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目前找的硕导是做机械臂的,然后研究生阶段学的大概是控制演算法一类的,对就业前景比较迷茫,未来去什么公司比较合适,求大佬解答一下


机器人行业前景如何,看这一篇就够了。

总结

1、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增速保持全球领先,资本市场高度活跃

2017年,中国机器人整体规模超1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增速保持全球第一,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首超全球平均水平;国内机器人产业链日趋完善,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步伐加快;服务机器人市场成长动能显著,已有厂商实现正向盈利;特种机器人处于萌芽阶段,仿生技术成为研发重点;地方政府产业化扶持政策四面开花,社会资本市场高度活跃,龙头企业并购下游优质资产,新企业和跨界进入者层出不穷;机器人概念板块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率大幅改善。

2、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B端服务市场成熟盈利模式及应用方向尚未明确,本土企业技术资金双重受压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尚未彻底扭转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国产本体厂商生产成本不具优势,大多依靠系统集成盈利,市场空间受行业限制,盈利模式难以实现指数型增长;B端服务市场尚未明确应用方向,产品价格高、信息安全威胁增加购买疑虑;特种机器人企业面临资金、技术双重生存压力;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资源利用有效性不足;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和个性化产品需求,且配套检测认证制度滞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用户对国产机器人信心受损。

3、2018年汽车行业仍将是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协作机器人有望助力国产机器人弯道超车 」,产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机器人经济性进一步提升,性价比依然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国产谐波减速器、机器人控制器,将随国产本体应用增多逐步具备市场优势;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仍将是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国产本体有望在工业机器人教育领域打开局面;协作机器人在资本助力下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各地机器人产业扶持基金及项目逐步落地,产学研+金融服务平台模式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力增强。

一、机器人产业环境分析

1、宏观把控趋严,引导产业理性发展

2017年国家延续机器人产业引导路线,注重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从宏观来看,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促使机器人产业理性发展,从机器人产品推荐检测认证、企业资质、质量要求等方面提高产业门槛;

从发展方向来看,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成立专项牵引基础前沿技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体质量提升。

2、地方聚焦优势产业,重视应用补贴

在国家政策对机器人发展大力助推的背景下,各省市纷纷发布相关机器人扶持、引导政策:地方政府聚焦自身优势产业,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规模,重点培育机器人产业集群,如河北省加快建设唐山特种机器人基地,河南省关注自动化物流设备;同时,偏重机器人应用补贴,如安徽等地依据不同标准向机器人购置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3、人工智慧等核心技术取得一定突破

随著人工智慧、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产业迎来新一轮融合创新发展浪潮。

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国内机器视觉、多感测器融合、自主导航、交互软体等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交互、感知、运动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如GEEK+物流机器人采用视觉组合导航,实现毫米级定位;珞石机器人采用Titanite控制系统代替力矩感测器,完成碰撞检测功能。同时,国内市场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在核心零部件上实现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如固高科技推出拿云(Marvie)六轴/四轴驱控一体机,实现运动控制器、机器人控制系统和六轴伺服驱动一体,解决机器人系统冗余问题,加速国产品牌发展。

二、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国内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7年,中国机器人整体市场进一步扩大,机器人本体与系统集成规模超1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

据IFR统计数据,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1.1%,而同期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17%,综合国内制造业高速增长趋势,智匠网预计,未来3年我国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增速仍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最大,服务机器人发展增速最高

2017年我国工业、服务和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约为266亿、122亿和47亿人民币;从细分市场规模来看,受国内经济发展与制造业转型的影响,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将继续放量,预计在2020年前,工业机器人将继续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最大份额;从增长趋势来看,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将高于工业、特种机器人。

3、工业机器人产销量增幅超60%,国产品牌销量占比稳步增长

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累计生产超过13万套,累计增长68.1%;工业机器人销量14.6万台,同比增长67.7%;国产机器人销量占比约36%,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据智匠网资料库统计,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超1000台的企业共26家,其中,国产厂商11家,销量1.85万台,同比增长73.2%;外资厂商15家,销量10.8万台,同比增长67%;国产品牌增速略高于外资品牌。

4、国产协作机器人热潮涌现,各大厂商争夺市场主动权

经历了3年的市场培育期,2017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市场迎来发展的春天,国内较早进入该领域的新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遨博、珞石、大族等各大机器人企业纷纷加码协作机器人的研发投资,并推出新品,以节卡、艾利特、扬天科技等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竞相入场,并获得千万以上VC融资。

5、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成长动能显著,巨头进场速度加快

目前,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都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国内虽起步较晚,但在技术、产业化水平上与国外公司差距较小,甚至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化已领先于全球,具备先发优势;同时,在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清洁、娱乐需求多样化等刚性因素驱动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成长动能显著。

近年来,跨界巨头纷纷进入服务机器人市场,以赢得市场先机,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凭借强大技术背景,通过提供人工智慧技术及相关投资服务切入服务机器人领域;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凭借传统业务经验,布局扫地机器人产品;哈工大、北航、天津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推进手术机器人产业化。

6、市场处于加速探索期,深入场景应用,已有厂商实现正向盈利

2017年,服务机器人仍处于市场探索阶段, C端产品率先实现产业化,已实现规模量产,如扫地、教育、娱乐机器人,其中科沃斯、优必选已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教育机器人方面,未来伙伴、Makeblock、Roobo等都增长迅速。

7、物流机器人成为风口

随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与物流自动化水平不足的矛盾激化,2017年,物流机器人销量持续增长,达1.29万台,同比增长103%;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加快推进物流机器人的常态化运营,申通、圆通等物流巨头加大无人仓布局;快仓、斯坦德机器人、爱啃萝卜机器人、艾吉威等创业公司获得资本青睐,已公开融资规模近10亿元。

8、产业投资以创投项目为主,服务机器人成为投资热点

据公开数据整理,2017年,国内机器人相关项目投资热度高,项目数量约80个,总金额近60亿元;其中,项目投资阶段以VC为主,服务机器人成为投资热点,占比69%;物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成为资本关注重点;单项融资规模以千万级为主。

三、产业问题分析

1、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尚未实现全球领先

机器人是多学科、高科技交叉融合的产物,作为工业后发国,中国在产业基础上相对较弱。在机器人产业中,上游核心零部件直接影响机器人性能,且占本体成本70%以上,但目前我国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同时,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尚未实现全球领先,与国外成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高端市场显著缺失。

2、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待突破,B端市场尚未明确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将服务机器人定位为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关键设备,部分人工智慧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水平,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现有机器人产品尚不能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严重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

3、产品价格高、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难保证导致服务机器人购买疑虑

国内可量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较少,由于难以规模化生产,产品成本难降低,而C端市场对产品价格十分敏感,高价格门槛使得服务机器人难以进入大众化消费时代。

4、行业标准缺失,产品良莠不齐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标准体系。目前,为引导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已发布和正在制定的机器人及相关国家标准100余项。

但国内机器人技术演进较快,应用场景变化较大,国家标准制定周期较长,通常需要2~3年,而现有标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市场活跃的服务机器人及特定领域应用的特种机器人通常无法找到对应的标准作为质量评定依据,标准制定进程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现状;国内已有的机器人标准以强制的安全认证为主,缺乏产品功能性认证,使得部分地方及企业标准执行不到位;同时,行业标准处罚力度不够,围标代价不高,直接导致国产机器人产品良莠不齐。

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控制器有望成为国产核心零部件下一突破口

随著机器人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且由于缺乏核心零部件技术,在成本、技术、应用上,都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国产机器人市场爆发的希望。

国产减速机发展较快,但与日企相比,存在整体技术水平差距,尤其是RV减速机;国产伺服实现稳步发展,但高精端伺服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国产份额约10%,短期「逆袭」难度较高;国内外厂商在控制器的市场份额上较分散,且厂商一般都会采用自主研发的控制器来与机器人相匹配,受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的影响,国产控制器市场份额也较小,但随著国内产品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一批代表性企业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可与外资品牌相抗衡。

目前,在机器人控制器方面,「驱控一体」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各大厂商都在积极投入研发,而国产品牌也正在通过不断资本布局、战略合作等方式把握此次发展机遇。控制器有望成为继谐波减速器之后,国产核心零部件的下一个突破口。

2、汽车行业仍将是工业机器人最大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教育有望成为国产本体企业的爆发市场

受经济因素的驱动,「机器人换人」的趋势仍将继续保持,随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替代的是高级技术工人,而非低端劳动力,受汽车工业的整体高度自动化的影响,汽车行业有望继续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

3、服务机器人继续成为资本市场宠儿,教育、医疗机器人有望逐渐放量

当前,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但服务机器人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完全商业化成功的企业暂未出现;同时,面对服务机器人千亿级的市场空间,资本将继续持续涌入,其中,教育、医疗机器人有望逐渐放量。

整理自哈工大机器人集团 智匠网 中智科技评价研究中心


自2011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的概念,并于2013年发布《工业4.0战略建议书》以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逐渐获得各国的重视。中国也于2015年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著力发展智能装备,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其中机器人的发展被视作重中之重。随后,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于2016年推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整体产业的市场布局和技术发展作了进一步的规划。

根据机器人应用环境的不同,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其中,工业机器人主要指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环境的机器人,包括人机协作机器人、工业移动机器人等;而服务机器人则指用于非制造业、服务于人类的各种机器人,主要包括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

目前来看,国内在自然灾害应对和公共安全事件方面对特种机器人有著相对突出的需求,因此中国电子协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类。

1)工业机器人: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代替人类来自动控制执行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主要包括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包装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和净室机器人等。

2)服务机器人:指在非结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多种高技术集成的先进机器人,主要包括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其中,公共服务机器人指在除医学领域外的农业、金融、物流、教育等公共场合为人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机器人。

3)特种机器人:指代替人类从事高危环境和特殊工况的机器人,主要包括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

根据中国电子协会测算,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94.1亿美元,2014-2019年CAGR约为12.3%。其中,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为159.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94.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40.3亿美元。工业机器人占整个机器人市场的比例约为54%,超过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之和,是机器人市场的主力军。2019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6.8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7.5亿美元;我国的业机器人占比约为66%,遥遥领先于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

行行查 | 行业研究资料库?

www.hanghangcha.com图标

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工业机器人并没有统一定义的概念。国际上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主要来源于几个较大的行业组织: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美国国家标准局(NBS);3)美国机器人协会(RIA);4)日本产业机器人协会(JIRA);5)中国电子协会(CIE)。

其中ISO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多用途、移动或固定式的操作机,可对三个或三个以上轴进行编程,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该定义也被IFR与不少国内的上市公司所引用。综合各组织的定义,工业机器人的特征主要有三:1)自动控制;2)可编程;3)在工厂中代替人类进行劳动。

按功能划分,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包装、上下料、喷涂、搬运、焊接、洁净室、码垛、装配等,其中以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与拆卸为主,其在全球市场的规模分别达18.30/8.20/4.90万台,占比为48.16%/21.58%/12.89%;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分别为6.35/3.54/2.81万台,占比48.85%/27.23%/21.62%。不管从全球还是从全国来看,这三类工业机器人合计都占了80%以上市场份额。

按机械结构划分,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平面多关节机器人、坐标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工厂用物流机器人(AGV)等,其中以多关节型/平面多关节/坐标机器人为主。多关节型机器人在全球和中国均占6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可应用于所有工业领域,以焊接、装配和搬运领域应用最多,其中汽车制造业是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增长的主要需求驱动力。

多关节型机器人、坐标机器人、平面多关节机器人分别在全球市场中占比约为66.84%、13.29%、16.58%,在中国市场中占比约为66.13%、15.88%、15.37%。

从需求端来看,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2018年汽车制造业购买的工业机器人约占总销量的30%;电子产品需求占比约为25%。2019年汽车制造业需求占据总销量的比例略有下滑(2019:28%);电子产品紧随其后,占比约为24%;金属业位居第三,占比约为12%;塑料与化工排列第四,占比约为5%。汽车制造及电子产品用工业机器人占比下滑反映了2019年全球汽车需求明显下挫,以及电子产品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的较大影响。

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的上游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等零部件领域;中游为整机制造行业;下游则是系统集成环节,以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即系统集成商)为主,涵盖焊接、机械加工、装配、搬运、分拣、喷涂等生产领域;终端客户包括汽车、电子、金属、塑料、食品、生化等行业。工业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则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1)产业链上游主要为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和齿轮、涡轮、蜗杆等关键零部件子行业。减速器、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及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直接决定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可靠性和负荷能力,对机器人整机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产业链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的技术主要体现于:①整机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重点解决机械防护、精度补偿、机械刚度优化等机械问题;②结合机械本体开发机器人专用运动学、动力学控制演算法,实现机器人整机的各项性能指标;③针对行业和应用场景,开发机器人编程环境和工艺包,以满足机器人相关功能需求。

3)产业链下游主要面向终端用户及市场应用,包括系统集成、销售代理、本地合作、工业机器人租赁、工业机器人培训等第三方服务,主要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等业务。

控制器、伺服系统(包括伺服驱动和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占机器人整机产品成本的70%左右。其中,减速器占整机成本约36%,伺服占约24%,控制器占约12%,而本体和其他部分占整机成本的比例分别为15%和13%。这些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目前主要被外资品牌垄断,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较低是制约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行行查,行业研究资料库 www.hanghangcha.com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汽车、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与日本相似),随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能需求的扩大,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截至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已超过3万台,位居全球首位。

随著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显著增加,机器人密度也快速提高。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8台,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机器人密度为140台,比2010年的15台增加近9.3倍,已经远超国际平均水平(99台)。2019年国内机器人密度进一步提高至187台,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113台。

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78.9万台,是2005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65倍多。随著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持续增长,自动化设备不断降价的经济替代效应逐渐显现。在产业升级和政策推动之下,下游3C、汽车、医疗等领域对自动化设备需求逐渐提升,我国机器人保有量也持续提升。

自2013年以来中国就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为140492台(同比-9%),约占全球总量的38%;日本以49908台的装机量位列第二(同比-10%),约占全球的13%;美国装机量为33339台(同比-17%),位列第三,约占全球的9%;韩国的装机量同比下滑26%至27873台,排名第四,占全球装机量的7%,其装机量主要受电子工业影响;德国的装机量同比下降23%至20473台,约占全球装机量的5%,其装机量主要受汽车工业影响。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已获得中国国家层面的战略重视。

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强力扶持,以及持续推进的产业升级进程,中国工业自动化的生产销售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工业机器人产量186943台,2015-2019年间复合增长率约为54.3%。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工业机器人的增长速度依然出色,截至2020年9月累计实现工业机器人产量160715台,同比增长20.31%。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达到了105587台,同比增长76%,2014-2019年期间复合增长率约为61%。

200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仅为7.8万台,到2019年增长至37.3万台,复合增速达到9.1%。

在2005-2008年间,工业机器人平均每年销量约为115000台。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大幅下滑至60000台,许多相关的投资行为也因此被迫推后。

随著经济逐渐走出负面影响,自2010年起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就伴随著自动化趋势及持续的技术创新而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010年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投资大幅提高,当年装机量上升到了120000台。2015年装机量同比增长超100%,达到了254000台。2016年装机量历史性地突破了300000台,并在随后的2017年达到了400000台。2018年全球年度装机量进一步同比提高5.5%至422271台,增速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机器人生产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出现不足,以及受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其中,机器人本体(除去软体及外部设备)价值1650亿美元,同期机器人存量已经达到了2439543台,较上一年提高了15%。在2013-2018年间,年度装机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

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及各国企业资本支出降低的影响,整体销量出现下挫,较2018年降低11.6%至37.3万台。

但2020年初以来的疫情却显示出了机器人工业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许多国家的政府也对机器人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鼓励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再加上机器人的产业链遍布全球各地,因而我们预计工业机器人的全球市场将在2021年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随后在2022-2023年间回到甚至超越2018年的高点。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并未改变,虽然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回落,但长期增长态势依旧积极向上。

目前来看,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产品、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的应用较为广泛。随著机器人的性能不断提升,其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扩展。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到165亿美元,2019年销售额也有所下滑,同比下降约16.4%至138亿美元,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高于全球,2001-2019年复合增速超34%。

总体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在2010年以后进入高速增长期。2013年后工业机器人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市场比例持续上升。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已达到14.05万台,占世界37.3%。

2002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迅速增加。200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达到178%,远高于世界平均的18.8%,自此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了1000台以上的水平;

2005年到200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保持在20%-30%区间。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下滑30%,但仍然高于全球水平。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在这段时期保持量小、快增的局面;

2010年-2017年开始,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又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年均增速&>25%),中国工业机器人自2010年以后也开始迅速增长。20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反弹171%,上升到了15000台的新台阶,并在2010-2017年连续7年实现销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速达到了39.8%,持续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

2018年和2019年受宏观经济下滑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有所停滞。但是经过之前的快速增长,我国年销量水平已经提升至140000台以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规模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7.3亿美元,2014-2019年CAGR约为16.41%。到2021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将突破70亿美元,2019-2021年CAGR约为12.56%。通过对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与销售量的统计,我们推算出2013年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为5.2万美元/台,而2018年仅为3.5万美元/台,平均售价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受下游客户需求放缓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

扫描下图二维码了解行业图鉴1.0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这个行业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比如富士康一类的公司,需求量很大,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很快,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也很快,加之人工智慧为机器人的赋能,让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但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很迫切,但要求也很高。你只要尽量做好,往尖端领域努力,以后你会很抢手!


拉长维度看,答案很明确:长期趋势一定利好机器人发展。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升高,是机器人发展的长期支撑。

今年的新变化,一是这种「长期远景」渐进发展,正越来越逼近当下:

比如2019年春节后,就出现了「制衣厂月薪过万招工」的微博热搜,在广州海珠区中越南新街一代的「招工走廊」上,不少工厂老板排500米长队,给出超500元的日薪,应聘者却依然寥寥。

工厂的返费——即给工作满一定天数的工人支付的额外奖金——也在逐年递增。

今年,富士康郑州厂区的返费金额从7月底的5500元一路上升到8000元,更是在十一过后飙升到10000元,要在职时间超过90天且出勤满55天,便可多到手1万元奖金。

从细分行业来看,钢铁、建筑、纺织成为用工荒的重灾区。

Wind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7103.6万人,同比下降11%,尤其是钢铁、建材、纺织等行业的就业人员出现17%以上的大幅缩减。

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持续走高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已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2]

而这些生产领域的劳动密集环节,比如富士康等电子代工厂的装配环节,纺织业的缝纫环节等正是传统机器人并不擅长的场景,这就有了创新的机会

一方面,行业头部客户率先布局自动化:郭台铭在2012年就曾宣布,富士康要打造「百万机器人」;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2018年时更是宣称,要5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资800亿,即使被质疑「非常不靠谱」,也想试试看机器人能不能「搬砖」。

另一方面,新公司、新方案也在涌现,如用协作机器人解决装备问题,如协作机器人厂商艾利特,或者结合视觉、力控等能力开辟新场景、新工作站。(「甲子光年」在此前报道《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中,就介绍过在缝纫、刀具等新领域探索的珞石机器人)。

而年初爆发的疫情,更是给行业带来了「突变」因子。

众多机器人的客户方在疫情中经历了一次「未来压测」,提前感受到了烈度更高的用工荒——完全无人可用,无法生产、作业。「无人工厂」已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或噱头,而成为企业的真实需求。

在物流、商业与公共服务领域,疫情也凸显了机器人的作用——成列的机器人出现在医院、学校和商业建筑中,进行消毒和物资运送,擎朗科技的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就承担了不少消毒任务。

XYZ COO邢梁立博告诉「甲子光年」,此前客户购买机器人设备的决策,主要基于人员替代成本的计算,而疫情让大家意识到了自动化在应对突发状况时的价值。

以他们接触的某电商客户为例,其华中仓库设在武汉,疫情期间三个月没有发出一件商品,「如果这个仓库此前已完成了50%甚至80%的自动化,那么疫情期间可能也不会瘫痪。」邢梁立博表示。

这些柔性制造、物流以及商业场景的需求,对于移动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是直接的利好。

为什么是现在?

不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投资和布局的角度,还没有形成共识的一点则是:为什么现在?部分头部美元基金活跃入局机器人行业,为什么是在今年?

出手的人,自有其逻辑。

一种观点认为,变数来自供给与需求的双向磨合导致的行业拐点:PMF(Product Market Fit,即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显现。

用真金白银投出赞成票的机构有今年在机器人领域频繁出手的源码。

从披露的节奏来看,3月到11月的9个月里,源码在机器人领域有8起投资事件,其中对云鲸这个项目连续投了两轮,几乎每个月都有新项目披露,集中在移动机器人以及机器人视觉项目。

这其实与源码和许多此前布局领域相似的美元基金以往对互联网的投资一脉相承:他们看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已逐渐从消费互联网延伸到了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而机器人则是「工业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

投资了斯坦德、梅卡曼德和可以科技的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星辰告诉「甲子光年」,今年他们投的很多项目从2016年~2017年就开始接触,之所以现在「开花结果」,是因为在2~3年的跟踪观察中,这些产品的实际落地能力逐渐被验证,源码资本智能制造小组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行业头部公司已到起量增长的前夕,机器人行业开始出现规模化落地的苗头:

3C制造、电商、纺织等大客户的机器人复购上升,采购量从三五台变成了一二十台;物流领域,海柔创新在3PL、电商、鞋服、医药、零售、制造业等领域的大客户在部署其库宝产品时,普遍从一个仓增加到两三个仓;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2019年至今,擎朗已陆续拿下了海底捞、外婆家、广州酒家等连锁餐饮标杆客户,客户总计数量已经达到1000多家。

而在取得这个客户数的突破之前,实际上,擎朗机器人首次进入实际商用场景不过是3年半以前,规模化拓展客户则起于2018年。对这家已经成立10年,被创始人李通戏称为「行业活化石」的机器人公司来说,他们在近两年步入了明显的发展加速期。

根据「前瞻研究院」的《2020年中国人工智慧物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最近五年来,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超20%。据《2019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的数据,2019年,深圳市物流机器人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了70.50%,商用服务、医疗等品类的机器人销量也有显著增加。

PMF到来,规模化在即的信号还表现在客单价上:

极智嘉创始人兼CEO郑勇告诉「甲子光年」,2018年时,极智嘉单个项目最大金额在2000万左右,2019年多个项目已达到5000万的规模,而2020年一些海外项目规模可以过亿,可以看到全球市场对机器人自动化的接受度都在提高。

海柔创新也在今年获得了京东、阿里、优衣库、联想、国家电网等大客户的订单,CEO陈宇奇预计,今年的业绩是去年的10~12倍。

感觉节奏点到了的源码、红杉等机构开始加速覆盖赛道,张星辰告诉「甲子光年」,源码内部专门成立智能制造小组,到2020年年中,他们已几乎看遍了中国所有的机器人公司,并出手众多公司,前后包括梅卡曼德、XYZ、斯坦德、海柔创新、擎朗科技、可以科技等等,这也能印证投资人对市场水温的感受。

这背后,其实是供给能力逐渐积累的结果。

在需求长期有支撑的情况下,供给侧的变数无非两点:一是性能达标,二是价格便宜。前者关乎技术成熟度:是否能在客户的真实场景中实际可用;后者关乎供应链成熟度:是否能以客户可接受的价格交付产品和服务。

在技术成熟度上,目前工业和商用机器人主要涉及的技术栈,如导航技术(磁导航、二维码导航、SLAM激光导航和视觉导航等)、3D视觉、力控技术等都已积累多时。

斯坦德机器人CEO王永锟告诉「甲子光年」,2017年时,成立一年左右的斯坦德就已研发出了使用SLAM技术的、能自主导航的AMR原型机,虽然当时的产品并不完全成熟,但也获得了华为、中兴、富士康和歌尔声学等种子客户的测试机会,因为他们至少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可用」的东西。

而这些从学校实验室走出来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在1年多的时间内就研发出产品,得益于此前学界和行业的整体发展:2012年之后,SLAM导航的机器人就能在实验室环境工作,2016 年,Google 又进一步开源了可统一处理2D与3D SLAM激光雷达的SLAM程序Cartographer,研发工具也更加成熟。

2012年,深度学习的突破又进一步为机器人领域带来了AI热潮,让机器人有了了眼睛、触觉和大脑,开始有希望完成以往的「不可能任务」,包括在比较复杂的条件下抓取无序放置的物品,识别沙发、桌子等物品,处理复杂的装配任务和柔软物体等。

前人技术的积累,带来了当下的机器人创新创业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100人乃至以下的小规模团队,也可以完成复杂产品的开发。这是使新玩家能进入以往历史悠久的工业巨头势力范围的重要原因。

全球范围内,成立于2011年的日本最大的机器人智能化公司Mujin,在2014年获得600万美金的B轮融资时,团队规模刚过100人;

创立仓储物流「货架到人」方案的Kiva Systems,在2012年被亚马逊斥资7.75亿美元收购时,团队规模不过240多人,但2011年的年收入已达1亿美元;

印度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GreyOrange,在2015年拿到B轮融资时团队总共也不到300人,但彼时其在印度仓储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达到92%;

除以上代表外,2013年以来,市场上涌现的机器人新公司还包括软性抓取机械臂公司Soft Robotics(2013)、仓储机器人Locus Robotics(2014)、仓储机器人Fetch Robotics(2014)、移动协作机器人Exotec(2015)、老年伴侣机器人研发公司Intuition Robotics(2015)、Covariant(2019)等。

这种百舸争流的现象在过去相对「沉闷」的工业领域很难想像——欧日的重工集团、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等多是近百年的「老古董」;而商用服务机器人则直接开辟出了一个增量市场,搅动著餐饮服务员、「咖啡师」、外卖员等人类工种。

技术成熟的同时,移动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供应链和上下游生态也在加速成熟,这是PMF到来的另一个推力。

上游供应链方面,减速器、导航感测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能力都在提升。

如在AGV等移动机器人和机械臂中都会使用的减速器产品上,中国的秦川发展、上海机电、南通镇康等的RV减速器已实现量产;国内第一大谐波减速器厂商绿的谐波则刚刚在今年8月登陆科创板,其精密谐波减速器已开始批量供货全球第一大的协作机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等国际厂商。

而在当前的前沿趋势——去掉减速器的直驱方案上,中国公司也已有尝试,如今年奇绩创坛路演项目中出现的本末科技。

惯性导航类感测器目前虽仍被国外品牌主导,但也有美新半导体等中国公司入局。

中高端AMR使用的激光导航感测器更是出现了一批中国创业公司,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北醒光子、镭神智能、北科天绘等,同时华为、大疆等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战局。

下游生态方面,本土集成商的发展也正在倒逼整个行业成熟,2019年底,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超3100家,而2014年底这一数字还未超过500。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富欣告诉「甲子光年」,中国市场的优势是拥有场景和规模,也因此,前几年机器人产业链中最赚钱的其实是直接服务于客户的、项目制的集成公司。据国金证券2019年发布的研报,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平均毛利率为30~40%左右,高于本体环节的10~20%

而集成商的发展,也侧面促进整个中国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水平提升。比如,很多产品相对标准化的机器人视觉公司就可以找现成靠谱的集成商合作,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交付,这为上游核心组件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土壤,为机器人在传统汽车制造场景之外拓展更多用武之地打下了基础。

上下游环境变成熟的直接结果之一是机器人产品、服务的价格正在下降。

某些品类的价格降幅惊人:如在仓储自动化领域,一家Kiva机器人的上游供应商就告诉「甲子光年」,类Kiva「货架到人」方案中单台AGV的行业售价,现在已从2012年的约25万元降到了约5万元。

极智嘉郑勇认为,价格降低是行业的正常现象,降价的直接原因是,整个Kiva品类的规模大大增加,上游从小批量生产走向大批量生产,因而单机成本降低,这又会进一步推动Kiva的普及。至少在仓储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里,已经出现了供需相辅相成向前发展的正循环。

风景这边独好

在技术演进的全球红利和供应链逐渐成熟的产业规律之外,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还有一些特殊机会。

一是政策利好叠加全球最大、场景最丰富的制造业市场,为起步于中国的机器人初创公司或跨界新玩家提供了很好的「新手村」。

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认为,中国的机器人领域正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天时」,即国家的支持与政策红利。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施压短期看会带来一定抑制,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刺激。

「地利」,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最大中心,规模大,且有丰富的生产、制造和消费场景。这是自动化的土壤,也是机器人公司的机会——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地方验证技术、标准化下来,就有机会推广到全世界。

投资了斯坦德的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朱嘉告诉「甲子光年」,中国3C等行业中的新兴生产工艺和产品的出现,会带动上下游零部件、组装等整个产业链发展,从而出现很多新兴工厂,而这些工厂也会有更多的物流自动化需求。

二是人才优势。

这首先表现在信息科技、信息工程相关人才的总数上: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软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673万人,同比增长4.7%。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今年世界智能大会上表示,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数居世界第二,工程师队伍将继续增长,「工程师红利」将接替「人口红利」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但也非常重要的点是则人才结构的优势。

一方面,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体、AI、自动驾驶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创业创新浪潮,涉及互联网、软体、硬体领域,这为对软硬综合技术有需求的机器人行业沉淀了一批「高端人才」。如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就提到,如果将自动驾驶面对的开放道路和载人场景稍微缩小一些,放至工厂或者仓库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及无人场景中,就能直接实现「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一路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采买国外先进设备和系统的同时,也沉淀了一批部署、实施的现场工程人员,这是为落地保驾护航的中坚力量。

而反观老牌工业巨头较多的欧、日、美,则各有短板

总体来说,欧洲和日本虽然在先进位造上有长板,有高工人才的积累,但由于在互联网和人工智慧的发展上不及中美,欠缺软体人才;软体较为领先的美国则面临制造业空心化、高级蓝领群体衰退和硬体工程师缺口等问题。

最后,已运行一年多的科创板,则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资本面利好。

截止目前,科创板已发行企业已有201家,其中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企业有9家,包括涉及自动化系统集成的瀚川智能、博众精工、天准科技等,以及涉及工业机器人边缘计算的映翰通、物联网晶元集成企业乐鑫科技、生产医疗机器人生产企业安翰科技、智能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九号智能,消费机器人领域也有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目前市值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可以说,机器人、智能制造是科创板的重点支持方向。

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让「深口袋」的一线美元基金和CVC开始纷纷进入或加持机器人或者说广义的自动化、先进位造领域,他们想瞄的,是下一个百亿、千亿级的大机会。

综上,可以说一线美元基金和CVC开始纷纷进入或加持机器人或者说广义的自动化、先进位造领域,给我们观察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开了一扇窗口。

更多行业认知,欢迎关注甲子光年(ID:jazzyear),阅读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zJYiqtfMy_DCM5rZplz_zQ?

mp.weixin.qq.com


Doxel 机器人

机器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拥有履带可以在地面上爬来爬去的机器人和一个可以飞在工地上空的无人机。

别看这俩货毫不起眼的样子,你想在它俩眼皮子底下偷懒是不可能的。

在它们身上安装了一个高清的摄像头和一个激光扫描仪,专门在工地上转悠检测项目的进度、预算和质量。

一旦发现和时间表上的进度不一样,它会自动通知管理人员,以方便及时调整工程计划。

这就是传说中的打小报告,所以只有认真按照进度工作才是正确的选择。

工地的日常中,Doxel 机器人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巡逻整个工地,然后将整个工地扫描一遍。

不用担心工地的复杂地形,拥有履带的机器人完全不care这些。就算是楼梯也难不倒它。

通过计算机视觉软体可以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梁柱哪些是水管。

是否安装到位,有没有偏差等等这些问题。

然后通过AI演算法去处理这些数据,它可以分析出水管、电力等模块的完成度,生成成本投入、生产进度等预测报告,再将这些内容发送给管理员。

这样不仅工程进度一目了然,也不会再出现工期延误等问题了。

至于效果如何呢?我们还是用案例有说话吧。

Doxel 机器人最早在美国圣地亚哥被投入使用。当时圣地亚哥在建造一栋医疗大楼。

机器人加入之后,总预期比预期低了11%,还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8%

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不光没有资源的浪费还大大节省了成本。

没想到这小东西还真的有点东西呢!据Doxel 公司给出的数据,3万平方米的区域,机器人花费一周的时间就能扫描处理完毕。工作效果完全可以给100分!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派个人就能搞定事,为什么要用机器人呢?第一,人的判断终究没有机器人来的准确。第二,使用机器人的成本远远要比用人少的多。

我想第二个理由就已经足够说服管理人员了,不是吗?

想想看,要是有它们出现在工地上,豆腐渣工程还会有吗?

「神评」能拿现金红包奖励?关注微信公众号「怪兽科技」,回复「神评论」参与!


非常好,上海松江机器人产业园,FANUC、ABB、Kuka都在那

谢邀,大学学过一点相关的皮毛,简单了解过一些,不过还是半个门外汉吧,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机器人行业很火,而且短时间内冷不下来。一方面它是一个平台,就像计算机,各种相关产业、硬体软体的研发都是在优化这个平台而不会是取代。另一方面,机器人行业能借到最近大火而且接下来也同样冷不下来的人工智慧的东风。

关于相关行业,可以关注一下德国的KUKA还有美国的 Boston Dynamics

大神们轻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