拒绝,然而在阅读了这本小说之后(实际上 Drew 一口气读了三遍),他决定接受这部小说的剧本改编工作。

  将原著小说改编成剧本有两个最大的难题:一是小说实际上是主角沃特尼记录的日志,通篇以自述的方式进行,这种独角戏的叙事方式非常不适合搬到大银幕;第二是小说通篇都是各种科学术语,同样不适合搬到大银幕上来给普通大众观赏。

  马特达蒙说,「Drew 让我读懂了这个故事,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我能懂,其他的观众应该也能懂。」(学霸你不要太谦虚 OK?)

  原著作者安迪·威尔也对改编非常满意,他说:「没想到 Drew 能这样保留我的作品,如果不是他的改编,可能我的书要拍成一个 10 小时的电影也说不定。」

  本片的一大亮点是复古迪斯科配乐

  在小说中,主角马克·沃特尼用赫墨斯小组的小组长带到火星上的数字媒体打发时间,而电影还原了小说中每一处沃特尼收听这些舞曲的场景,为此剧组准备了大量的音乐预算(买版权),因为主创们认为这是一个让观众带入沃特尼精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些音乐比画面更能反映出了主角的情感变化,比如说:

  当远在地球上 NASA 的团队刚刚推测出马克应该还活著,并且百般担心他的情况时,马克正在基地里,听著队长留下来劲歌金曲《Turn the Beat Around》,还大肆抱怨队长,怎么不带点这个世纪的东西过来,无奈之余,还配合著歌词的意思念叨著:我拒绝。(来源:时光网当 70 年代迪斯科舞曲响彻火星天际——北美新片《火星救援》漫谈)

  网上已经有原声大碟了,建议大家先马一下,等看完电影之后再来回味(The Martian (Songs)专辑_The Martian (Songs) Soundtrack_在线试听)

  一部电影的配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基调,所以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比起《星际穿越》更像是《银河护卫队》,那一定是因为这些复古舞曲。

  这部「硬科幻」电影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像喜剧

  预告片展现出的强烈情感冲击和英雄情结可能骗了很多人,实际上我在第一次看过预告片之后,对劳模姐那句「Let』s go get our boy」差点泪奔。比如说预告片中有一段是马克·沃特尼触摸电子屏幕上家人照片的场景,其实那个是由两个不同场景剪到一起的。

  据主创人员说,他们不希望给主角强加英雄光环和煽情元素,希望淡化「为了和家人团聚而回家」,更多地是表现「如何为了生命本身活下去」,这一点和《星际穿越》的设定完全不同。

  实际上看过电影的人都说,与同类型的《星际穿越》的压迫感相比,《火星救援》的观影感受会更加的轻松。20 世纪福克斯在金球奖报名的时候,为《火星救援》报名了最佳音乐/喜剧类电影,而不是剧情片。

  在电影中赫墨斯小组成员召开了一次机密会议,他们给这次会议起了个代号「埃隆会议」,就是《指环王》第一部中护戒小队成员召开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飞行总指挥 Mitch Henderson 的扮演者西恩·宾,曾在《指环王》中扮演刚铎摄政王之子波罗莫,同样参加了埃隆会议,这个巧合让这个场景的拍摄笑场了很多次。

  哦对了,在《蚁人》表现抢眼的的墨西哥小哥迈克尔·佩纳这次扮演的是赫墨斯团队中一员,如果看电影的话会无法直视他,其实他又将《蚁人》中的逗逼气质延续到啊这部电影中,贡献了很多有笑点的台词。

  珍贵的「Fxck」和第一次眼泪

  如果有可能,雷德利·斯科特会真的会拍出一个十小时版本的电影,他的第一次粗剪出来的是一个三个小时的版本,因为他对自己拍出来的每一个场景都无法割舍。

  为了让电影的分级保持在 PG-13,整部影片只能出现一次「Fxck」。看过原著小说的同学大概知道,沃特尼在最开始的几个日志中爆了很多粗口,而在电影中的沃特尼只能有一次爆粗口的机会,编剧觉得这一次的 Fxck「非常重要」,所以做了很多测试,让它出现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最后这次「Fxck」出现在了一个笑点上。(据说内地的版本删减了 14 分钟,等去了电影院你就知道这一次「珍贵的」Fxck 有没有被保留了。)

  但实际上,导演跟分级制度耍了个心眼,在电影的后段,马特达蒙还说了一次「Fxck you Mars」。

  影片中马特达蒙流泪的场景出现在哪里也被反复斟酌和修改,最后在马特达蒙自己的建议下,这次眼泪也被「节约」起来,出现在了电影三段式的最后一段。

  除了预告片,你还可以看一下冰河世纪的病毒宣传片预热一下

  20 世纪福克斯利用《火星救援》的热度为当家吸金电影《冰河世纪5:碰撞航向》做了病毒营销,那位明星小松鼠恶搞了一个《火星救援》的番外篇 ,还恶搞了马特达蒙那张「带他回家」的海报,在等待电影上映之前,可以先看一下这个~(在这里可以看:Ice Age- Collision Course )


谢邀。

个人认为科学知识倒是其次,最好能有一份对探索宇宙的热忱,以及对广袤太空的敬畏。

多看看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史吧,有一些对火星的基本了解。至于变换轨道什么的,电影里面讲的很清楚,我一个物理渣表示也能看懂无压力。

祝大家观影愉快。
谢邀在车上,先说句,看原著是最好的科普索引,根据原著的知识点去做功课会更好,电影的很多细节表现不足,没有太多能够抓住的点
谢邀。什么都不用专门去了解...额,这么说是不是显得有点敷衍。。好吧,你一定要的话,可以去查查火星重力,然后看看电影里有没有与重力不符的镜头...= =

泻药啊。

前几天刚看完。感觉这部电影特别亲民。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普通人看不懂的剧情。编剧把握地刚刚好,既说了科学背景又不会让人看不懂,把原著里面各种复杂的推理过程和实验再推翻的过程都简化了。要知道原著可是专业术语一大堆。。。所以你根本不用补习什么知识。高中物理加生活常识没有任何问题。你可以额外了解一些行星轨道或者飞行器变轨的知识。这样就能理解赫尔墨斯号的救援方法了

硬伤还是有的。比如说整个电影的立足点:火星风暴。。。火星上是经常有各种巨型风暴,可是火星大气层稀薄啊。。。火星大气压最大的地方也就9毫巴,不到地球大气压的一百分之一。就这样的风吹在人身上估计相当于吹口气。。。

不过作者本人说了,他写书的时候是知道这一点不合理的,本来他想改掉,但是他觉得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这个不合理性的,所以为了故事的感染力就没改。结果电影上映之后被各路专家出来纠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