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知道的是,支撑上面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


首先,任何一个体系必然存在无法证明的公设,把该公设看做所谓的「结论」,它不需要证据支撑,只需要没有证据来反驳就可以。所以说「一个结论需要支持它的证据」,这是不严谨的,或者干脆来说就是错的,因为任何体系中的公设这种玩意显然不存在支持它的证据,只要不存在反驳它的证据就行。(前提:不把难以找到「反驳它的证据」这件事本身当做「支持它的证据」)

但是一个体系的公设不可能越多越好……因为假设找到了一个「反驳的证据」,就可能导致体系根基的坍塌。所以我们应当用最少的「不需要证据支持的结论」去推导、构建其他结论,这样一来,我们只要保证极少数的「不需要证据支持的结论」无法被证据反驳就可以保持体系的稳定。

进一步,在「不需要证据支持的结论」已经明确存在的情况下,想要得到除了它们之外的其他结论,当然需要有证据支撑,否则将导致该体系的稳定性降低。

(假设A是「不需要证据支持的结论」,A的可信度为α,α&<1,A作为证据推导出B,B推导出C,C的可信度=α;

假设引入第二个不需要证据支持的结论D,D的可信度为β,A和D共同作用才能推导出E,那E的可信度就是αβ,因为α&<1,β&<1,所以αβ&

所以「不需要证据支持的结论」必然存在,但越少越好。)

题主提到了「用观点说服别人」这件事……怎么说呢,假如你们各自的观点拥有共同的公设A、D或者更多公设,那么你们之间的交流只要保证论证过程严谨就足够了,你们是天生的同路者。

但有些人之间心中的公设就不统一!如果想要互相说服只能去驳倒对方心中的公设,也就是对方观点的根源基础,但这很显然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他们可能不具有驳倒对方心中理论体系公设的能力,这就是所谓「道不同」。


感谢邀请,我认同「一个结论需要支撑它的证据」,但并不认同「一个结论必然需要支撑它的证据」。

根据场合和语境不同,有些时候需要证据,有些时候不需要证据。举例来说,同样是四则运算。数学家讨论四则运算,在论文上发表相关题目;和小学老师教授数学;和菜场买菜销售人员算总价请客人按显示金额付账……

这些在不同的场合、前提下,就是未必都需要证据,但也未必不需要证据。

同样,例如讲述别人的婚外情,如果是法院判案时,就要有证据支持,而且是现行法律所认可的证据才是有效的证据。比如电子证据,可能就不能随随便便拿一张截图就作为有效证据来被法律裁判过程认可了;如果是朋友之间的八卦聊天,那么不用举出证据,两人或许也能愉快地聊天聊下去。


突然想起来这是充足理由律啊……以前我都在胡扯什么啊……

不过就结果来说这个问题确实还没有答案。

----------------------------2019/4/26更新--------------------------------

这是一个定义问题,我们定义结论为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是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如果一个观点不是推论出来的,我们称之为猜想。

当然我想,题主想知道的应该不是这个,而是想知道「逻辑」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而这个问题属于先验哲学。

康德认为物质世界只能给人感官材料(经验),而人天生就有「先天形式」来处理经验。就是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推论成立」的存在是先验的,基本上是不可再分析的,也就是说这是「最小组成单位」。

粗浅的理解,希望各位多多指导。


我是提问者,首先感谢你们的回答。

我有必要在这里说点什么。

我重新理一下问题,间夹著分析,回答。顺便精准一下原问题。

我想问的东西是什么?如问题描述,结论需要证据支撑这样一个结论该如何证明。

一个观点,一个人想要说服别人接受这个观点,需要一定的证据才能使他的结论足以说服别人。

如果我们对话语不进行思考、批判,我们可以接受一个没有证据的结论,但若我们对其提出恰当的质疑,这样的一个「没有证据的结论」在我们这里也就变得不可接受了。

换句话说,一个证据充足的、可令人接受的结论,需要可以支撑结论的证据。(Z)

看到这里会发现,问题好像有点问题。问题有点问题,但问题的根基没有破坏。

严格地说,上面的一句话(Z)确实是一个结论,但这个结论没有经过论证,如何论证这个问题,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至此,我提出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也清楚了许多。

这里牵扯到几个词语。

观点。观点有我们能接受的观点,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能接受的观点,或是不经思索而接受,或是经过思考而接受。不能接受的观点,或是不经思索而不接受,或是经过思考而不接受。观点依据可接受与否划分后,再次划分的依据是思考。

结论。结论有正确结论,错误结论,但并不是正确的结论我们就接受,错误的结论我们就不接受,所以不以正确与否划分。能接受的结论,不能接受的结论。能接受的结论,或是经过思考而接受,或是不经思考而接受。不能接受的结论,或是不经思考而不能接受,或是经过思考而不能接受。

以上两词语的划分在理性的情况下是如此。经过了思考却不愿接受,这与经过思考而不能接受有些区别。我们的问题只能是理性层面的,而不能兼顾非理性层面,因为我们的问题在理性层面。

结论这个词广义上已经等同于观点,有论证的结论是一人之观点,无论证之结论也是一人之观点,这里我们不添加猜想这个词(猜想这个词已经站在了理性层面上)。

一番梳理将我们指引到几个地方:理性,接受与不接受。

我们何以接受,何以不接受一观点?

我们的理性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我们何以理性地相信理性?

有人误读了问题,或许是我描述地不清楚,我也就不一一回复了。

有人提到循环定义,有人提到逻辑,可谓切中问题要害。我一下子并没有想到这里,只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微妙的感觉。惭愧。

现在看来,问题本身没有错,但无法回答它,无法回答 经过正确论证的结论需要证据 这样一个结论。

「论证」自是理性的,理性接受与否也是理性的。循环了 问题才能显现。

我们不能用理性来证明理性,人类认识世界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判断。而判断后面的东西,不足以用判断来判断。


结论+证据=有效的结论

结论是不用证据支持的,而有效的结论才需要证据


你是想说为什么人们不相信黄口白牙说的话吗?


循环定义的事情是没有解释的,因为如此定义,把定义用另一个同义语言去描述一遍,然后问为什么是没意义的。


谢邀。

认同,如果一个结论不需要证据,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成了事实。

比如:小明是个gay,小红杀了人等。


其实,可以这样说,任何结论都可以找到证据来证明!但是再多证据证明的结论都不一定是事实,都是你大脑加工过的!最科学的,就是不要下结论,不要用自己的推理演绎和想法代替了现实!结论的成立,都是有其必要的条件!

如果你能区分演绎和现实,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明显的改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