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但是普通人的良知需要行動來得到驗證。我們生活所做的一切不就是為了得到內心安穩幸福嗎。所以也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也就是至誠如神,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好像他們說的都是一個意思,是不是這樣


不要問我,我也不懂。

想知道我為什麼研究十幾年還是不懂嗎,私信吧


良知就是一座山,人人皆有,本來就在那兒。普通人不見山,但是受山勢所影響,聖人將這些影響取了很多名字,如仁義禮智信等等,但是過了很長時間,人們只記住了名字,而忘記了影響。這些名字中也多了很多其他意義。名後之實,被人遺忘。陽明先生就重新提了一個名,良知。現在良知也在被人曲解,不知以後這做山會叫什麼名字。


大師談不上,權當拋磚引玉吧。

您的看法大體沒什麼差錯,不過先驗的良知是不需要行動來驗證的。您說的「行動」是為了擴充或者極至良知,也就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是陽明先生中年的學說,紛紛擾擾,解釋起來也複雜。晚年專提「致良知」,所以還是「致良知」更加簡單易行。

至於學而時習之等說法,大體是這樣,但也多是後人的解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畢竟距今也久遠,古漢語的解讀也有多種說法,解釋成符合自己學說的意思也無大礙吧。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良知這個詞看了一大堆也沒人能說得明白,感覺就是不可說,一說就錯的存在。大道至簡還是多研究下毛主席的實踐論算了


說的是一回事,人心,本來是自然的,但是受各種事物的影響,被蒙蔽了。

陽明心學認為良知是道德的最高標準,是人天生就有的,就是人心的本體。

當思考良知的時候,要去行動、實踐。

憑良知去行動的時候,良知是指導思想,同時也在實踐中被驗證。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別整天看這種毒害社會的偽學


你完全理解錯了。。。知行合一和「知」,可以稍微理解為認知。不是良知,處理一件事的最佳做法是良知。比如照顧父母,你在沒有私心沒有得失榮辱去做,那就能把照顧父母做的妥當完美。這就是良知。良知不是天生來的,是需要你去開發的。而方法就是把自己多餘的念頭和想法去掉、多餘的慾望去掉,保持內心想法真實。久而久之,你的內心就是一面鏡子,「處變不驚」「臨危不懼」「能謀能斷」這些品質就是這麼來的。


朋友你好!對陽明心學的理解,我不敢說是專業大師,但是,我希望可以告訴你我的理解,對你有所幫助。

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

致良知,就是對世界的理解,最後要達到完善的程度。

我寫了一篇文章專門介紹陽明心學,下邊是文章鏈接,您可以看看,然後我們繼續探討!

https://mp.weixin.qq.com/s/CKENODe68bRDSP1X65hhNQ


什麼是良知?誰來定義?汪精衛覺得曲線救國才是良知,蔣介石覺得塘外必先安內是良知。心學就是自說自話自以為是的極端唯心主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