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那些高考班还有学校里教学生画静物写生,色彩完全不按照真实看得来,到底这样对不对?不知道如果这样学下去人会不会变得脱离实际。


蟹邀

你看这块布,它又亮又白。

这也是一块白布

这也是白布

这还是一块白色的布

我们来看看这几块布的色板,纯天然无污染由电脑全自动提取生成。

发现了没有?不是所有布的色彩,提取出来之后都是真正的纯白的,大多是要不然偏一点点蓝要不然偏一点点黄或粉的。

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为何布是白的,不能就画个白色的?为啥都蓝汪汪黄澄澄,这不是让学生画画脱离实际吗?

那你再看看上面这些提取出来的色板?

用蓝、黄、灰画白布,才是真正「符合实际」的。

用这些颜色画白色的布,不是为了不写实,恰恰是为了尊重现实。

不是为了画眼睛看不到的颜色,恰恰是为了忠于眼睛看到的颜色。

实际上这对于美术专业人士,是一个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知识。但对外行和新手来说,还真是个需要花时间去理解的概念。


还记的前两年红极一时的段子:这条裙子的颜色是白金还是黑蓝 吗?

为什么会这样?

感谢知友 @韩世麟 对这张图做出了分析

这条裙子的颜色是白金还是黑蓝?为什么争议如此大??

www.zhihu.com图标

我节选他文章里的一段

首先建立白金衣服的模型:

在均匀白光照射下的结果:

使用大面积蓝光照耀其背面,模拟冷色漫射光,上帝视角如下:

(注:不站队,原帖作者证明了两种色彩都有可能。拿白金色出来仅仅是因为题主提到的是白色,为了更好地说明题主的问题。

撕蓝黑白金问题的建议去原帖,同时顺便给原帖作者点个赞,感谢!)

原帖↓↓↓↓↓↓↓↓↓↓↓↓↓↓↓↓↓↓↓↓↓↓↓↓↓↓↓↓↓↓↓↓↓↓↓↓

这条裙子的颜色是白金还是黑蓝?为什么争议如此大??

www.zhihu.com图标

在各种环境光下,是不是白色也都发黄、发灰、发蓝了?

充分说明了环境光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而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会遇到图一这样的环境,大多数情况下,物体都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光源下。


对于不画画的人来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下,不用去管那么多。

但对于画画的人来说,由于你需要在画面上再现真实,那么真实的世界,很少黑是黑白是白,黄是黄绿是绿。

各种光源,各种环境,甚至各种材质,都对物体呈现出来的色彩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学画画的人,就得能理解这些原理,去表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物体的颜色。

而我们之所以在各种环境光下,仍然认为白色就是白色,是因为【色彩关系的存在。

白色在光学原理中,就是一种反射了所有颜色的光后形成的色彩,这也让它成为最容易体现出不同倾向,最容易被「染」成各种颜色的色彩。

当我们听到「五彩斑斓的黑」的时候,可能还会觉得有点魔幻,但「五彩斑斓的白」,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现象。

比如楼里 @太上老鬼 朋友提到的雪景,我也拿几张雪景图来示范。

都是雪景,但每一张的色板天差地别,尤其是雪的部分,被照片色调和环境光染成了不同的颜色。

但假如我们拿掉这些图的色彩信息

就会发现,雪一定是整张图上色彩相对最亮,明暗对比最突出,亮暗面比最大的那一块。(只有图一天光和图三阳光会比雪更亮)

所以真正让我们「把白色识别为白色」,把白雪看做是白雪的,是这些图上的「色彩关系」,而非色彩。

同样的,水粉画,训练的就是学生对这种「色彩关系」的把握。

我们能看到的比较好的水粉画,即使用了很多颜色,白色仍然像是白色。这些作品,一定是对这种色彩关系把握的不错的。

拿掉色彩信息后

这些图白色的部分,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了白色的色彩关系。

同样,有些水粉画,为何就让人觉得,白色的布跑色了,不再像是白色了呢?

我找了些初学者画的水粉画,由于他们对色彩关系的把握还不是很熟练,因此经常出现「白布不再像是白布了」的作品。

这些图,都让人觉得白色好像不是白色了,但说不出为什么

但我们拿掉色彩信息,就能看出为什么

可以看出,这些画在黑白模式下,白色都不像白色,要不就是明度没有突出出来,就不就是明暗对比的色度或是面积画的不太对。


综上,在比较写实的环境里,在各方面的环境光影响下,白色的绝对颜色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白色的。而它们之所以看上去像白色,往往是因为它的「色彩关系」:在全画面中最亮,对比强烈,亮暗面比值很大,这才给人它像是白色的感觉。

其实不光是白色,决定一张画的色彩好不好看的,往往也不是色彩,而是「色彩关系」,色彩关系对了,用色并不「写实」很大胆很放飞,出来的效果仍然是好的。

所以,对于学画画的人来说,一定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

色彩 ≠ 色彩关系

而水粉画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人在使用全色彩的情况下,把握正确的色彩关系。

对于白色的刻画,也是色彩绘画的难点,很考验画手功力的地方。

我记得清华美院有一道经典的色彩考题,就是全白色静物。

我没找到考学资料的,找了些类似的静物画

白洋葱头白蒜头配白衬布

白杯白碗白碟子

白色+透明材质,难度再来一个次方

白罐子配白碗白鸡蛋白蕾丝布

这种可能就属于色彩画考试里的「魔鬼考题」了,因为用黑白灰画白容易,但「画五彩斑斓的白」,还要区分不同倾向,不同材质的白色,就非常考验技巧了。

各种静物画家,也都以「五彩斑斓的白」为喜闻乐见的炫技课题。

当然,我知道有人也有疑问,这些画确实不写实呀,比如

真实物件哪会这么蓝?!

真实物件哪会这么黄?!

这种就属于作者个人对色彩的趣味和夸张了。不许作者合理发挥的话,为何我们不用照相机呢?

况且照照片,你还要后期调色呢对吧。色彩妩媚,有适度夸张的佳能系相机,一直这么讨人喜欢,不也是这个原因吗?

即使是摄影,我们也喜欢在后期时加入自己对色彩的个人审美和趣味

同样,了解了 色彩 ≠ 色彩关系,并掌握了塑造色彩关系的技法后,画画时色彩和色彩关系,就能做到相对分离了,于是在主观处理和艺术创作的时候,这么玩路子是真的可以很野。

也正是因为 色彩 ≠ 色彩关系,我们才能看到很多画,色彩非常「不写实」,但仍然给人实在,甚至是漂亮的感觉。

比如

松绿橙黄和紫色,表现夕阳下的树

https://www.instagram.com/p/B1XXN3tgnsU/

青金石色和橙色,表现夜幕下的紫禁城

北京系列 1989年 | 平松礼二

「赛狗屁」的红配绿一向不受人待见,可这位画家用它来画艳阳高照下的棒球场,居然让人觉得很靠谱?

木内达朗(Tatsuro Kiuchi) tatsurokiuchi.com ? ????

同样还有「赛狗屁」色的树林

木内达朗(Tatsuro Kiuchi) tatsurokiuchi.com ? ????

粉红色的波光粼粼的河

KAORU KAN 菅かおる

你见过这么花里胡哨,五光十色的荷花池吗?

你没有见过,可你为什么仍然能觉得这确实是个荷花池呢?

Allan P Friedlander

Allan P Friedlander

Allan P Friedlander

再比如有名的莫奈草垛子

哦对了,还有,这是鲁昂大教堂

这是莫奈画的鲁昂大教堂(们)

你要不要问问,莫奈画写生,一个白色的教堂非得画成蓝的,黄的, 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还是画画吗?


问题被编辑过了,原问题是这样的:

看看这些雪的颜色。


作为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分水岭,印象派的绘画思想影响巨大,包括考前绘画。

传统绘画多是以色画形,印象派是以色画色,这里面又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印象派出现之前的绘画,是记录客观世界,印象派是描绘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听起来好像都是客观,但是这个感觉和印象又存在人的个体差异和光照差异,所以印象派的颜色显得更加浓烈和主观。

不存在对与错,在二者眼中,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

色相是最初的认知,白色是没有颜色,但它又是最容易被光源色和环境色「污染」的颜色。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是一个「黑白」的环境,但是我们又能在里面发现很多颜色:

白墙上面的高亮色是发黄的,这是午后温暖的阳光给它的;

窗棱部分产生的阴影是偏蓝的色彩,这是水桶给它的;

天花板也是偏黄,这也是阳光导致;

地板本身是一个黄白色,亮色部分受到暖阳照射,黄色更加浓烈;

但是地板的阴影部分因为补色效应和水桶影响又是一个冷冷的蓝紫色;

照片最右边墙面偏蓝色,这是另一扇背阴的窗户透过的、自然光天空的颜色;

最接近「无色白」的地方,是照片正中、右边两个暖气片中间的墙面部分,但也受到左边阳光、右边天空色和地板的影响,隐隐有一丝绿色的感觉......

之所以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图里的颜色,是因为除了水桶,其他的颜色纯度不够。

(照片是苹果原相机随拍,没有肉眼看上去强烈)

把这张照片画成彩色画的话,又受到材料限制,最亮的颜色是纸白和颜料白,远远达不到光照的亮度,又得靠「明度对比」的概念去达到类似的视觉效果,所以需要加很多颜色调和降低明度,又不能只加黑色,因为根据上面的分析:「原本就有很多颜色」

印象派更强调光照、空气因素,所以提倡户外写生。

在考前教学中,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写生作业一般也都是室内打光进行,再加上近几年照片书的出现和泛滥,学生每天面对的是油墨带来的固定的、死气沉沉的颜色,无法感受到那种阳光照射下的流动的色彩。

一边用人家的色彩理论,一边是截然相反的条件限制,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编造」色彩。

在照片书上的高光就是纸的颜色,你跟我说高光加点蓝或者加点黄,这不是瞎扯么?

所以说,不是老师教的不对,是理论和现实的碰撞把「原本是这样」变成了「应该是这样」。

话说回来,画画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主观处理能力,没有任何感情的处理手法,是照相机干的事儿。再说了,好看的照片,也都是由摄影师后期调色的。

一张照片或者画,不管用什么滤镜,我们感觉到白色始终是白色,但是单独把它拿出来又不是什么颜色都没有的纯白色,这就是色调的作用。

所以画画时为了和谐好看的色调做一些主观处理,也没错。

当然,也不是说现代绘画就是印象主义的天下,如果你搞纯艺的话,迈过考前的坎儿,想要什么画风,随你。

那么,我们考前学的这些东西都是白学的吗?并不是,我们对于颜色关系的认知,就是它们启蒙的。

集训过的美术生,基本上都能够对穿搭、对家里的装饰陈列做出「美术」上的判断,造出自己喜欢的、别人看著也好看的小窝,这都是基础理论带来的。

对于设计师来说,好看的设计和配色并不是考前画的瓶瓶罐罐给他们的,而是通过这种方式给他们灌输了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以此为基础才得以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奥的东西。

知识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我们觉得每天画瓶瓶罐罐无聊、老师教的东西也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是这种灌输知识方式确实是速度快而且有效的。

考前老师教的东西并不是低级和错误的。学习的每个阶段做相应的事,回过头来发现,每一步都有收获。

美术生交流圈 - 知乎?

www.zhihu.com图标

记得点赞哦~


因为颜色是对比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你以为是白色的东西放在环境中,它只是在和周围东西的对比中才显的像白色。

而且绘画是不可能画出现实中的颜色的,举个极端的例子,一块晒在太阳底下的白布,你是永远画不出它的白色的,因为在太阳直射下布料反射的光线远强于任何颜料在陈列室里所能反射的光线,你怎么可能直接画出那种白呢?唯有对比,用不真实的颜色相互对比才能呈现这种白。

然后基于你自身的条件,你的绘画技巧是有限的,水粉本身又是一种非常劣质的画材,你也只能画成这样才能看看了,要真照著你眼睛看见的去画,你可以试试。


色彩与速写和素描不同,它是一门相对感性的艺术学科。之所以被称为感性,是因为每个人的感知能力不同,感受也有差异,因此对色彩的认知能力也会有很多不同。我们都明白颜色的产生其实是光波的反射现象,由于光的出现我们才能感知到颜色的存在,因此一切色彩的来源都与光的变化有著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光就是颜色的直接引导者。

题主所说的为什么一个物体会有多种颜色?我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下面这张图中:

博艺画室学生作品

白色衬布在粉色衬布的衬托下,整体氛围会呈现出偏暖的趋向,常规认知下,葡萄本身的固有色是相对偏冷的,画面水果的固有色基本上都属于暖色。周围水果、粉色衬布、葡萄给白色衬布的环境色和反光色,该同学在表现过程中画面最终呈现效果就是老师常说的:「色调和谐」。

再如图:

博艺画室学生作品

我们看这个酱油,肉眼看到的颜色是黑色,但是现在我们绘画整个画面最深的颜色已经不是普兰加深红了,我们会主观的把黑色的酱油偏浅处理,重色也是需要和整体环境相呼应。瓶身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颜色的处理,那这些颜色怎么来的呢?

看到圆白菜反上去的绿色、蓝衬布反上去蓝色、橘子反上去的橙色、柠檬汁反上去的蓝色、西红柿反的红色、环境光反的灰色。

平时看不出来一个物体上有什么颜色,不知道该画什么颜色的同学,在这里分享一个讨巧的小方法,很多老师在教的时候,就会和同学讲:「周围物体有什么颜色,在每个个物体上必然有这个色或者加这个色的补色。在保持原来物体本身固有色的同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让整幅画面具有整体感。但注意,往上提颜色的时候不要多提、画花、画碎,颜色不要脏。」

其实,我们在上小学的过程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起彩虹的由来,那么多丰富多彩的颜色最后的源头其实都指向了光,有了光的变化便有了颜色的变化,无数的光波在照射于物体之上后便会发射到我们的视觉神经,每一种光波都对应了一种色彩倾向,或长或短。

因此在物体被光所照射之后,不同的物体受光影响的地方均会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当某种光波的强度和数量大于或者多余其他光波的时候,我们眼里看到的这种光波的色彩倾向就会尤为明显,这也就是当光的影响大于固有颜色的时候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效果。

除此之外,物体的颜色不光会受到光源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所传达出的不同色彩倾向也会由于光的影响而作用于周围物体,而这些带来的颜色变化也都是由光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所引起的,当某种光波占据了主导因素之后,对物体的颜色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关系却并非光源占主导,而多半由环境的色彩倾向占主导,尤其在物体的背光区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环境越是复杂,光波的折射和反射变化也就越多,呈现出来的色彩变化也就越多。

以上是由于光的原因,那么,从本质上来讲?我们所感知到的颜色有时候却不仅仅是因为光波的反射现象,因为有部分物体被某种颜料所覆盖,本身就呈现出明确的色彩倾向,那这部分物体的颜色又是从何而来呢?难道是光波赋予它的颜色吗?

答案当然不是的,但却也与光脱不了关系。自然界中部分物体由于本身的结构的性质导致了其本身自带了某些色彩倾向,后来人们从物体中把这种自带色彩倾向的元素提取出来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调配而制成了颜料,由于不同的物质本身结构的不同,所以呈现出的色彩倾向也不同。

这也就有了后来我们所认知到的丰富多彩的颜料。将这些有机颜料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之后也就出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物件,而这些物体本身大都被丰富多彩的颜料所覆盖,因此我们看到的便是眼前五颜六色的物体。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物体本身便含有某种颜色倾向的元素。因此就有了我们所见到的的各种自然生长的不同色相的物体。

例如树上结的不同颜色倾向的果子,矿产里挖掘出的不同颜色倾向的矿产等等,所有未被有机颜料所覆盖的形形色色的物体,这些物体本身也具有明确的色彩倾向。

因此不管是含有无机颜料成分的物体,亦或者被有机颜料所覆盖的物体,如果我们在认知颜色的过程中只关注物体本身所具备的固有的色彩倾向的变化,那便成了用单一色彩倾向来表现我们眼里所看到的物体了,但事实上在我们眼里所感知到的物体的颜色却远远不止这些。

仅仅用一种或几种固有的颜色,通过改变颜色的深浅变化(即明度关系)来变现一个物体,其实便是颜色素描化的一个过程。有的只有深与浅的素描关系,却少了颜色关系。

加了环境色的苹果

没有环境色的西红柿

所以我们画色彩的时候,当一个物体从被我们所认知到的那一刻起,就有了丰富而又多彩的变化而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颜色其实是有限的,可以看到明确色彩倾向的颜色,但我们用肉眼却无法分辨出那些极其细微的颜色变化,而这些颜色变化确又实际存在。

因此我们在色彩的艺术创作和表现过程中便加入了对那些无法用肉眼看清的颜色的思考通过我们的感知能力,创造了一部分,而这部分颜色变化便是在不脱离实际观察的前提下,通过感受传达出来的,因此物体才会有了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