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玩樂隊,看了《縫紉機樂隊》感覺很不錯,很燃,我認為評分應該會很高,可看了知乎和豆瓣上的評價並不高,你是怎麼看的?


在電影院黑暗裡默默流淚好幾次,然後女朋友發現後默默問我,為啥哭


我不是玩樂隊的,就是普普通通的觀眾。這部電影有優點也有不足,追求夢想這個主題,感覺能夠把電影的走勢猜個七七八八吧。怎麼說呢,它不算大爆的電影,但也不算是爛片。我覺得整體評價、反響不太如意,其實不是就真的說這部電影不好看。

主要還是因為主題是搖滾夢。搖滾,離普通人還是有一些距離的。但是去看電影的,普普通通的人又是大部分。而真正玩搖滾的人們感覺會更多地錯過這部電影吧。

最後結尾時才發現裡面很多不起眼的角色都是樂隊成員。這個對於像我一樣的人而言,可能會知道其中一兩個樂隊但是沒有太大感觸。

所以,我覺得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的主體所能引起共鳴的受眾,本來就不是普遍的羣體,這無關電影本身。

最後,追夢這個題材比較泛濫了,情懷也是近幾年常常出現的模式。但是,縫紉機也有它的閃光之處,能夠將那麼多樂隊穿插在電影中,我覺得這已經可以說明大鵬還是用心了的。

最後最後,為我的建國總打電話!炸藥醜帥醜帥的。
其實片子還可以的。但是觀眾沒有辦法接受直接拿《煎餅俠》的劇本改一改糊弄觀眾。一樣的落魄屌絲,拍電影變成搞樂隊。一樣的中途放棄最後又重新完成夢想。如果這是第一部電影,我想觀眾會更滿意。


能get到的點比一般觀眾多,bgm曲子裏的小設計會讓我會心一笑,當然了,淚點也比一般人低,畢竟有情懷。
不請自來,之前玩兒過樂隊,不過玩兒的不是電影裏那種,那陣子最討厭的就是整天把夢想情懷掛嘴邊而不是用作品說話的樂手,用嘴搖滾呢這是?

玩過樂隊,剛看完這片子,不太能引起共鳴吧。感覺只是把搖滾精神四個字喊了出來,煽情和笑點都有些刻意了。人物形象刻畫的也有些不太夠。但是當作一般的商業電影看還是可以的,圖個閤家歡。


泄葯。我沒玩過樂隊。這部電影也沒功夫去看。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

你要是喜歡這個類型的,推薦你看一部看電影《莫欺少年窮》。

其實本來打算國慶抽空看的,但我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影響,一看知乎上的評價和豆瓣的評論,立馬沒心思看了。

豆瓣上不是水軍就是大神。要麼往天上誇,要麼往死罵。也有少數客觀中肯的評價。知乎上的評論明顯水軍少很多,最起碼水的不是很露骨。

電影觀感這個東西,千人千面,百人百性。看你年齡了,我猜你可能在上大學,在玩校園樂隊。而且看電影的目的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奔著開心一下去的,打發一下時間,和女孩約個會啥的,能樂幾下就行。這類人就不怎麼挑剔,基本上就是好評了。有的懷著對國產電影的深厚情感,以及專業的電影鑒賞知識。然後找出不足之處以督促國產電影的發展。這類人回到家裡,絕對給差評,然後就是展示各種電影理論,什麼鏡頭語言,什麼轉場不自然了,什麼敘事出了什麼問題,看的人云裏霧裡。這個不是諷刺,這些人是真的有水平。有的就像題主這樣了,情感完美代入,因為你就是搞樂隊的,容易感同身受。有的就是偷偷拿個DV錄個像,回來賣給一些小網站當槍版的。

觀後感這個東西主觀性很強,本來就沒法統一意見,再爛的電影也有人看得如癡如醉。再好的電影也有人嗤之以鼻。

我沒看這部電影,但我看了有劇透的評價,我已經能猜出這是個什麼片了。首先,我只能說我不想去看。最近都不怎麼看電影了。至於這部電影按你說的整體評價不好,我覺得原因可能是搖滾這個情懷被炒糊了,看著顏色都發黑了,還散發著一股焦味。我理解的搖滾只是生活中人的一個狀態,而不是生活的全部。那個狀態是亢奮的,叛逆的,反抗的。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但人總不能一直保持一個亢奮的狀態吧!但是好多音樂電影就是在用保鮮膜包裹住那個狀態,讓那個狀態保持一個誘人的姿勢,吸引人們的目光。好像沒有搖滾青春就不夠熱血了,沒有吉他就失去人生的意義了,沒有上臺表演他的人生就不圓滿了。沒有音樂他就要死要活的。這種價值觀我一點也不敢苟同。音樂是很美好也很重要,但也是多樣化的。怎麼非要這麼偏激呢。黃家駒的搖滾就很理智,是一種反思的精神和一種生活的態度。許巍的搖滾也很文藝,是一種思想的超脫和與自然的融合。我玩吉他就是自娛自樂,沒事幹了在朋友圈發個小視頻裝裝文藝青年。當然水平也很差,彈的時候也就被家裡人和朋友調侃幾句。怎麼一到電影裏就和周圍的人你死我活,矛盾重重呢。

不過電影故事離開人物矛盾和人物鬥爭好像也沒啥看頭,這個就很矛盾了。導演這時候就笑著對編劇說,來你給我編,編不出來扣工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