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人 @沉迷板鸭的烤箱


好了我来更新了。

一、政治大辩论

1789年7月,法国革命的消息在英国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当时的《伦敦纪事报》(London Chronicle)是这么报道的:「在这个伟大王国的每一个省,自由的火焰都已燃起……在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法兰西将被鲜血浸透。」埃德蒙·伯克认识到法国大革命可能演变为暴力,但在1790年,许多英国人认为他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是不必要的杞人忧天。对于英国人来说,这场革命最初被看作是法国人迟来的近代化尝试,目的是模仿英国的「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纪事报》(English Chronicle)与《环球晚报》(Universal Evening Post)发表了一篇的耸人听闻的报道,宣称「正义之手已降临法国」,并赞扬了那些带来了「伟大而光荣的革命」的人们。另一些人则将法国发生的事件视为一种鼓舞。William Wordsworth在1805年的Prelude中回忆攻占巴士底狱的情景时写道:「能活在那个黎明是多么幸福。」法国革命为那些想要将英国政府改革从1688年的妥协中继续延伸的人带来了希望。

托马斯·潘恩的The Rights of Man最初是一部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但在1791年被重新修改出版,作为对伯克作品的回应。它不仅主张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在1792年出版的第二卷中颇有争议地提倡共和主义和社会福利制度。尽管The Rights of Man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价格的低廉使它大受欢迎,但在其文本被谴责为煽动性的诽谤后,潘恩便去了法国。Mary Wollstonecraft为他的作品进行了辩护,她此前已经发表了一篇反对伯克思想的文章,题为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1790)。她还写了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1792),在书中,她主张改善女性受教育的状况,以使她们能像男人一样理性行动。因此,法国革命在英国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按照阶级和性别划分的方式的反思。

二、激进主义

法国大革命引发的争议不仅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引发了智力辩论。在普通百姓处,受潘恩普世权利概念的影响,他们开始将的经济诉求与政治腐败联系起来,普通劳动人民第一次开始组织成政治团体,并呼吁进行改革,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并决定如何治理国家。

伦敦通讯协会(The London Corresponding Society)成立于1792年,其宗旨据创立者Thomas Hardy所说是「向人民通报他们的权利所遭受的暴力行为,并团结他们一起努力恢复这些权利」。很快,该协会开始与包括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在内的北方城镇的其他改革团体进行交流。LCS成员Francis Place称赞该协会提高了出身卑微的会员的道德和教育水平,但政府认为这些激进的协会——尤其是那些拥有巨量会员的全国性协会——是危险的。革命带来的暴力转变加剧了他们的恐惧。1793年,法国爆发战争,当局试图以国家安全为幌子限制改革社会的活动。他们认为,英国的改革者与法国的雅各宾派太过相似,后者是最强大、最极端的革命派别。政府资助的记者们在新闻媒体上大肆宣传这一信息,而政府间谍则渗透到激进分子的会议中,提供有关叛国阴谋的夸大报道。

三、保守派反应

并非所有的反激进主义活动都是政府主导的。大律师John Reeves建立了反对共和主义及平等主义的「维护自由和财产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perty),以应对英国宪法可能受到的威胁。和LCS一样,Reeves的协会与200多个附属地区分支机构进行了沟通,并帮助像Hannah More这样的人传播保守的宣传。莫尔的廉价宣传册是专门为穷人而设计的,他们希望穷人能吸收这些宣传册所传达的信息,即良好的基督教道德、勤奋工作和服从权威的好处,与法国革命的激进思想形成鲜明对比。Reeves自己发表了几篇文章来为现有的制度辩护,他的行为得到了政府的嘉奖,但大臣们对广受欢迎的保守主义运动仍然抱有疑虑,因为该运动本身就是一场政府强烈反对的暴民政治幽灵。

Hannah More#39;s Cheap Repository Tracts

并不是所有现行宪法的支持者都局限于给国王写小册子或效忠演说,一些人还诉诸暴力来恐吓可疑的激进分子。1794年,Hardy和他的LCS领袖们因叛国罪被关进监狱等待审判,但他的房子遭到了一群保皇派暴徒的袭击,他认为这是导致他妻子死产并最终死亡的原因。William Blake在他的草稿中提到「little blasts of fear/ That the hireling blows into my ear」,这被认为是他作为革命同情者所经历的恐吓。保守主义者还鼓励成立武装组织,以抵御法国可能的入侵,任何怀疑对英国国王和宪法不忠的人都面临著暴力威胁。

四、社会分裂

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时候,快速的经济变革已经改变了英国普通男女的生活方式。无论是革命本身,还是随后的战争,都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因为它激发了关于理性的辩论,激发了像Blake和Wollstonecraft这样的文人的写作冲动,也激发了像James Gillray这样的讽刺作家的艺术冲动,后者在夸大双方的极端观点方面找到了丰富的素材。然而,18世纪90年代的政治两极分化在英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裂,这种分裂在未来数年都能感觉到,并在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815年后的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运动复苏。


泻药,但是我也不是学历史的==只知道有一点沾边儿的。。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大陆也是右侧行驶,大革命后变为左侧行驶,也就是现在中国的交规。据说是因为大革命要反对英国贵族阶级的统治,而贵族阶级之前都是骑士,骑士的剑都是挂在左边,所以他们养成了右侧行驶的习惯(剑对著人不礼貌),还是在晓松奇谈里听到的。


谢邀,以地权-财产权-人身独立-契约自由-民族有机体为导向的拿破仑民法典,最终影响了英国和英美世界,进一步的结晶就是林肯在南北战争最终废除农奴制,两者先后促成了共和制的现代民族有机体形态打开序幕,而其原始根源,是恺撒的征战和改革,使罗马最初的自耕农文明撼动了条顿、高卢的游牧蛮族中的长老贵族寡头制,沉淀到甲申之后风水轮流转的西方,走出欧洲中世纪。这是一条隐藏线索,但国内法学界很多囿于「英美法系和欧陆法系」的泾渭分明这个错误认知,而忽视了。

农奴无产阶级的游牧裹挟形态散沙,和地权部落-自耕农-工商契约,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生态。很多人看不到这个区别,就无法洞察这里面的演变脉络。其实终极华夷之辨的意义就在于此。每个民族的健康程度都是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的,没有一个例外,你自己抱团取暖的空间有多大,决定了整体的生命力有多强。


谢邀。

法国大革命推进了历史的进步,旧的观念被新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替代。使民主共和等观念深入人心,是人类思想和社会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这是历史书上写的。比较扯,也比较笼统。下面,说点实在的。

就世界范围而言,法国大革命比国共内战更出名。英国闹过革命,德国,义大利等等,几乎所有国家都闹过,怎么就法国这么出名?

首先处在特定的历史节点。这是时势使然。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发展到那个时候,已经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了,再加上皇权的腐败与无能,所以一定要进行社会变革。想不变革也可以,皇权足够强,或者革命力量足够弱,但问题在于开头那句话,时势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是必然,都不可挽回的。所以被推上断头台的皇帝,死于自己的无能,也死于那个特定的时代。(我认为时代为主要因素,不然英国皇帝怎么就没在那时候被卡擦呢?)

第二,特别能折腾,比方中国革命为什么只对我们特别重要,因为说白了,咱们在自己的地盘折腾。法国特殊就特殊在,出了个拿破仑。这就属于英雄造时势,拿破仑靠著战争保卫了法国大革命,并且,通过战争把大革命推广到全欧洲,这就相当于卖东西的问你,你买吗?不买?不买就强卖。法国大革命本来可以被扼杀,但是有了拿破仑,不好意思,扼杀是不可能的。于是,打了很多年,很多人说拿破仑毁了法兰西军队的精锐。这是不假,可是靠牺牲了一代军人而换来了万世的理念,我个人觉得,历史是无情的,但是,值了。(历史是无情的,无法单纯用一个善良或者冷血来评价)

对于英国来说,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思想影响,其实我不认为十分严重。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的更早。只是没法国这么彻底。这是书上的评价,比较客观吧。英国的政体在当时并不算落后(当然我始终不认为多先进),因此思想上,一个先行者和后来者,真的不会让人觉得后来者对其有什么太大影响。

但是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影响很大。对于拿破仑打不过威灵顿这种说法我只能表示呵呵。(完全没有可比性),拿破仑从军事上的不断打击以及大陆封锁令,一直让英国比较亏。英国为了对付拿破仑,花了很多钱,真的是很多。

而且,打破了英国的大陆均势策略。说难听的,要不是隔著海峡,拿破仑真能平推到伦敦。

所以,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英国的回答应该是:求求你,别革命了。啥?挡不住了?那我不管了,再也不管了。


法国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扯下了英国的宪政主义的遮羞布。法国革命者们用理性去起草了新的宪法,而不是依托于陈腐的先例(潘恩和伯克之间的争论)。潘恩等人所带来的这些思想激发起了1792-1796年的工人运动,并深刻的影响了英国的激进主义传统。(上课时候写的先讲到这里,咕咕咕)


首先,从时间节点上分析,英国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止时间为1640年~1689年;而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则是1789年~1794年。那么既然前者结束与后者爆发恰好相隔了一个世纪,若论早晚,本问题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影响」(笑)。

回归正题。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显然早已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并创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并不属于其中。那么私以为,法国大革命最核心的意义其实并不在此。毛泽东认为:「西洋史应特别留意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出此言,是因为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或者说法国大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欧洲范围内的革命,如果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美国独立战争对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性的作用,那么法国大革命就应该是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巅峰的象征与典型代表。那么在这么一场革命中,谁会料到同为资产阶级的英国竟作为了一个百般阻挠的角色。

前文提到大革命揭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即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理性主义」)把欧洲每一个国家都分成「两个阵营」——特权阶级和非特权阶级。这唤起了英国的民主运动,威胁到资产阶级上层利益。在英国,资产阶级的较高阶层位于此线之上」。大革命爆发后,英国国内共和派和激迸派掀起了斗争,要求迸行民主改革。

与此同时,英国国内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法国是否能够获得重生、赢得地位——换句话说,若革命成功,同年间通过工业革命从边陲小岛国摇身蜕变为欧洲霸主的英国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试想那时纵观欧洲大陆,若仅有两个资产阶级政体的国家,怎么会不自相残杀?因此,英国注定会讲法国视为最大的(或是在那时唯一的)工业与商业上的对手。

当然,在历史的演变中,后来二者的关系与联系或许与一百年前大相径庭。不过依题,大概就是以上几点。


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