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那些高考班還有學校裏教學生畫靜物寫生,色彩完全不按照真實看得來,到底這樣對不對?不知道如果這樣學下去人會不會變得脫離實際。


蟹邀

你看這塊布,它又亮又白。

這也是一塊白布

這也是白布

這還是一塊白色的布

我們來看看這幾塊布的色板,純天然無污染由電腦全自動提取生成。

發現了沒有?不是所有布的色彩,提取出來之後都是真正的純白的,大多是要不然偏一點點藍要不然偏一點點黃或粉的。

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說為何布是白的,不能就畫個白色的?為啥都藍汪汪黃澄澄,這不是讓學生畫畫脫離實際嗎?

那你再看看上面這些提取出來的色板?

用藍、黃、灰畫白布,纔是真正「符合實際」的。

用這些顏色畫白色的布,不是為了不寫實,恰恰是為了尊重現實。

不是為了畫眼睛看不到的顏色,恰恰是為了忠於眼睛看到的顏色。

實際上這對於美術專業人士,是一個基礎的不能再基礎的知識。但對外行和新手來說,還真是個需要花時間去理解的概念。


還記的前兩年紅極一時的段子:這條裙子的顏色是白金還是黑藍 嗎?

為什麼會這樣?

感謝知友 @韓世麟 對這張圖做出了分析

這條裙子的顏色是白金還是黑藍?為什麼爭議如此大??

www.zhihu.com圖標

我節選他文章裏的一段

首先建立白金衣服的模型:

在均勻白光照射下的結果:

使用大面積藍光照耀其背面,模擬冷色漫射光,上帝視角如下:

(註:不站隊,原帖作者證明瞭兩種色彩都有可能。拿白金色出來僅僅是因為題主提到的是白色,為了更好地說明題主的問題。

撕藍黑白金問題的建議去原帖,同時順便給原帖作者點個贊,感謝!)

原帖↓↓↓↓↓↓↓↓↓↓↓↓↓↓↓↓↓↓↓↓↓↓↓↓↓↓↓↓↓↓↓↓↓↓↓↓

這條裙子的顏色是白金還是黑藍?為什麼爭議如此大??

www.zhihu.com圖標

在各種環境光下,是不是白色也都發黃、發灰、發藍了?

充分說明瞭環境光對物體顏色的影響到底會有多大。

而現實生活中,基本上不會遇到圖一這樣的環境,大多數情況下,物體都是處在各種各樣的光源下。


對於不畫畫的人來說,物體是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不管是處在什麼環境下,不用去管那麼多。

但對於畫畫的人來說,由於你需要在畫面上再現真實,那麼真實的世界,很少黑是黑白是白,黃是黃綠是綠。

各種光源,各種環境,甚至各種材質,都對物體呈現出來的色彩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學畫畫的人,就得能理解這些原理,去表現在各種複雜環境下,物體的顏色。

而我們之所以在各種環境光下,仍然認為白色就是白色,是因為【色彩關係的存在。

白色在光學原理中,就是一種反射了所有顏色的光後形成的色彩,這也讓它成為最容易體現出不同傾向,最容易被「染」成各種顏色的色彩。

當我們聽到「五彩斑斕的黑」的時候,可能還會覺得有點魔幻,但「五彩斑斕的白」,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現象。

比如樓裏 @太上老鬼 朋友提到的雪景,我也拿幾張雪景圖來示範。

都是雪景,但每一張的色板天差地別,尤其是雪的部分,被照片色調和環境光染成了不同的顏色。

但假如我們拿掉這些圖的色彩信息

就會發現,雪一定是整張圖上色彩相對最亮,明暗對比最突出,亮暗面比最大的那一塊。(只有圖一天光和圖三陽光會比雪更亮)

所以真正讓我們「把白色識別為白色」,把白雪看做是白雪的,是這些圖上的「色彩關係」,而非色彩。

同樣的,水粉畫,訓練的就是學生對這種「色彩關係」的把握。

我們能看到的比較好的水粉畫,即使用了很多顏色,白色仍然像是白色。這些作品,一定是對這種色彩關係把握的不錯的。

拿掉色彩信息後

這些圖白色的部分,都準確無誤地體現出了白色的色彩關係。

同樣,有些水粉畫,為何就讓人覺得,白色的布跑色了,不再像是白色了呢?

我找了些初學者畫的水粉畫,由於他們對色彩關係的把握還不是很熟練,因此經常出現「白布不再像是白布了」的作品。

這些圖,都讓人覺得白色好像不是白色了,但說不出為什麼

但我們拿掉色彩信息,就能看出為什麼

可以看出,這些畫在黑白模式下,白色都不像白色,要不就是明度沒有突出出來,就不就是明暗對比的色度或是面積畫的不太對。


綜上,在比較寫實的環境裏,在各方面的環境光影響下,白色的絕對顏色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白色的。而它們之所以看上去像白色,往往是因為它的「色彩關係」:在全畫面中最亮,對比強烈,亮暗面比值很大,這才給人它像是白色的感覺。

其實不光是白色,決定一張畫的色彩好不好看的,往往也不是色彩,而是「色彩關係」,色彩關係對了,用色並不「寫實」很大膽很放飛,出來的效果仍然是好的。

所以,對於學畫畫的人來說,一定要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

色彩 ≠ 色彩關係

而水粉畫訓練的目的,就是讓人在使用全色彩的情況下,把握正確的色彩關係。

對於白色的刻畫,也是色彩繪畫的難點,很考驗畫手功力的地方。

我記得清華美院有一道經典的色彩考題,就是全白色靜物。

我沒找到考學資料的,找了些類似的靜物畫

白洋蔥頭白蒜頭配白襯布

白杯白碗白碟子

白色+透明材質,難度再來一個次方

白罐子配白碗白雞蛋白蕾絲布

這種可能就屬於色彩畫考試裏的「魔鬼考題」了,因為用黑白灰畫白容易,但「畫五彩斑斕的白」,還要區分不同傾向,不同材質的白色,就非常考驗技巧了。

各種靜物畫家,也都以「五彩斑斕的白」為喜聞樂見的炫技課題。

當然,我知道有人也有疑問,這些畫確實不寫實呀,比如

真實物件哪會這麼藍?!

真實物件哪會這麼黃?!

這種就屬於作者個人對色彩的趣味和誇張了。不許作者合理髮揮的話,為何我們不用照相機呢?

況且照照片,你還要後期調色呢對吧。色彩嫵媚,有適度誇張的佳能系相機,一直這麼討人喜歡,不也是這個原因嗎?

即使是攝影,我們也喜歡在後期時加入自己對色彩的個人審美和趣味

同樣,瞭解了 色彩 ≠ 色彩關係,並掌握了塑造色彩關係的技法後,畫畫時色彩和色彩關係,就能做到相對分離了,於是在主觀處理和藝術創作的時候,這麼玩路子是真的可以很野。

也正是因為 色彩 ≠ 色彩關係,我們才能看到很多畫,色彩非常「不寫實」,但仍然給人實在,甚至是漂亮的感覺。

比如

松綠橙黃和紫色,表現夕陽下的樹

https://www.instagram.com/p/B1XXN3tgnsU/

青金石色和橙色,表現夜幕下的紫禁城

北京系列 1989年 | 平松禮二

「賽狗屁」的紅配綠一向不受人待見,可這位畫家用它來畫艷陽高照下的棒球場,居然讓人覺得很靠譜?

木內達朗(Tatsuro Kiuchi) tatsurokiuchi.com ? ????

同樣還有「賽狗屁」色的樹林

木內達朗(Tatsuro Kiuchi) tatsurokiuchi.com ? ????

粉紅色的波光粼粼的河

KAORU KAN 菅かおる

你見過這麼花裏胡哨,五光十色的荷花池嗎?

你沒有見過,可你為什麼仍然能覺得這確實是個荷花池呢?

Allan P Friedlander

Allan P Friedlander

Allan P Friedlander

再比如有名的莫奈草垛子

哦對了,還有,這是魯昂大教堂

這是莫奈畫的魯昂大教堂(們)

你要不要問問,莫奈畫寫生,一個白色的教堂非得畫成藍的,黃的, 所有東西顏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樣,這還是畫畫嗎?


問題被編輯過了,原問題是這樣的:

看看這些雪的顏色。


作為傳統繪畫與現代繪畫的分水嶺,印象派的繪畫思想影響巨大,包括考前繪畫。

傳統繪畫多是以色畫形,印象派是以色畫色,這裡面又有主觀和客觀的關係。

印象派出現之前的繪畫,是記錄客觀世界,印象派是描繪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聽起來好像都是客觀,但是這個感覺和印象又存在人的個體差異和光照差異,所以印象派的顏色顯得更加濃烈和主觀。

不存在對與錯,在二者眼中,世界「原本就是這樣的」。

色相是最初的認知,白色是沒有顏色,但它又是最容易被光源色和環境色「污染」的顏色。

在上面這張照片中,是一個「黑白」的環境,但是我們又能在裡面發現很多顏色:

白牆上面的高亮色是發黃的,這是午後溫暖的陽光給它的;

窗棱部分產生的陰影是偏藍的色彩,這是水桶給它的;

天花板也是偏黃,這也是陽光導致;

地板本身是一個黃白色,亮色部分受到暖陽照射,黃色更加濃烈;

但是地板的陰影部分因為補色效應和水桶影響又是一個冷冷的藍紫色;

照片最右邊牆面偏藍色,這是另一扇背陰的窗戶透過的、自然光天空的顏色;

最接近「無色白」的地方,是照片正中、右邊兩個暖氣片中間的牆面部分,但也受到左邊陽光、右邊天空色和地板的影響,隱隱有一絲綠色的感覺......

之所以我們需要認真觀察分析圖裡的顏色,是因為除了水桶,其他的顏色純度不夠。

(照片是蘋果原相機隨拍,沒有肉眼看上去強烈)

把這張照片畫成彩色畫的話,又受到材料限制,最亮的顏色是紙白和顏料白,遠遠達不到光照的亮度,又得靠「明度對比」的概念去達到類似的視覺效果,所以需要加很多顏色調和降低明度,又不能只加黑色,因為根據上面的分析:「原本就有很多顏色」

印象派更強調光照、空氣因素,所以提倡戶外寫生。

在考前教學中,受到很多條件限制,寫生作業一般也都是室內打光進行,再加上近幾年照片書的出現和泛濫,學生每天面對的是油墨帶來的固定的、死氣沉沉的顏色,無法感受到那種陽光照射下的流動的色彩。

一邊用人家的色彩理論,一邊是截然相反的條件限制,所以老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的感覺就是在「編造」色彩。

在照片書上的高光就是紙的顏色,你跟我說高光加點藍或者加點黃,這不是瞎扯麼?

所以說,不是老師教的不對,是理論和現實的碰撞把「原本是這樣」變成了「應該是這樣」。

話說回來,畫畫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主觀處理能力,沒有任何感情的處理手法,是照相機乾的事兒。再說了,好看的照片,也都是由攝影師後期調色的。

一張照片或者畫,不管用什麼濾鏡,我們感覺到白色始終是白色,但是單獨把它拿出來又不是什麼顏色都沒有的純白色,這就是色調的作用。

所以畫畫時為了和諧好看的色調做一些主觀處理,也沒錯。

當然,也不是說現代繪畫就是印象主義的天下,如果你搞純藝的話,邁過考前的坎兒,想要什麼畫風,隨你。

那麼,我們考前學的這些東西都是白學的嗎?並不是,我們對於顏色關係的認知,就是它們啟蒙的。

集訓過的美術生,基本上都能夠對穿搭、對家裡的裝飾陳列做出「美術」上的判斷,造出自己喜歡的、別人看著也好看的小窩,這都是基礎理論帶來的。

對於設計師來說,好看的設計和配色並不是考前畫的瓶瓶罐罐給他們的,而是通過這種方式給他們灌輸了基礎的理論知識,然後以此為基礎才得以學習更加全面和深奧的東西。

知識對於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雖然我們覺得每天畫瓶瓶罐罐無聊、老師教的東西也不是真正的「藝術」,但是這種灌輸知識方式確實是速度快而且有效的。

考前老師教的東西並不是低級和錯誤的。學習的每個階段做相應的事,回過頭來發現,每一步都有收穫。

美術生交流圈 - 知乎?

www.zhihu.com圖標

記得點贊哦~


因為顏色是對比出來的而不是看出來的。你以為是白色的東西放在環境中,它只是在和周圍東西的對比中才顯的像白色。

而且繪畫是不可能畫出現實中的顏色的,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塊曬在太陽底下的白布,你是永遠畫不出它的白色的,因為在太陽直射下布料反射的光線遠強於任何顏料在陳列室裏所能反射的光線,你怎麼可能直接畫出那種白呢?唯有對比,用不真實的顏色相互對比才能呈現這種白。

然後基於你自身的條件,你的繪畫技巧是有限的,水粉本身又是一種非常劣質的畫材,你也只能畫成這樣才能看看了,要真照著你眼睛看見的去畫,你可以試試。


色彩與速寫和素描不同,它是一門相對感性的藝術學科。之所以被稱為感性,是因為每個人的感知能力不同,感受也有差異,因此對色彩的認知能力也會有很多不同。我們都明白顏色的產生其實是光波的反射現象,由於光的出現我們才能感知到顏色的存在,因此一切色彩的來源都與光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光就是顏色的直接引導者。

題主所說的為什麼一個物體會有多種顏色?我們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下面這張圖中:

博藝畫室學生作品

白色襯布在粉色襯布的襯託下,整體氛圍會呈現出偏暖的趨向,常規認知下,葡萄本身的固有色是相對偏冷的,畫面水果的固有色基本上都屬於暖色。周圍水果、粉色襯布、葡萄給白色襯布的環境色和反光色,該同學在表現過程中畫面最終呈現效果就是老師常說的:「色調和諧」。

再如圖:

博藝畫室學生作品

我們看這個醬油,肉眼看到的顏色是黑色,但是現在我們繪畫整個畫面最深的顏色已經不是普蘭加深紅了,我們會主觀的把黑色的醬油偏淺處理,重色也是需要和整體環境相呼應。瓶身我們會發現有很多顏色的處理,那這些顏色怎麼來的呢?

看到圓白菜反上去的綠色、藍襯布反上去藍色、橘子反上去的橙色、檸檬汁反上去的藍色、西紅柿反的紅色、環境光反的灰色。

平時看不出來一個物體上有什麼顏色,不知道該畫什麼顏色的同學,在這裡分享一個討巧的小方法,很多老師在教的時候,就會和同學講:「周圍物體有什麼顏色,在每個個物體上必然有這個色或者加這個色的補色。在保持原來物體本身固有色的同時,可以適當加一些。讓整幅畫面具有整體感。但注意,往上提顏色的時候不要多提、畫花、畫碎,顏色不要臟。」

其實,我們在上小學的過程中,老師都會給我們講起彩虹的由來,那麼多豐富多彩的顏色最後的源頭其實都指向了光,有了光的變化便有了顏色的變化,無數的光波在照射於物體之上後便會發射到我們的視覺神經,每一種光波都對應了一種色彩傾向,或長或短。

因此在物體被光所照射之後,不同的物體受光影響的地方均會產生豐富多彩的顏色變化,當某種光波的強度和數量大於或者多餘其他光波的時候,我們眼裡看到的這種光波的色彩傾向就會尤為明顯,這也就是當光的影響大於固有顏色的時候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效果。

除此之外,物體的顏色不光會受到光源的影響,同樣也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同的環境所傳達出的不同色彩傾向也會由於光的影響而作用於周圍物體,而這些帶來的顏色變化也都是由光波的折射和反射現象所引起的,當某種光波佔據了主導因素之後,對物體的顏色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關係卻並非光源佔主導,而多半由環境的色彩傾向佔主導,尤其在物體的背光區域,這種現象尤為明顯,環境越是複雜,光波的折射和反射變化也就越多,呈現出來的色彩變化也就越多。

以上是由於光的原因,那麼,從本質上來講?我們所感知到的顏色有時候卻不僅僅是因為光波的反射現象,因為有部分物體被某種顏料所覆蓋,本身就呈現出明確的色彩傾向,那這部分物體的顏色又是從何而來呢?難道是光波賦予它的顏色嗎?

答案當然不是的,但卻也與光脫不了關係。自然界中部分物體由於本身的結構的性質導致了其本身自帶了某些色彩傾向,後來人們從物體中把這種自帶色彩傾向的元素提取出來之後,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和調配而製成了顏料,由於不同的物質本身結構的不同,所以呈現出的色彩傾向也不同。

這也就有了後來我們所認知到的豐富多彩的顏料。將這些有機顏料作用於不同的物體上之後也就出現了更多豐富多彩的物件,而這些物體本身大都被豐富多彩的顏料所覆蓋,因此我們看到的便是眼前五顏六色的物體。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物體本身便含有某種顏色傾向的元素。因此就有了我們所見到的的各種自然生長的不同色相的物體。

例如樹上結的不同顏色傾向的果子,礦產裏挖掘出的不同顏色傾向的礦產等等,所有未被有機顏料所覆蓋的形形色色的物體,這些物體本身也具有明確的色彩傾向。

因此不管是含有無機顏料成分的物體,亦或者被有機顏料所覆蓋的物體,如果我們在認知顏色的過程中只關注物體本身所具備的固有的色彩傾向的變化,那便成了用單一色彩傾向來表現我們眼裡所看到的物體了,但事實上在我們眼裡所感知到的物體的顏色卻遠遠不止這些。

僅僅用一種或幾種固有的顏色,通過改變顏色的深淺變化(即明度關係)來變現一個物體,其實便是顏色素描化的一個過程。有的只有深與淺的素描關係,卻少了顏色關係。

加了環境色的蘋果

沒有環境色的西紅柿

所以我們畫色彩的時候,當一個物體從被我們所認知到的那一刻起,就有了豐富而又多彩的變化而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顏色其實是有限的,可以看到明確色彩傾向的顏色,但我們用肉眼卻無法分辨出那些極其細微的顏色變化,而這些顏色變化確又實際存在。

因此我們在色彩的藝術創作和表現過程中便加入了對那些無法用肉眼看清的顏色的思考通過我們的感知能力,創造了一部分,而這部分顏色變化便是在不脫離實際觀察的前提下,通過感受傳達出來的,因此物體才會有了豐富多彩的顏色變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