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知道這電影裏有啥內容是有科學硬傷的,就想知道這電影裏有啥我可以學習的...


謝邀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筆戈科技。

  甚至很多美國人在看完電影之後在網上問這是不是一部真人改編電影。這部電影到底有多少看?在 11 月 25 日走入影院尋找答案之前,你應該知道這樣幾件事。

  這部電影無形中成了 NASA 火星之旅計劃的宣傳片

  《火星救援》中所描述的將人類送到火星居住計劃,是實際上 NASA 正在籌劃的火星之旅計劃(這是該計劃的官方主頁:NASAs Journey to Mars),現階段的 NASA 正在將機器人送上火星,而到 2020 年,他們才會真正將宇航員送上火星,到了 2030 年左右,NASA 希望將人類送上火星並定居。下圖是一張火星之旅的計劃圖。

  下圖是《火星救援》的科學顧問——NASA 航天員 Drew Feustel(左一)和 NASA 行星科學部部長 Jim Green(右一)出席今年 7 月的 Comic-Con 電影訪談會的場景。

  在這次訪談會上,Jim Green 說 NASA 現在要求所有員工都必須閱讀《火星救援》這部小說。這大概是因為《火星救援》小說和電影的大熱,為 NASA 的火星之旅計劃免費造勢,樹立了正面的形象,吸引了公眾對這個項目的關注。

  Jim 說「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來談論火星,和我們怎樣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去」

  影片中的場景設計也大量參考了 NASA 的實物,比如下面左圖是馬特達蒙在影片中駕駛的登錄車,可以看出來是在模仿右圖中 NASA 正在地球上測試的火星探測車。

  電影中每一個出現的地點都是火星上的實際地點

  在電影中,馬特達蒙所飾演的主角馬克·沃特尼主要的活動位置在阿瑞斯三號(Ares 3)著陸的地方,也就是火星南部阿西達利亞平原(Acidalia Planitia)。

  在現實中,這是 NASA 設置火星沙漠研究站(Hab)的位置。

  在電影中,沃特尼需要多次駕車在平原上活動,搬運土壤,因此電影中的阿西達利亞平原的地貌被設計的相對平整。而實際上,根據美國宇航局最新公佈的阿西達利亞平原照片顯示,阿西達利亞平原看起來:

  「被巨石覆蓋,有的巨石甚至高達數米,地面上也有裂縫,形成陡峭的懸崖。與此同時,這裡還有許多二次撞擊隕石坑,與登陸車大小相當,表面非常粗糙。」——國際在線

  圖片看起來和地球上的愛爾蘭的地貌差不多,這是因為照片被人工塗藍,人眼看到的實際顏色應該是呈現灰色或者偏紅色。

  (圖片來源: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 Via HiRISE |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

  在電影中,為了獲取物資,沃特尼必須駕車 3200 公里穿越阿西達利亞平原到達阿瑞斯四號(Ares 4)登錄火星的位置——達斯基亞帕雷利隕石坑(Schiaparelli Crater),這裡被稱為「阿拉伯高原」,被設計的岩石遍佈。

  而實際上,下圖是 NASA 公佈的達斯基亞帕雷利(Schiaparelli Crater)隕石坑的衛星照片,由於灰塵遍佈,對比起阿西達利亞平原,這裡的地貌相對平整很多。

  原著《火星救援》的很多科學知識來自 Google 搜索

  原著作者安迪·威爾雖然並不是科學專業人士,他曾經是矽谷的技術宅,但是他自小生長在一個充滿科學氛圍的家庭。

  安迪·威爾的父親是一名物理學家,就職於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美國能源部旗下實驗室),小說中需要的物理學上面的知識都是來自他的幫助。他的媽媽是工程師,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安迪就熟讀於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各種科幻小說,他甚至曾讀過每一份關於航天器的報告。

  而他遇到的其他科學問題,則是來自 Google 搜索。

  本片的一大看點就是看飾演植物學家的馬特達蒙怎麼在火星上種土豆,原著用了大量的硬科學來描述這一過程,包括如何改良火星土壤,如何用液態氧和氫燃料製造水等,上圖為電影中還原的「種土豆」場景。

  書粉可以放心,劇本的改編相當靠譜

  早在 2013 年,在《火星救援》還沒有成為紙質書籍出版,還在亞馬遜商城以電子書的形式流傳的時候,就有人拿這部小說來找 Drew 進行改編劇本創作。習慣寫原創劇本的 Drew 第一反應是拒絕,然而在閱讀了這本小說之後(實際上 Drew 一口氣讀了三遍),他決定接受這部小說的劇本改編工作。

  將原著小說改編成劇本有兩個最大的難題:一是小說實際上是主角沃特尼記錄的日誌,通篇以自述的方式進行,這種獨角戲的敘事方式非常不適合搬到大銀幕;第二是小說通篇都是各種科學術語,同樣不適合搬到大銀幕上來給普通大眾觀賞。

  馬特達蒙說,「Drew 讓我讀懂了這個故事,減輕了我的工作負擔,我能懂,其他的觀眾應該也能懂。」(學霸你不要太謙虛 OK?)

  原著作者安迪·威爾也對改編非常滿意,他說:「沒想到 Drew 能這樣保留我的作品,如果不是他的改編,可能我的書要拍成一個 10 小時的電影也說不定。」

  本片的一大亮點是復古迪斯科配樂

  在小說中,主角馬克·沃特尼用赫墨斯小組的小組長帶到火星上的數字媒體打發時間,而電影還原了小說中每一處沃特尼收聽這些舞曲的場景,為此劇組準備了大量的音樂預算(買版權),因為主創們認為這是一個讓觀眾帶入沃特尼精神世界的一個很好的方式,這些音樂比畫面更能反映出了主角的情感變化,比如說:

  當遠在地球上 NASA 的團隊剛剛推測出馬克應該還活著,並且百般擔心他的情況時,馬克正在基地裏,聽著隊長留下來勁歌金曲《Turn the Beat Around》,還大肆抱怨隊長,怎麼不帶點這個世紀的東西過來,無奈之餘,還配合著歌詞的意思念叨著:我拒絕。(來源:時光網當 70 年代迪斯科舞曲響徹火星天際——北美新片《火星救援》漫談)

  網上已經有原聲大碟了,建議大家先馬一下,等看完電影之後再來回味(The Martian (Songs)專輯_The Martian (Songs) Soundtrack_在線試聽)

  一部電影的配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基調,所以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比起《星際穿越》更像是《銀河護衛隊》,那一定是因為這些復古舞曲。

  這部「硬科幻」電影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像喜劇

  預告片展現出的強烈情感衝擊和英雄情結可能騙了很多人,實際上我在第一次看過預告片之後,對勞模姐那句「Let』s go get our boy」差點淚奔。比如說預告片中有一段是馬克·沃特尼觸摸電子屏幕上家人照片的場景,其實那個是由兩個不同場景剪到一起的。

  據主創人員說,他們不希望給主角強加英雄光環和煽情元素,希望淡化「為了和家人團聚而回家」,更多地是表現「如何為了生命本身活下去」,這一點和《星際穿越》的設定完全不同。

  實際上看過電影的人都說,與同類型的《星際穿越》的壓迫感相比,《火星救援》的觀影感受會更加的輕鬆。20 世紀福克斯在金球獎報名的時候,為《火星救援》報名了最佳音樂/喜劇類電影,而不是劇情片。

  在電影中赫墨斯小組成員召開了一次機密會議,他們給這次會議起了個代號「埃隆會議」,就是《指環王》第一部中護戒小隊成員召開的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飛行總指揮 Mitch Henderson 的扮演者西恩·賓,曾在《指環王》中扮演剛鐸攝政王之子波羅莫,同樣參加了埃隆會議,這個巧合讓這個場景的拍攝笑場了很多次。

  哦對了,在《蟻人》表現搶眼的的墨西哥小哥邁克爾·佩納這次扮演的是赫墨斯團隊中一員,如果看電影的話會無法直視他,其實他又將《蟻人》中的逗逼氣質延續到啊這部電影中,貢獻了很多有笑點的臺詞。

  珍貴的「Fxck」和第一次眼淚

  如果有可能,雷德利·斯科特會真的會拍出一個十小時版本的電影,他的第一次粗剪出來的是一個三個小時的版本,因為他對自己拍出來的每一個場景都無法割捨。

  為了讓電影的分級保持在 PG-13,整部影片只能出現一次「Fxck」。看過原著小說的同學大概知道,沃特尼在最開始的幾個日誌中爆了很多粗口,而在電影中的沃特尼只能有一次爆粗口的機會,編劇覺得這一次的 Fxck「非常重要」,所以做了很多測試,讓它出現在最有意義的地方,最後這次「Fxck」出現在了一個笑點上。(據說內地的版本刪減了 14 分鐘,等去了電影院你就知道這一次「珍貴的」Fxck 有沒有被保留了。)

  但實際上,導演跟分級制度耍了個心眼,在電影的後段,馬特達蒙還說了一次「Fxck you Mars」。

  影片中馬特達蒙流淚的場景出現在哪裡也被反覆斟酌和修改,最後在馬特達蒙自己的建議下,這次眼淚也被「節約」起來,出現在了電影三段式的最後一段。

  除了預告片,你還可以看一下冰河世紀的病毒宣傳片預熱一下

  20 世紀福克斯利用《火星救援》的熱度為當家吸金電影《冰河世紀5:碰撞航向》做了病毒營銷,那位明星小松鼠惡搞了一個《火星救援》的番外篇 ,還惡搞了馬特達蒙那張「帶他回家」的海報,在等待電影上映之前,可以先看一下這個~(在這裡可以看:Ice Age- Collision Course )


謝邀。

個人認為科學知識倒是其次,最好能有一份對探索宇宙的熱忱,以及對廣袤太空的敬畏。

多看看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史吧,有一些對火星的基本瞭解。至於變換軌道什麼的,電影裡面講的很清楚,我一個物理渣表示也能看懂無壓力。

祝大家觀影愉快。
謝邀在車上,先說句,看原著是最好的科普索引,根據原著的知識點去做功課會更好,電影的很多細節表現不足,沒有太多能夠抓住的點
謝邀。什麼都不用專門去了解...額,這麼說是不是顯得有點敷衍。。好吧,你一定要的話,可以去查查火星重力,然後看看電影裏有沒有與重力不符的鏡頭...= =

瀉藥啊。

前幾天剛看完。感覺這部電影特別親民。因為基本上沒有什麼普通人看不懂的劇情。編劇把握地剛剛好,既說了科學背景又不會讓人看不懂,把原著裡面各種複雜的推理過程和實驗再推翻的過程都簡化了。要知道原著可是專業術語一大堆。。。所以你根本不用補習什麼知識。高中物理加生活常識沒有任何問題。你可以額外瞭解一些行星軌道或者飛行器變軌的知識。這樣就能理解赫爾墨斯號的救援方法了

硬傷還是有的。比如說整個電影的立足點:火星風暴。。。火星上是經常有各種巨型風暴,可是火星大氣層稀薄啊。。。火星大氣壓最大的地方也就9毫巴,不到地球大氣壓的一百分之一。就這樣的風吹在人身上估計相當於吹口氣。。。

不過作者本人說了,他寫書的時候是知道這一點不合理的,本來他想改掉,但是他覺得很少會有人意識到這個不合理性的,所以為了故事的感染力就沒改。結果電影上映之後被各路專家出來糾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