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义利观」:一次注定失败的绽放?

mp.weixin.qq.com图标

正文:「国家与国家之间,注定要以生存为前提,利益为筹码进行来往。而仁义只能是属于强者的奢侈品。」

今天语文课课堂上,我偶然间被孟子对于「利」的看法勾起了兴趣。有趣的是,课上竟有一些其他朋友也对此提出了质疑声。想来也是,相对于一则一则强撑著翻译、解析下去的《论语》,或许还是能言善辩的孟子的故事更有意思。但也许也正是这能言善辩的鲜明特征,才使他的学说在某些论点上产生了争议吧。

那么,直接进入正题。全文核心仅一个词:「义利观」。

一、

不难看出,孟子是「嫉利如仇」的。

这里说「嫉利如仇」固然是有夸张的成分在内的,不过在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后,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网路上有一些论点认为孟子对于利的看法是具有灵活性的,但我不认同这些观点。用来论证这些观点的例子,大多都是「礼与食孰重」这样的句子。然而这些句子实则论述的是礼的灵活性,而并非义与利的灵活性。

我认为,孟子对于「义与利」的态度是决绝且坚定的:义而不利。「利」对于孟子而言,甚至成为了他的一个「敏感词」。

孟子为了宣扬他的学说,走了数千里的路,终于见到了梁惠王。他原本也许有一大堆想和梁惠王攀谈的问题,结果梁惠王却很直接的、冷不丁地问了孟子一句:「你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啊?」孟子一听这话,就算有了再多的话也都被他堵回去了。他跟梁惠王一通好说歹说,印证了追求利是没有好处的,然后又反问梁惠王:「说仁义就够啦,何必说利呢?」否定了惠王对于以利为先的看法。

这似乎还不足以体现出孟子对于利的态度之明显。有一天,孟子在外面转悠的时候,正好碰见了大学者宋牼。恰巧,孟子是宋牼的忠实粉丝,便上去打招呼问:「先生这是要去哪啊?」

宋牼就告诉孟子,秦楚二国要打仗了,他不愿看到战争的出现,便决定去游说两位国君。

孟子也不想多管闲事,于是就随口一问:「我是晚辈,不敢细问。您大概要怎么劝他俩啊?」

结果,宋牼的一句回答,却触碰到了孟子的禁忌,也让刚刚还说「不管闲事」的孟子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宋牼说:「我要告诉他们战争带来的利益损失。」

果然,孟子开始了:「这就是先生您的不对了,游说固然是好的,可是怎么能用利益来说服别人呢?………先生您何必要说利益的事呢?」

(我原是很好奇宋牼究竟有没有听从孟子的建议,秦王与楚王是否因此而被说服了的,但上网却未能找到有关资料,如有结论和依据者可以评论留言指出。)

前面这两则故事仅体现了孟子对于「利」一词非常敏感,但并没能充分说明孟子对于「求利」的态度。在《孟子》中,还有一则直接的体现出了这一点。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意思是:早起而谋求利益的人,是跖这样的人。跖,通常写作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盗跖。传说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是个割人肝吃人肉的典型恶人。孟子把求利的人比做跖,这应该能够足以说明他的「嫉利如仇」了吧。

但是细想后,孟子的这一观点不免让人不寒而栗:照这么说,那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难道不应该都是跖这样的恶棍吗?显而易见,孟子的这一棒子拍到太多的人了,而事实也并不像孟子所认为的那样,求利者皆为极恶。那么,为什么孟子会在利这件事情上这么的偏激呢?

这也许就不得不提到孟子所倡导的、与利相对的:「义」了。

二、

要说儒家的「义利观」,还要从作为孟子「亚圣」的老大:孔圣人说起。《论语》作为高中必读书目、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我们对于孔子的了解普遍比对于孟子的了解要深刻。孔子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更随和,更包容的有学问的长者的形象。而孔子的儒学相比于孟子也要更包容。对于义利观的看法,孔子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据此不难看出,孔子抱有的也是义大于利的思想,但是却没有孟子那么偏激。孔子认同人们追求达官富贵的期望,但是却以义为前提,且要以义优先行事。而孟子,则是否定了一切对于「利」的追求。孟子这么做的原因,结合他所推行的理念来看,似乎就容易解释的多了。

相比于提出「仁」为核心理念的孔子,孟子在原先孔子对于「仁」的基础和「义」的理念上加以扩展和改变,创造出了他自己独特的「义利观」。「仁」是孔子的主流思想,而「义」则是孟子的主流思想。

那么,孟子又是怎么看待「义」的呢?《孟子·告子下》中说道:「羞恶之心,义也。」此处的「羞恶之心」,指的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判断,是衡量做事是否正确的标准。孟子认为,所谓义,便是是否能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因此,如果没有义,那么人们就没有是非观,就会不知何为善恶,也因此会导致人性,国家乃至社会的崩塌。

而利,正是孟子认为的「义」的对立思想。孟子认为,「利」是「义」的对立面,当人们追求「利」时,必定要舍弃「义」以获得最大化的「利」。这个基础观点,使得孟子认为:无论如何,凡是想要追求「利」,就必定会或多或少的破坏「义」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点,孟子才那样的「嫉利如仇」。

「义」的重要性,在《孟子》中得到创新和改善,达到了儒家学派的最高峰。

而相对于孟子而言,孔子对于义利之间的看法就宽松的多了:先义后利,以义求利。

那么,同样都是儒学大家,为什么孔子和孟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差别这么大呢?

原因,注定与时代脱不了干系。

三、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末期,由于生产力的效率变化,使生产关系的结构动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礼教」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在社会气息动摇不定的情况下,孔夫子出现,并宣扬他的儒学思想。孔子推崇「仁义」,宣传「礼」的重要性,无不是为了让社会安定,让传统礼仪得到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动荡还不是那么严重,孔子的言论自然也就相对更缓和,更现实可行一些。

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是天下纷争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刘向解释战国时期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 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的时期。战争已经打起来了,而且打得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孟子看不下去战争带来的残酷的后果,他希望社会能够重新归于和平,百姓安居乐业。他无比厌恶战争,他认为战争是「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他厌恶那些好战的掌权者,认为他们「罪不容死」,是一群自己锦衣玉食,却让百姓捉襟见肘的「罪人」。在如此厌恶战争的前提下,孟子意识到人们发动战争,无非就是为了争「利」一字。因此,孟子对于「利」的厌恶与排斥,想必也是可以得到理解的了。

理解归理解,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儒学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实施。放在现实中,其实真正的「仁政」也是不可能被实现的。放在现在,孟子的这种「言义而不言利」的思想可能都会被认为是幼稚的。而在古代,君主的目的也同样是「以利为先」,更何况是在动荡的战国时期,自身难保的前提下,让一个国家重义轻利也是不现实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注定要以生存为前提,利益为筹码进行来往。而仁义只能是属于强者的奢侈品。因而,孟子的义利观可谓是「应运而生」,但也正因为这「运」,让他注定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也让孟子的「义利观」注定成为了儒学上遗憾、而又辉煌的一座高峰。

--完成于2019年3月2日15:14:34

如果喜欢这些文字,就关注一下公众号吧w


微信公众号:滕同学的作文本

http://weixin.qq.com/r/xx1bQ2bEYzscrSIg90jV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有态度的观点,有温度的文字。


大圣哲的见道之言,贩夫走卒做到了,贩夫走卒亦为圣贤。做不到是正常的,莫谤就好。轻飘飘的评点一番,我尚不配。


利通常指的是利己,义通常不是为了自己。义者,宜也。也就是说义是做正确的事。但其实每个人做的都是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只是很多时候对于客观环境来讲利几并不是最正确的。

孟子的舍生取义是一种为大义牺牲小义的行为,是否合理正确要看每个人的价值观了。毕竟自私不能一概而论是错的,任何人或其他生物都天然有追求生存的权利。


刑杀是治恶的方式,以刑止刑是治不恶之恶。贿赂是治善的方式,恩惠仗义是贿赂和笼络的手段。刑则仇之,恩则怨之,爱恨情仇都在于刑治和恩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认为有教化的人应该用恩贿,没有教化的人应该用刑治。商鞅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意指善恶和教化没有关系,因此苟合孟轲和荀况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所谓王道,就是用恩贿治人。所谓法制,就是用刑杀治人。我认为,善恶不是天性,也不是教化。它本身不存在。恩贿和刑杀,一曰志,一曰律。有志气的人懂得恩贿自己,自律的人懂得刑杀亦或是惩戒自己。因此,肉身没有善恶,意识在用恩贿和刑杀两种方式对待它。若明此理,即是超人。


义利本一体。义才能获得最大的利。人们看不到也不相信这一点,那是他的选择。羊只相信眼前的草,那是它的命。


义,对应佛家所言之因;利,对应所谓的果。

佛言: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们说的是一个意思。


仁义的本质就是利益,只有「利己」还是「利他」的区别。


老子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

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属于自己的私心,而是把天下所有人的私心为当作自己的私心。

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有私心,所谓圣人亦不例外。

区别在于:

圣人的心里装的「天下人的私心」,这就是所谓「义」;常人的心里装的是「自己的私心」,这就叫所谓「利」

所以孔子才会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是「义」「利」真的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吗?非也!

所谓义,是利他,是天下之大利。 所谓利,是利己,是个人之小利。

换而言之:

圣人的私心装的是天下之大利,常人的私心装的是一己之小利。

所以,「义」「利」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东西,「义」只是「利」的别名。

其实稍微换一下角度,我们就会发现:

所谓的「是非」,其本质上就是「利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没错,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理,只有利益。

所谓好人,本质上是维护了别人的利益;

所谓坏人,本质上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所谓伟大,本质上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别人的利益; 所谓自私,本质上是牺牲别人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谓正义,本质上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谓真理,也只不过是维护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已。

故《周易》曰:

利者,义之和也。」——《周易·干·文言》

晏子曰:

「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十年》

墨子则说得更加直截了当:

「义,利也。」——《墨子?四十章?经上》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