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邓柯说的那个才是重点,就是频率打架。我觉得这季乐迷还可以,Mandarin那种偏实验的分儿也挺高的。我们看视频的时候听到的是混音版本,所以不太感受得到。但稍微接触过混音就能理解,李云迪演奏钢琴的时候音域已经很低了,左手已经到大字组了,那可是三角架啊,低频能量爆炸了啊,而她们却在同时还搭配了sub-bass,再叠个混响特别大的底鼓……现场的低频绝对糊成一摊泥。我也看过一些微博上在现场的观众说那首声音很浑浊。低频是音乐的重中之重,低频乐器打架的话,所有声部就会混在一起听不出来。混音师做后期已经把钢琴的低频大范围切掉了,钢琴薄了不少,所以播出版本倒还挺不错的。另外主唱的声音也是偏低沉的,这么多声部在中低频发声却不相互避让,同时又缺失高频乐器(比如叠一个高八度女声吟唱什么的),声音层次拉不开。

她们这种编曲复杂的乐队,最好是自带调音师。可惜李云迪演奏的是三角架,直接发声,也没办法做现场频率操作。其实在编曲方面我觉得挺有想法的,败在混音上,可惜了。


针对这个问题下的两种言论聊聊,最后回答问题。

XY LIU老师详细地分析了整首歌的编曲和音乐理念,而回答下的评论是这么说的:

还有一位更猛的,站在了梦旅十方老湿的对立面(不是):

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说福禄寿的理念需要极大的改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场评分这么低??

www.zhihu.com图标

先说第一个,关于「穷追不舍地问音乐想表达什么」。

我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我们听音乐时,一定要搞懂音乐想表达什么,否则就算听不懂吗?如果我们并不清楚作者/演奏者/演唱者想表达什么,我们听音乐是不是约等于没有收获呢?在评论音乐时,一定要涉及音乐的表达吗?任何音乐都有一个明确的表达吗,音乐的创作者演奏者是一直怀揣著旺盛的表达欲去创作去演奏的吗?没有任何外力借助,听众能够准确接收到音乐表达吗?没有那种开放式的,「无表达无意义」的音乐吗?不,不,不,不,不,不。

「我希望艺术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最没有意义,又最有趣,最值得感受的东西。我可以不懂艺术,我也真的不懂艺术,但我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甚至建立自己的理解与评价,仅仅因为我是个拥有心智的人。

用语言描述音乐是低效且不准确的,万金油的说法是「不要强行理解,要去感受」。而我们这些感受,这些聆听体验到底是如何获得的,不恰巧有很多知友在这个问题下给出了解释吗。

网抑云的后摇评论区相当精彩,各路文豪就著音乐与其标题长篇大论地写半命题听后感,我吐槽说我根本听不到这么多东西,这那仙境奇遇冒险情感波折的,为什么你们一个吉他轮播直接颅内高潮。骂声接踵而至,主要在说我铁石心肠,木头耳朵,没有人性。这些话正好可以反用在这里,不要问别人音乐表达了什么,连心智不正常的人都能get到音乐表达(cue发条橙),而且这么多人都用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种表达是如何产生的,这种问题最好问问自己,怀疑怀疑自己。

我绝对不是在否定讨论艺术表达的合理性,讨论艺术表达是一定程度必要的,但它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音乐,或者说对不同类型的音乐适用性有差异。而且这个「表达」也有些模棱两可,拿乐夏上一季举例,音乐媒体人聊黑撒的「大象爱上蚂蚁」算讨论表达吗,张亚东说的「音乐就是音乐」聊就聊音乐算讨论表达吗。

如果你觉得聊后者更算表达,这个问题下各种乐理,编曲,音乐理念的分析算不算一种对「表达」的侧面阐释呢?我怎么感觉抨击福禄寿表达与内涵的朋友们,都是借助著音乐以外的东西,在「大象爱上蚂蚁」层面上聊不停呢。我至今对福禄寿无感,但有些话我真的看烦了,行不行啊,骂都骂不出花样来。

最典型的还有崔健。看看关于他音乐的各种乐评,说真的,让个文笔好一点的媒体人,拿著专辑的歌词本通读几遍,完全可以写出类似的东西,这该不会就是文本主义吧()。关于「崔健给中国摇滚起了个坏头」的论调就没有停过,我只能说,崔健的音乐一点不差,好得很,那些一代又一代只知道聊歌词聊内涵的人才是罪魁祸首,最好笑的是这些人往往是最爱崇拜崔健与唱衰国摇的。

接下来一段一段看谧蓝这位知友的回答,不全错,不对人

我说一句得罪人的话,喜欢福禄寿的和喜欢华晨宇的是一类人。我不是说这类人会同时喜欢福禄寿和华晨宇,而是这两群人从欣赏艺术的态度上是类似的。所以不要在评论区说谁谁谁喜欢福禄寿不喜欢华晨宇,这个跟我说的不冲突。

这类人对于音乐的欣赏是先看这个音乐是否「新奇」、技术是否「先进」、编曲是否有「创新」、是否融合了这个那个;然后再去想,这样的技术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背后有什么思想,一旦解读出来,便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样的表达高级、小众、厉害。说难听一点,这些人的情感已经成了「装逼」的奴役,一切情感的表达都要服从于「装逼」的大前提。

这么爱定性,那我给这段话的定性就是事实性错误+在反智边缘徘徊。草率地评论一个事物「高级」「装逼」是极其思维怠惰的,这些言论默认的前提是所有人跟他一样「都不懂,本质上都不喜欢,都不了解」。骂人装逼真的成本太低了,比认真了解事物的全貌低太多太多。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拥有一个向下兼容性强且平等的视野。如果你一耳朵听过去,能发现这首歌中有很多似曾相识且自己喜欢的元素,听出了很多有趣的编曲与音效,联想到很多自己了解的其他艺人,你纯粹出于出于自己的审美,认识,品味,偏好,积累去认同与赞赏这首歌,你还会在新奇,先进,创新这些词上打引号吗?

确实有人会像这位知友说的,为了装逼而去喜欢那些被打著「高级」「先锋」标签的事物。但一棍子打死所有人,是极其冒犯极其不严谨的。

而真正对艺术的欣赏,应该是先在情感上被打动,不论这个情感是亮色系的还是暗色系的,再去思考这样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这个艺术作品表达出来的。

同样,福禄寿对于音乐的理念也是这样,炫技+竞赛压过了艺术本身的情感表达。不是说张亚东不接受阴间音乐,不懂实验和前卫,听不得难听的音乐,张亚东玩的东西说是目前国内最超前的也不会为过。但是一切一切,要以有真切的情感或者思想表达为前提。

我以小人之心揣测,很多人心理上排斥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东西,进而抵触对其继续了解与理解。都是脖子上顶个脑袋,脑袋上两只耳朵,你感受不到情感,怪谁?

再退一步,这种东西过于主观过于因人而异,感受不到就算了,无所谓,但真的犯不著理直气壮地说出来。就像是我非要ky说后摇空洞得要命一样。

还有,说张亚东是国内最超前的,怕是张亚东自己都不知道这回事。每个音乐人的偏好与局限性都是很强的,这么吹一个人,同样犯不著。

不管你的情感是喜是悲,是激烈是颓丧,是欢愉是惊恐,你的情感一定要真挚,要让听众感到这份真挚。来听乐夏的人应该是对音乐最包容的一群人了,我们能够接受「难听」的音乐,但是这个难听背后要有难受的情感做支撑,而不是让人听了不知所以,强行难听,最后被人吐槽感觉要「上路」了。

随便吧。关于音乐的情感:「体现出人的感情」并不是所有音乐的义务。没有「人味儿」的音乐依旧可以是优秀的音乐,有美感的音乐。「美感/艺术价值」与「普遍意义上的共情」不划等号。

福禄寿有技术、有唱功、有见识,但是福禄寿没有情感和思想上的沉淀,不然她们也不需要在《玉珍》这首歌表演前把外婆打在公屏上。福禄寿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淀支撑不起她们在作品上的技术,而她们偏偏又特别喜欢标榜自己作品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积淀,这就造成了听众极大的不适。

有一点点点点道理。cue《玉珍》这句个人觉得很不厚道。

大谈特谈「思想上的沉淀」也是一种很神棍,图省事,强行居高临下的话术,仿佛传统观念上,年轻人不配做到很多事,做到了也会被当做没做到,思想不深刻的艺术家也不配做出好音乐,做出来也没内涵。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回答的评论里有知友用安迪沃霍,杜尚,Miles Davis的「表达,内涵,情感」提出质问,作者的回复也用「深刻的思想」来「搪塞」。这东西这么好使啊。

单纯的炫技不是艺术作品,是车尔尼练习曲,你就算给他填上歌词,它也只是个车尔尼练习曲。

virtuoso的美一部分就体现在virtuoso本身。只不过如果你长时间只关注「炫技,快,爽」这个层面的话,容易审美疲劳。练习曲同样可以是艺术品,不全是但绝对能搭边。

说到歌词,我怀疑很多人对「音乐内涵与表达」的切入点好像还只有歌词,试著把福禄寿这首歌歌词去掉,我很好奇大家会有怎样的评价。我接著以小人之心推测,知友最后一句话的隐含的意思是,给音乐填词,是将其赋予内涵与表达的过程。好家伙,这不还是「大象蚂蚁」么。

最后回答问题。

理念需要极大的改变,理念落后与技术,这些话送给Mandarin更合适。

为什么分低,我们要明白现场有很多变数,当场投票与最后综艺节目的呈现可能有很多的区别,有很多情况我们屏幕前的观众考虑不到,也不知道。要问看综艺的我觉得这场好不好,相比其他组已经算不错了,但没有特别好。

恰好看到了梁源老师的回答,有一些话正好解释了上一段我提出的问题。

我觉得第一个需要认识的,就是现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所能在节目中的这个效果,实际上并不是乐队的功劳,而是李军老师的功劳。我能想像到,在这个节目中,肯定最辛苦的人就是李军老师。就这次演出而言,现场邓柯说频率打架,实际上在听录音的时候感觉不是特别明显。

因为钢琴是原声乐器,其他的旋律组都是电声乐器。电声乐器调音以后的声压是固定的。那李云迪老师在弹钢琴的时候手下的轻重,可就说不好了。实际上在演奏三角钢琴,尤其是做这种敲击琴弦的演奏的时候,是有很多奇怪的泛音的,这些泛音所创造出的不和谐,我们在节目里听著可能没那么明显,但是现场的人可能会听到的比我们明显得多。

就好像亚东说,去烘托氛围不是用大音量来烘托的。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首歌整体的音量大。可见最后的混音过程中,李军老师还是平衡了各声部的音量,钢琴在现场应该是最吵的那个。显然在最后的成品中,钢琴的声音被平衡了。

(个人看法)如果我们要从表达与内容的层面评判一个作品或者艺术家,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表达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是否有明显的错位与不和谐。或者把各种虚头巴脑可感不可说的都考虑进来,审美,意识,情绪,状态,技术,表达等等,如果这些元素都可以自洽,那问题不大。福禄寿这首,你至少可以感觉到,她们是试图让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这点无可非议。


张亚东说的我也能get到。邓柯说的也没错。

但是很多时候技术本身就是理念的体现,歌曲结构也不是要遵循一定范式的。重塑说了句话挺对,张亚东和邓柯的意见值得思考但不一定要接受。

另外我觉得张亚东说的理念可能是他自己所认可的工业化流行音乐的审美体系。

福禄寿一个问题是词表达情绪与曲有点脱节,曲更黑暗沉重,词却不够,有时候光看词是有点出戏。有时候我觉得换个作词的或者干脆纯音乐得了。


贴一个我在其它问题下的回答:如何评价《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第十期(上、下)?

这首基本是我心目中的全场最佳。这首好在哪是个比较难说的问题,我会试著看看能不能说清楚。这首歌的中低声部丰富,中低频之间又有很多相叠的撞音和不同音色,如果用耳机的话,声压会非常难受,又没有分离度,用电脑的话,低频又出不来,用音箱听可能会好一点。

首先,这首歌其实有两层结构。

第一层是一个类似Billie Eilish的电子流行的编曲结构,叠了一些Minimal tech和Trip hop(其实更Dub),也是近几年欧美拿奖的一个趋势,把低声部做得相对独立而且偏肥厚(整个欧美主流的流行音乐在2010年后其实对低声部和Bassline越来越强调,丢一系列电子声效,包括Beats一系列调音也迎合了这种偏好)。考虑这层结构的时候,可以先完全把李云迪的钢琴抽掉,把它还原成一个混合著minimal tech+trip hop的流行歌。单论这一层已经很高级了,可以说贴近了现在欧美一线的制作观念。

第二层是个打击乐组的结构,以钢琴的不协和音为主轴,以及Drum Pad和竖琴(拍击为主、弹拨为辅)组成。这首歌精妙的地方,在于第一层结构和第二层结构的主次关系,是把我们常见的主次关系颠倒过来,让第一层服务于第二层。第一层里的minimal tech反而成了第二层结构的过门(比如纯享版2:07开始),而人声下放在第二层结构里的功能,一是做渐强,二是铺声场这首歌人声虽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个优于钢琴的关系,而是实现了人声与钢琴之间平行的「对立-解决」关系。也就是说,我个人听的时候会把它当一个加入人声的打击乐组来听。

那这种声音关系是怎么实现的呢?是通过不协和音的解决实现的。

福禄寿为了确立钢琴作为一个打击乐器来呈现,削弱它的旋律功能,在编曲上选择了让钢琴在主歌部分演奏大量的快速的不协和音,包括开场的一系列滑音,造成了钢琴在第二层结构中对第一层的一种撞音效果,突出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作用。

这种不协和音以及快速打击的节奏型所带来的紧张感,会让你觉得伴随主歌行进,钢琴的声音一直在试图突破上一层声音,却反复被压著得不到解决。

而这种一直没解决的不协和打击,在第一次副歌出现的时候,得到了功能上的解决(也就是「没咯 都没咯...到..我只要一双流泪的眼睛」,纯享版大概3分钟开始那一段开始渐强,3分18得到解决)。这里出现了歌曲的第一个高潮,钢琴回到了与人声的协和关系上。这种利用不协和音的解决来释放高潮的做法,是音乐审美相对高级的一种做法。音乐上利用最强做高潮是很简单的,但用这种做法比较难。

而在这个解决之后,福禄寿开始进她们一贯优秀的合声。但第一个解决已经如此之好,怎么能在这个基础上,来做一个渐强或者一些变化,让人觉得合声的进行不无聊?

福禄寿的思路是选择让钢琴进一个不协和的错位重拍(纯享版4:13秒开始),重新唤起听众的听觉注意力。这个错位重拍明显有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影子,在错位重拍之后,钢琴再短暂地回到主歌部分的节奏型,接著把原先不协和的错位重拍,重新转为与人声进行合拍(4:29秒)。

福禄寿利用「错拍加合拍」这样一个转换,既维持住了听众的听觉注意力,同时也完成了高潮前的铺垫。再之后主歌部分和人声合声都突然暂停,用极强之后的极弱停顿实现高潮(4:44),然后进二次副歌。这时候钢琴又回到了和人声的和谐关系上,竖琴从拍击改为弹拨,实现了第二个高潮,并导向了最后的尾声。

这个编曲思路,我在现场应该会给满分。人声的渐强和合声进行,不协和音的解决,紧张节奏型的释放,这是思路很清晰,也很高级的音乐情绪实现方式。流行音乐比较少见大量的不协和音和错拍,两个层间关系对立紧张,频段又靠得太近,音色相撞,可能会听不惯或者比较累。

但这并不是没有音乐情绪,或者理念落后于技术。

乃至于 @邓柯老师说中频堆得太满,我甚至一度怀疑是现场调音出了问题,但金少刚老师的调音应该不会出这种毛病。我觉得如果调音不出问题的话,那可能在场的评委们对福禄寿的编曲思路和打击乐组的功能理解出现了一些差异吧?

P.S.高赞楼主说的低频打架的问题,说得很好。可能真的是现场收音有问题。


  1. 在当前主流通俗流行乐的范式里这首歌是失败的,没能用通俗框架下的起承转合的旋律呈现美学意义给大众。但是,千万别神化张亚东好像他说的就是金科玉律。张亚东给出的看法是他的音乐审美体系下的观点而已。大众评审给出的票数准确吻合了张亚东老师的判断说明他对当下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势还是了如指掌的,无愧于金牌制作人的称号,能对一首作品把好脉。
  2. 如果你系统学习过近现代的古典音乐,那么你听福禄寿和李云迪的音乐会非常惊喜,就好像在看《头号玩家》电影一样。从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到更现代更「难听」的勋伯格、梅西安,你都能从他们的短短的一首作品里抓到其中的元素。而且,电子乐和钢琴的结合打破了常规的定式(e.g., 电子乐做氛围支撑/打拍子,钢琴独奏做旋律给李云迪solo出彩),非常有惊喜!

从这首曲子来看,福禄寿和李云迪应该是很享受的,把自己对音乐的实验和尝试做成一个成品展现出来。至少我是能够体会到他们想表达什么,以及表达的来龙去脉和渊源,非常过瘾。至于票数,我不认为他们真的奔著这一点去优化作品的。

最后,做新东西,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但有系统的想法而非无理取闹的)永远是应该被尊重的,这起码代表他们在努力开拓。不然随便拿出一首煽情的慢歌打安全牌没人会以为福禄寿拿不出来吧,《我用什么把你留住》《马》这两首都能起到《玉珍》的炸场效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