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著名的建筑大师。近代或现代的。


我想他们一定为建筑付出了极大的热爱和激情,才赋予建筑如此超凡脱俗的气质。

致敬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建筑师们。

奥托 瓦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

奥古斯特 佩雷Auguste Perret(1874-1954)

德国-密斯(1886-1969)

巴西-卢西奥 科斯塔(1902-1998)

德国柏林-格罗皮乌斯(1883-1969)

美国宾夕法尼亚-路易斯 康(1901-1974)

捷克-阿道夫 路斯Adolf_Loos(1870-1933)

芬兰-阿尔瓦 阿尔托(1898-1976)

美国-赖特(1867-1959)

瑞士-勒 柯布西耶(1887-1965)

瑞典斯德哥尔摩-阿斯普朗德(1885-1940)

西班牙-路易斯 塞特(1902-1983)

美国俄亥俄州-菲利普 约翰逊(1906-2005)

萨夫迪Moshe Safdie(1938-)

墨西哥-路易斯 巴拉干(1902-1988)

英国格拉斯哥-詹姆斯 斯特林(1926-1992)

爱尔兰都柏林-凯文 罗奇(1922-今)

美国-理查德 迈耶(1934-今)

美籍华人-贝聿铭(1917-2019)

奥地利维也纳-汉斯 霍莱因(1934-2014)

歌德费里德 波姆(1920-今)

巴西里约热内卢-奥斯卡 尼迈耶(1907-2012)

日本-丹下健三(1913-2005)

义大利米兰-阿尔多 罗西(1931-1997)

美国-戈登 邦夏(1909-1990)

加拿大多伦多-弗兰克 盖里(1929-今)

葡萄牙-西扎(1933-今)

美国费城-文丘里(1925-2018)

日本-槙文彦(1928-今)

日本-安藤忠雄(1941-今)

西班牙纳瓦拉-拉斐尔 莫内欧(1937-今)

法国-包赞巴克(1944-今)

义大利热那亚-伦佐 皮亚诺(1937-今)

英国-诺曼 福斯特(1935-今)

挪威-斯维勒 费恩(1924-2009)

荷兰鹿特丹-雷姆 库哈斯(1944-今)

澳大利亚-格伦 莫屈特(1936-今)

瑞士-赫尔佐格 德梅隆(1950-今)

丹麦哥本哈根-约翰 乌松(1918-2008)

美国-汤姆 梅恩(1944-今)(我不是乔布斯)

伊拉克裔英国-扎哈 哈迪德(1950-2016)

法国-让 努维尔(1945-今)

英国-理查德 罗杰斯(1933-今)

巴西-保罗 门德斯 达 洛查(1928-今)

瑞士-彼得 卒姆托(1943-今)

日本- 西泽立卫(1966-今)妹岛和世(1956-今)

中国-王澍

葡萄牙-德 莫拉(1952-今)

智利-亚历杭德罗 阿拉维纳(1967-今)

德国-弗雷 奥托(1925-2015)

日本-坂茂(1957-今)

美籍芬兰裔-埃罗沙里宁(1910-1961)

美国-霍尔(1947-今)

西班牙-RCR

日本-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1925-2006)

斯里兰卡-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1919-今)

葡萄牙-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

美国籍日本裔-山崎实Yamasaki(1912-1986)

英国-大卫

日本-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1937-今)

中国-李虎

日本-Kengo_Kuma(1954-今)

中国-周恺

日本-矶崎新Arata Isozaki(1931-今)

日本-黑川纪章Kurokawa Kisho(1934-2007)

日本-山本理显riken-yamamoto(1945-今)

义大利卡洛斯卡帕carlo-scarpa(1906-1978)

印度-多西(1927-今)

印度-柯里亚Charles Correa(1930-2015)

收集这么多建筑师的高清肖像其实是为了一项个人研究,想知道建筑师的成长是受到同时代哪些其他建筑师的影响,蛮有趣的,赖特要比柯布西耶大20岁呢。

更多研究,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建筑课外班

扒扒我的个人简介就能找到通道~

另外需要以上建筑师高清肖像的朋友,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建筑师肖像」即可获得链接~


10年前,上海世博会上,一棵巨大的「蒲公英」随风摇动,充满了自然的灵动和奇思妙想的梦幻感。那一年,世人皆被英国馆那由6万根亚克力管制成的种子神殿所惊艳。

8年前,伦敦奥运会上,由204个铜花瓣组成的奥运主火炬璀璨绽放,象征著全世界204个国家的友谊与团结。那一年,这一别致又充满美好寓意的火炬设计印刻在无数人的记忆里。

而这两个载入史册的设计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是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如今49岁的他是全球当下最火、最有名的建筑师之一。在他身上的头衔无一不是金光闪闪——「皇家工业设计」勋章获得者、「新的莱昂纳多·达芬奇」、电影界「奥斯卡奖」的 建筑大奖—「菲利普王子奖」得主 、击败扎哈·哈迪德等大师成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者……而在所有盛名之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作品。

看到赫斯维克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就像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带你走入不可思议的世界,或是童话,或似科幻。除了建筑之外,工业制品、艺术雕塑他均有涉及,而无一例外,所有的设计都刻上了托马斯独有的符号。例如,螺旋椅。可能你在很多不同的场合看到过这把椅子,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都会觉得它完全不像椅子。

的确,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椅子大多是四条腿,四平八稳,坐上去稳稳当当。可是螺旋椅呢?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外形就是一个大螺旋。

人可以从任意方向坐上去,随意地旋转,摇摇晃晃之间,仿佛一个巨大的玩具,让人重拾孩子般的童心。而赫斯维克在设计它的时候还加入了现代科技和人体工程学,让螺旋仪可以实现对称式摇动,在无序中又有秩序之美。当然也有人质疑该椅子的舒适性,而赫斯维克却说:「创造力是大脑的事,舒适感是屁股的事,主宰世界的是大脑不是屁股。」

仅从一把螺旋椅不难看出赫斯维克的确是一位设计鬼才。他的创作大胆奔放,天马行空,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像力。才华出众的他刚一毕业就成立了个人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

一个新人的工作室自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也接不到大项目,但是很快赫斯维克就凭借一座桥而在英国建筑界声名鹊起。第一眼看上去,这座桥毫不起眼,既不宏大也不独特。但是当它动起来的时候……好家伙!一下子好像拥有了生命。蜷缩、伸展之间好像小动物一般敏捷,让原本的钢筋、木材拥有了灵魂。

要知道在英国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桥梁就是伦敦塔桥,它带著古典感的敦厚,是地标性的经典桥梁设计。

但是赫斯维克从来不信奉经典,他只爱颠覆。他在桥梁的栏杆内安装了水压装置,这样桥梁可实现弯曲,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吸引了无数人打卡观看。这座桥不仅收获了英国钢结构奖,还让托马斯声名远播,成功进入到了更多人的视野,往后继而接连创造了一系列超越想像的设计。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一座种子神殿美得让人屏息,更重要是他又一次重塑了人们对于建筑的认知。

当时大部分展馆的设计思路是:展馆之中放置展品,让游客进馆参观。而赫斯维克打破了这一制式思维,做到了「展馆即展品」。整个馆体由一根根7.5米长的亚克力馆组成,看上去晶莹和纯净。而走进展馆,展品即是亚克力底端的种子,由数颗种子组成的种子银行象征著自然与生命。游客静静欣赏透过亚克力照射进来的光线,仿佛进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空间,这种纯粹的力量让人心生震撼。

凭此一役,赫斯维克可谓一战成名,众多设计项目纷纷找上来。2012年,为了迎接奥运会,他改造了伦敦双层观光巴士。现代化的流线型设计看上去动感且性感,圆型车头看上去平俏皮可爱,不规则的车窗让无论坐在哪一个位置的乘客都可以观赏到美景。

而在2012年,当他设计的铜花瓣奥运火炬绽放的时候,没有人不为他的才华所赞叹。而赫斯维克的设计从来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美与创新,而是自有其深意。204朵铜花瓣均为手工打造,不仅象征204个国家的汇聚,还能在赛后让每一个国家带走刻有自己国家名字的花瓣,不仅环保而且又代表著美好的延续。

在赫斯维克的奇思妙想之下,建筑真正成为凝固的音乐,流动的诗歌。咖啡馆可以蜿蜒著线条如层岩,又像温柔的海浪,安静的伫立在海边,和自然融为一体。

大学可以是一座开放的花园,处处皆有光与植物,彰显著融合与交流。

而酒厂也可以像一座巨大的玻璃花房,为原本的红砖房镶嵌一块水晶宝石,如同振翅张开的蝴蝶翅膀,充满了现代简约之美。

他还打造了纽约地标建筑——Vessel,据说该项目耗资200亿美元,有「纽约埃菲尔铁塔」之称。它不像是一座由混凝钢筋制成的冰冷建筑,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而在中国,赫斯维克也有不少令人称奇的建筑设计。他在黄浦江边设计了一座会跳舞的大楼——复星艺术中心。

以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为灵感,用675根用黄铜手工打磨的金属柱创造了三层帘幕,从而形成了可移动的艺术效果与空间。在繁华的魔都街头,车水马龙之间,这座精美的建筑却宛如一个最优雅的舞者翩翩起舞。

而在上海的苏州河畔,他又将1000颗树种到了房子里。400个错落有致的花园阳台恍惚间让人看到了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这就是托马斯·赫斯维克,他把看似疯狂的幻想一一变成了现实。可是这一切的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博眼球,而是在不断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很多业内人士对他的印象绝不仅仅是创造力非凡,更是踏实严谨。在他的工作室里,不仅仅有建筑师和设计师,还有众多技术工人,他们以人文的关怀、科学的态度创造出一座座有温度的建筑。

如今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赫斯维克的作品,但是每一次他仍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惊喜。他是颠覆者,更是创造者,总是不断打破想像,去告知人们关于建筑新的可能性。在每每为他的创意拍手叫绝后,再知其理念与深意,便更觉得无比巧妙、恰到好处。而正是如此,其他设计师被誉为「天才」,而只有托马斯·赫斯维克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鬼才」。

泻药

从我个人的角度回答一下。看到很多答案推荐的还是一些比较主流的建筑师,也基本涵盖了大多数的现代主义大师,如果你能都了解他们的主要建筑思想和代表作品,其实已经很厉害啦!在这个基础上,我给题主推荐一个建筑鬼才,或许你会喜欢。

英国建筑师 Tomas Heatherwick

建筑师本尊

2010年英国馆

南阳理工大学教学中心

孟买蓝宝石杜松子酒公司扩建项目

南非 Silo 酒店

1000 Trees

纽约Hudson Yard

是不是发现他每个作品都不太一样?没有固定的设计语言与风格。这就是Tomas 最大的个人特点。他觉得设计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每一个新作品也都反映了他的设计哲学。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敬佩他。当我们自己做方案的时候,总是会不断地沿袭我们的经验所得,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在的功能,因为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如果一个建筑师能跳出这种界限,在每做一个新项目时都尽可能突破原有的设计语言,从其他领域吸取经验与创造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Tomas被称为建筑鬼才也正是因为于此,同时他也被称为目前英国建筑的代表人物(在扎哈去世之后)。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Tomas的,他不卖弄观点,不兜售理念,只是非常直接得产出好设计,这比目前世界上很多设计做的不怎么样的建筑师好得多得多,有的人业务能力不怎么样,倒是挺会吹牛,把自己设计的空间说得神乎其神,但是很多这样的空间,真正在使用的时候并不能带给使用者与众不同的感受。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光因为他们本身产出了新的设计观点,最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将他们的设计理念真正融合在了实际的项目中,带给了使用者非凡的体验。这才是一个杰出建筑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而Tomas 虽然不产出理念,但是却在每个作品中大胆创新,营造各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这与他本身就把建筑设计当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有关。

最后说一个个人观点,笔者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有些浮躁,都希望能快速成名,但是设计这个过程真的是一个特别需要时间磨练的过程,当设计师的工作量积累还不够的时候,我真的不建议急于求成。之前有一个建筑师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被骂的很惨,这两年回归设计的本质,方案产出评价都还不错。建筑设计师应该更多回归到建筑空间本身,先将空间做漂亮,再说驾驭所谓的设计思想,甚至是哲学。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题主。


可以看看历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基本是杰出的建筑师。


现代:柯布西耶。当代:库哈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