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玩乐队,看了《缝纫机乐队》感觉很不错,很燃,我认为评分应该会很高,可看了知乎和豆瓣上的评价并不高,你是怎么看的?


在电影院黑暗里默默流泪好几次,然后女朋友发现后默默问我,为啥哭


我不是玩乐队的,就是普普通通的观众。这部电影有优点也有不足,追求梦想这个主题,感觉能够把电影的走势猜个七七八八吧。怎么说呢,它不算大爆的电影,但也不算是烂片。我觉得整体评价、反响不太如意,其实不是就真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

主要还是因为主题是摇滚梦。摇滚,离普通人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但是去看电影的,普普通通的人又是大部分。而真正玩摇滚的人们感觉会更多地错过这部电影吧。

最后结尾时才发现里面很多不起眼的角色都是乐队成员。这个对于像我一样的人而言,可能会知道其中一两个乐队但是没有太大感触。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它的主体所能引起共鸣的受众,本来就不是普遍的群体,这无关电影本身。

最后,追梦这个题材比较泛滥了,情怀也是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模式。但是,缝纫机也有它的闪光之处,能够将那么多乐队穿插在电影中,我觉得这已经可以说明大鹏还是用心了的。

最后最后,为我的建国总打电话!炸药丑帅丑帅的。
其实片子还可以的。但是观众没有办法接受直接拿《煎饼侠》的剧本改一改糊弄观众。一样的落魄屌丝,拍电影变成搞乐队。一样的中途放弃最后又重新完成梦想。如果这是第一部电影,我想观众会更满意。


能get到的点比一般观众多,bgm曲子里的小设计会让我会心一笑,当然了,泪点也比一般人低,毕竟有情怀。
不请自来,之前玩儿过乐队,不过玩儿的不是电影里那种,那阵子最讨厌的就是整天把梦想情怀挂嘴边而不是用作品说话的乐手,用嘴摇滚呢这是?

玩过乐队,刚看完这片子,不太能引起共鸣吧。感觉只是把摇滚精神四个字喊了出来,煽情和笑点都有些刻意了。人物形象刻画的也有些不太够。但是当作一般的商业电影看还是可以的,图个合家欢。


泄药。我没玩过乐队。这部电影也没功夫去看。不知道为什么邀请我。

你要是喜欢这个类型的,推荐你看一部看电影《莫欺少年穷》。

其实本来打算国庆抽空看的,但我容易受别人的意见影响,一看知乎上的评价和豆瓣的评论,立马没心思看了。

豆瓣上不是水军就是大神。要么往天上夸,要么往死骂。也有少数客观中肯的评价。知乎上的评论明显水军少很多,最起码水的不是很露骨。

电影观感这个东西,千人千面,百人百性。看你年龄了,我猜你可能在上大学,在玩校园乐队。而且看电影的目的都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奔著开心一下去的,打发一下时间,和女孩约个会啥的,能乐几下就行。这类人就不怎么挑剔,基本上就是好评了。有的怀著对国产电影的深厚情感,以及专业的电影鉴赏知识。然后找出不足之处以督促国产电影的发展。这类人回到家里,绝对给差评,然后就是展示各种电影理论,什么镜头语言,什么转场不自然了,什么叙事出了什么问题,看的人云里雾里。这个不是讽刺,这些人是真的有水平。有的就像题主这样了,情感完美代入,因为你就是搞乐队的,容易感同身受。有的就是偷偷拿个DV录个像,回来卖给一些小网站当枪版的。

观后感这个东西主观性很强,本来就没法统一意见,再烂的电影也有人看得如痴如醉。再好的电影也有人嗤之以鼻。

我没看这部电影,但我看了有剧透的评价,我已经能猜出这是个什么片了。首先,我只能说我不想去看。最近都不怎么看电影了。至于这部电影按你说的整体评价不好,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摇滚这个情怀被炒糊了,看著颜色都发黑了,还散发著一股焦味。我理解的摇滚只是生活中人的一个状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个状态是亢奋的,叛逆的,反抗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但人总不能一直保持一个亢奋的状态吧!但是好多音乐电影就是在用保鲜膜包裹住那个状态,让那个状态保持一个诱人的姿势,吸引人们的目光。好像没有摇滚青春就不够热血了,没有吉他就失去人生的意义了,没有上台表演他的人生就不圆满了。没有音乐他就要死要活的。这种价值观我一点也不敢苟同。音乐是很美好也很重要,但也是多样化的。怎么非要这么偏激呢。黄家驹的摇滚就很理智,是一种反思的精神和一种生活的态度。许巍的摇滚也很文艺,是一种思想的超脱和与自然的融合。我玩吉他就是自娱自乐,没事干了在朋友圈发个小视频装装文艺青年。当然水平也很差,弹的时候也就被家里人和朋友调侃几句。怎么一到电影里就和周围的人你死我活,矛盾重重呢。

不过电影故事离开人物矛盾和人物斗争好像也没啥看头,这个就很矛盾了。导演这时候就笑著对编剧说,来你给我编,编不出来扣工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