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妹上小学,课文里有个生字「敌」,现在都是在上网课嘛就用老师写的笔记来听写。老师写的「敌」字是舌字旁的,同偏旁字还有「故」。我给老师私聊,「敌」是反文旁的,同偏旁的「刮」是立刀旁的,舌字旁的有「舔」。老师和我说好的,在群里让学生查字典,舌字旁是可以查到「敌」「刮」的。

其实我比较想问为什么「敌」不是舌字旁而是反文旁的

谢谢


首先您应该理清「偏旁」和「部首」的概念。(可参考汉字中,部首和偏旁是何关系?)

简言之,「偏旁」原本是指左右结构汉字的左右两部分(左为偏、右为旁),现在是泛指构成合体汉字的构字单位;「部首」是指字书/辞书中的「部」之首字,「部」就是辞书对汉字的分类,同一个「部」下的一批汉字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偏旁/部件(也就是排在部首的字)。

部首是经过挑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批偏旁/部件,作为辞书分部排列汉字的依据。不同的辞书可能选用不同的部首表,比如《说文解字》设 540 个部;《康熙字典》设 214 部。国家语委的推荐性标准《汉字部首表》设 201 个主部首和 100 个附形部首(主部首字作为构字部件时的变体写法)。

《康熙字典》 214 部首

《汉字部首表》局部

(下文「传统部首」指《康熙》214 部首,「国标规定部首」指《汉字部首表》201 部首。)

「敌」是形声字,按其字形理据切分,它有两个偏旁「啇」和「攴」,其中「啇」是它的声旁(声符),提示其发音;「攴」是形旁(意符),提示其本义与击打的动作有关,「攴」楷书一般写作「攵」形,俗称「反文旁」。同样地,「敌」的简字「敌」也有两个偏旁「舌」和「攴」,「舌」是原声旁「啇」的省变,已无法提示发音。

传统上归部一般是按照其表意的偏旁,即依据字义来归部。比如「闻」字是形声字,「门」是指示读音的声旁,「耳」是表意的形旁,那么「闻」就归入「耳」部。于是同一个部中的字的意义往往和部首字相关,比如「木」部就一般是和树木相关的字;「目」部则一般是和眼睛有关的字等等,诸如此类。这样,「敌」字自然就应归「攴」部,也即其部首是「攴」。

《语言文字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0012-2009)》内文

但是国家语委发布的推荐性标准《语言文字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0012-2009)》并不按照传统的归部理念,而是纯粹从字形上,具体来说是从合体汉字的偏旁部件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其归部,具体规则如下:

所以「闻」被归入了「门」部(取外),意义和「舌」不相干的「敌」「刮」被归入了「舌」部(取左)。

所以「敌」的传统部首是「攴」,国标规定部首是「攴(攵)」(左边「啇」不在国标部首之列,先左后右);其简化字「敌」的国标规定部首是「舌」(左边「舌」是国标部首之一)。

由于《语言文字规范: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0012-2009)》的归部原则和传统上按照表意偏旁归部的习惯有一定的割裂,例如「盒」字归「人」部(传统归「皿」部)、「案」字归「宀」部(传统归「木」部)等等,对此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0012-2009)研讨_爱学术

正是考虑到这种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的归部一方面是依据上述的国家标准规定,所以可以在「舌」部查到「敌」;同时又照顾到传统的归部原则,所以在「攴」的附形部首「攵」下也可以查到「敌」字。

这样处理就方便了使用者的查检。

?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一字多部首的情况,「偏旁」和「部首」的区别变得模糊了。另外可以看到《现代汉语词典》的「攴」部甚至没有收录本该排在首位的「攴」字,从这个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连「部首」一词本身的字面意义都已经被消解掉了,大可以将其理解为「偏旁检字法」「部件检字法」。


评论有人提到「攴」的问题,可以参看这篇小文:一个部首的身世:攵


〇、先说结论

问某字是哪个部首时一定要说明是哪本字典,因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可能有不同的部首。

一、部首体系

最流行的是康熙字典214部首体系,传统学界、港台日韩、unicode全用的是这一套。

而大陆民间字典常用的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一套201部首体系,新华字典、现汉等都是用的此体系。

还有说文540部首体系也较常见,古文字有关的字典会用此体系。

还有其他在214部首体系或540的基础上修改的体系,这要看字典编者是怎么想的了。

尤其是在语委的201部首颁布之前,市面上字典里的部首基本上一本一个样。

新华字典第5版和第10版的部首都不一样。

二、归部标准

传统的归部标准是取与字义最相关的偏旁作为部首,优点是能把所有字义有关的字放在一起(这也是部首发明的初衷),缺点是不太好查,需要对文字学有一定相关知识。

大陆民间通用的部首体系的归部标准是能取上不取下,能取左不取右,优点是极有规律,缺点是有规律有到反直觉,反而降低了易查性,并且这么机械的方式让我这种支持传统的人觉得很膈应。

三、字典正文排序

字典有两种,一种的正文按部首排列,如康熙字典;一种的正文按音序排序,如新华字典。

对于音序排序字典来说,部首的意义只是一种查字法而已,而且有了部首多开门之后,讨论每个字属什么部首其实意义不大了,反正你都能查著。

对于部首排序字典来说,想多开门肯定不可能了,所以归部方式格外重要。

我个人以为,部首排序字典里用传统归部首方式(按字义取部首)就比用新的归部方式(纯按字形取部首)要好。因为这可以让部首还能起到按字义对汉字进行分类的功能。

四、还有

即使是在两个用了同样的部首体系、用了同样的归部方式的两本字典,还是可能出现同一字在两本字典中有不同部首的情况。

按语委那套东西还好,因为有了统一标准,国家把每个字是什么部首给定死了。

按传统的来看,就会出现不同编者对字形字义理解不同的情况,导致归部不同。

五、以下也很重要,看你能不能看到这了

当我们在没说是哪本字典的时候,学界默认是遵从康熙字典归部,但是小学不学这个。

虽然康熙字典用的是传统按字义归部的方式,但是遵从康熙字典归部并不代表按遵从传统的归部方式归部。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完全遵从传统归部方式,康熙字典的归部有的是错的。

但是谁让人家是大哥呢,错了也是对了。

六、吐槽

新华字典在201部首前用过一套自己的部首体系。它把「舒」归在「舌」部,这很合理,但是不合理的是他把「舍」归在「人」部。。。

(按康熙里舒舍都在舌部,按现在的新华字典二者都在人部,反正这俩必须得一样)


按照构字来说,是「反文旁」(「攵」)。

现代字典为了方便查阅,部首画定未必科学,只是出于直观的考量。


敌的繁体字是敌,说文解字注为从攵啇声,啇是声旁,声旁一般不作部首。


这是敌字没有简化前的样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