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農牧結合的東北地區,如果明朝在女真尚處原始時期之時,對東北殖民,大量安置犯人去開荒並修建城堡,豈不美哉?等東北殖民結束後再使用東北騎兵和漢民對蒙古草原滲透。


因為松遼分水嶺擋在那裡。

分水嶺南邊是遼河平原,明朝的時候已經是人多地少、土地兼并嚴重了;

分水嶺北邊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直到清末都是人煙稀少的北大荒,清末能開始闖關東是因為列強(主要是日本和俄國)修鐵路把松遼分水嶺南北貫通了。

在鐵路出現之前,人類朝內陸殖民擴張基本都是沿著河流的,例如先秦的諸夏沿著漢水和淮河水系南下至長江流域、歐洲殖民者沿著密西西比河水系殖民北美新大陸等等;松遼分水嶺把東北平原一分為二,南北之間又沒有河流連接,尚處於農業時代的明清是沒有能力開發分水嶺以北的。

而且東北(特別是分水嶺以北)很冷的,種的是春小麥和從日本北海道引進的水稻等高寒地區作物,闖關東早期要靠礦石、大豆、棉花等物產從南方換糧食吃,列強礦場和工廠里的工人比外面農場的農民要多。

再者,女真並不都原始,分水嶺以北的野人女真很原始、分水嶺附近的海西女真比較原始、分水嶺以南的建州女真只是比漢人要原始一些。

此外,明朝前期的北方人口損失嚴重(元朝的暴政和元末戰亂),明初組織的幾次大移民都是從長江下游和山西向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移民;明中後期北方人口多起來了,但此時的明朝官府也失去明初組織大移民的動員能力了。


英法荷西等殖民大國早些年對美洲的殖民即使對於殖民者自己來說也是充滿痛苦的,而美洲的自然環境大部分都比苦哈哈的蒙古高原與滿洲林海好上不少,但早些年的殖民者主力還是被驅逐的宗教異端(清教徒等)、罪犯與失去產業後選擇去美洲最後一搏的破產者。

對於方才建國的大明來說,北方屢遭兵禍,人口稀少,是地多人少,還不到產生大量破產佃農的時候。而且大明早些年在滿洲的「殖民」政策思路也是對的,先錘城堡穩固腳步,而後逐漸尋求擴大人口。但滿洲的土地與政治局勢並不適合種地生養。

事實上,就算在解放後,新中國即便手上有先進的農機、專業的農業人才和貫穿東北的鐵路,改造「北大荒」的事業仍然艱險萬分。在滿洲乃至蒙古建立羈縻統治不算困難,但要將之徹底納入統治,主要的阻礙還是生產力與人口。


參考俄羅斯征服中亞的操作,你需要能修築游牧民族攻不破的堡壘,良好的道路建設、同等情況碾壓游牧民族的軍隊,幾百年持續不斷的投入。

很抱歉,明朝沒那能力。


「比如農牧結合的東北地區,如果明朝在女真尚處原始時期之時,對東北殖民,大量安置犯人去開荒並修建城堡,豈不美哉?等東北殖民結束後再使用東北騎兵和漢民對蒙古草原滲透。」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

首先在明初洪武年的時候,大明曾經大量向東北和漠南進行軍事移民(軍戶墾荒),以及收編游弋東北的紅巾軍殘部……用以對抗仍然虎踞東北,外聯高麗的舊元蒙古宗王勢力。同時大量收編被蒙古人和高麗人襲擾/驅逐的女真部落,將他們安置在今天的遼寧省,這也就是後來的「建州三衛」。

雖然說「殖民」不太準確,但很顯然連題主能想到的戰略規劃,洪武爺當年沒理由想不到。只不過後來朱棣的成功逆襲,完全不在他老人家的預料之中。靖難和南京明廷兩軍在華北華東的反覆拉鋸,使得明初剛有些起色的北方經濟遭受嚴重破壞,並造成華北華東人口大量流失以至於十室九空的地步。

於是為了恢復北方的經濟生產,同時也為了安撫在靖難之役支持朱棣的游牧民族(比如朵顏三衛)。永樂年間,那些原本安置在長城外軍戶被強制遷回內地,主要以填補華北的人口損失。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明朝放棄了長城外的據點,開始(臨時?)轉變戰略規劃:以長城為防衛重心,以大軍團武裝游弋威懾游牧民族。明朝的「九邊」長城防禦體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大規模建起來的……

可以說這種戰略轉變對明朝之後的影響極大!後面的皇子皇孫們不說像洪武爺那樣的多路主動出擊,甚至連永樂那樣的武裝遊行抗議都做不到了(土木堡之變),所以永樂時代的戰略規劃在他離世後就只剩下了「以長城為防禦重心」。導致明軍過度依賴長城作為對抗游牧民族的核心(軍事防線+經濟封鎖),而不再去謀求其他政治/軍事手段對抗和制衡。並在這種「路徑依賴」中,從武官和基層士兵逐漸喪失大兵團作戰能力,直至薩爾滸大戰的全面失敗。


明初北方五省人口1750萬,比秦代時中原的人口密度還低,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的荒地都種不過來,去勞什子的草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